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61|回复: 0

古代崧厦沿海几次大的灾难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1761

帖子

76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62
发表于 2022-9-29 08: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无潮汐的曹娥江

古代崧厦沿海几次大的灾难
  

崧厦前后靠海,后枕杭州湾,称“后海”;前濒曹娥江,称“前海”。


前后有塘,以阻潮患。后塘称“海塘”,在崧厦“宁远、新兴二乡,东自余姚兰风,西抵会稽延德(沥海)。”又称“浙东海塘”。


前塘称“江塘”,“自十都百官抵七都会稽延德(沥海),横亘万五千六百丈,利害与海塘同。”又称“百沥海塘”。


所谓“利害与海塘同”,利者,隔绝潮患,保护田庐。害者,大潮毁塘,庐没人亡。最可怕者,前后两塘同时被毁,伤亡惨重!


《宋史·五行志》记载:“宋绍熙五年七月,大风驾海涛坏隄伤田稼。”


《上虞万历志》载:“元大德间,风涛大作,漂没宁远乡田庐。”“至正七年六月,溃决尤甚。”


最可怕的潮患,发生在明朝。据《上虞松夏志》记载:“成化七年(1471)九月,洪涛坏堤,东自乌盆(谢塘),西至纂风(崧厦、沥海交界),人家存者,十仅二三。惟荷花池(寺前后),不留尺寸(全部吞没)。


次年(1472)七月,潮汐尤剧,高过塘岸二三尺。东起临山(余姚),西抵沥海,南绕后郭(百官)。塘根石块方阔五、七尺者,滚去一二箭,淹死动以万计。”


成化七年、八年连续两次大潮,“人家存者,十仅二三。”“淹死动以万计。”崧厦、沥海百姓伤亡惨重。主要是后塘(海塘)冲塌,但前塘(江塘)也同样受损。


据明潘溱崧镇《潘氏族谱跋》记载:“成化壬辰(八年,1472)秋八月十九日夜,风潮大作,海岸皆溃。漂坏民居,淹死人民千计,水及庐舍丈余。”



跋.jpg

明潘溱《潘氏族谱》跋

“八月十八”大潮汛,再加台风,“风潮大作,海岸皆溃。