- 文明天地 ( http://www.wwmmcn.cn/bbs.asp )
-- 潘韩文史 ( http://www.wwmmcn.cn/ShowForum.asp?forumid=75 )
--- 石鼓九间楼的故事 ( http://www.wwmmcn.cn/bbs/ShowPost.asp?id=5601 )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8-05-26 09:27:22

 

 

 

石鼓九间楼的故事

潘信涛


石鼓九间楼,是康乾时期的进士第,它历经战乱和盛世,见证了人间的冷暖悲喜。在三百多年的岁月中,一代代寻常百姓在这里生息,这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说不完的故事。

在我懂事的时候,台门里面住着四户人家:正楼主人姓周,东半边一带属于王家,两侧楼是潘同发的住宅,还有西首五间门楼,则是我大伯父的产业。他们都在上海,由我祖母照看,常年闭门锁关,实际上只住着三份人家。人口也不多,所以正台门经常关着,只留边门进出。

东边的王家,清末民初是石鼓首富,主人王长生,拥有上百亩田地,有帮佣和家教,据说塾师是一位前清的落第秀才。长生店王种花花、养鸟、玩蛐蛐,与文人雅士交往,颇有气势。

后因时运不济,连遭变故,两任妻子和儿子接连病故。据说家里还白日闹鬼,弄得人心惶惶。随即自己也撒手人寰,家道败落。将家产一拆为三:在世的儿子,寡居的儿媳及遗孀,每份都不足十亩田产。

长生店王的公子,曾在洋学堂里学西医,二十五岁的他,与人合作在镇上开设“仁济医院”,他就是王焕文,村里人叫他“才贤店王”。

据村人说,当时大家还不相信西医能治病。村里有宝先生嬷嬷患上了时疫病,生命垂危。经王焕文打针服药,病人竟起死回生,堪称奇迹。于是,才贤店王打一支针,救了宝先生嬷嬷一条命传扬开了,王医生的名气可大了。

随着抗战暴发,医院停业,王焕文以医从戎。据说在国民党军队的团部里,当了军医主任。1949年,被解放军俘获,开给路条,遣返原籍。在乡期间,闲着无事,经常叫我与他下象棋,竟成了忘年之交。1951年,再次离家,赴沪从医。直至去世,再也没有回来过。其子介尧,与我同岁,后来也成了名中医伤科郎中。

长生店王的遗孀,即王焕文的继母,原是大家闺秀,人很随和。婚后不久,丈夫便去世了,与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志娟,相依为命,生活拮据。据称在分拆遗产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孤女寡妇求助无门,曾长夜悲哭,闻者均为之落泪。

王志娟求学于崧厦高小,时抗日烽火波及崧城,时局动乱。滕部等杂牌军投靠日寇,仗势为非作歹,连在校的女学生也无法幸免,被强占为姨太太。吓得她在毕业前夕,就退学在家,伺奉母亲,轻易不敢出门。

九间楼台门里的其他两家,也各有一个姑娘,年龄相仿,知书识礼,出落得楚楚动人,人称台门里“三千金”。她们比我大十来岁,当时我只有七岁,比较活泼,能讨人喜欢。因为家紧邻九间楼,所以时常到台门里“作客”,颇受她们欢迎。

特别是王、周两位阿姐,都把我当作小弟弟看待。她们的母亲,我叫作“王家新妈”、“周家大妈”。至于西屋里的潘家,她们的辈份高,我称之为“杏姑婆”,其实她也只比我大十岁。

在日伪时期,兵匪搔扰乡里,强占和糟蹋民女,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一时人心恐惶。因此,三家的千金均深藏不露,一有风吹草动,或陌生人进村,就躲起来,吓得胆战心惊。我曾好几次,见王家阿姐脸上涂着镬烟,戴上毡帽,扮作男人模样,躲到我家的灶间里。

有一次,杏姑婆还被歹人追得跳窗逃走,才幸免于难。他们两家都是孤女寡母,没有男丁,在风雨飘摇中,终日难以安心。至于周家阿姐,上有父母、兄长护持,有至心骨,比较起来,稍为安心一些。

终于乌云撩去,迎来了上虞解放。九间楼的三千金,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了,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们都觅得如意郎君,巧合的是,三个姑娘的配偶,均是本县的中小学教师,算得上“郎才女貌”。

志娟姐为人朴实无华,乐于助人,案头常放着数本尺牍,及一些休闲小说,再就是些编织毛衣等女红书刊。她写得一手娟秀的文字,是妇女、姐妹们心目中的“才女”。

村里的大妈、小姑都请她读儿、夫的来信,并代写回信,她都不厌其烦地给以满足。特别是那些丈夫在外的小媳妇们,少不了替她们给夫婿写些悄悄话。由于她能善解人意,又不搬弄是非,深得妇女们的信赖。

解放初成立妇女会时,大家乐意选她当妇女主任。她还参加村农会的土改、土整工作,编造清册等。不幸因劳成疾,于1955年前后,染上肺结核,不治而亡。遗下一女尚不足两岁,令人唏嘘。

九间楼西侧楼的主人潘同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潘氏族中辈分很高,我应称他“同发太公”。早年家境贫寒,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凭着他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又能吃苦耐劳,把生意一直做到我国西南边陲。

在安南采购沉香一类的香料和药材,以及热带、亚热带的珍贵木材,到内地销售,获利颇丰。不多几年,一跃成为村里的富户,拥有数十亩田地,和九间楼三分之一的房产,村人称之为“同发店王”。

老人们说,“安南”就是如今的“越南”。如果真如此,那岂不是国际贸易了。然后,我又查了一些资料,说云南、贵州古时也有“安南”地名。惜斯人已逝,已无从考证。想来潘同发即使不是早期的华侨,至少,可以算得上当时我乡视野最宽的商贸奇才。

后因连遭厄运,病死多人,潘同发也在二十年代过世,家道中落。除在外工作的儿子外,家中只遗残疾的老妻和女儿。土改时初评为小土地出租,复查核实还有二十五亩出租田,遂定为“地主”成份。现房屋也易手他人。

潘同发在世时,曾为村里做过好事,据我所知,一是出资为村里置办了一只“旱船大敲”,名曰“大晟轩”。雕工精细,装饰华丽,在崧城历次迎神赛会中,颇负盛名。

其二,是修整了石鼓去街里的道路,其中场头沥至渔池头,大约有四五十米道路,是他出资用绕门山青山板铺就的。深得村人好评!

正楼的周姓人家,是从大江里周家迁来的,户主周慎昌,读过七年私塾,练就一笔好书法。特别是写的小楷,既工整又不失飘逸,近村三堡无人能出其右。他为人谦恭谨慎,不越礼数,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时在家赋闲。

女主人姓章,村人都叫她“周家大妈”。她聪慧精干,处事井井有条,是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周家三代单传,到儿子泰章一代时,竟有五个男孩,外加一个闺女,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儿孙辈的婚嫁喜事,均由大妈一手操持,绝不差误,可以说是周家的主心骨。

周家大妈为人豁达大度,所以平日极少患病。直至期颐之年,仍耳聪目明,步态健朗,思路清晰。市里也派员专程表示慰问。百年华诞,全家三十多口人,四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直到去世前,自己的针线生活,还必亲为之,人人称奇。终年一百零三岁,为潘家村第一位百岁老人。

泰章哥是周家的独子,受其父熏陶,文化底子不浅。解放时,即在沿海乡当小学教师,除节假日外,常年生活在海边的沙地里,教书育人。一直工作到退休,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以说是潘家村最早的正规编制教师。

现在周家人丁兴旺,其后裔都另建新房,这里又有新的住户搬来。弹指一瞬间,我也步入耄耋之年,睹物思人,难免发些感慨,抖落出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人在进步,日子越来越好,一切都应向前看,直奔全面小康。这些酸甜苦辣的往事,让它翻过去算了。

 



 


 

 

 


文明天地--www.wwmm.cn

 
互联网 文明天地 百度国学

文明天地.中国 浙ICP备1804725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6040200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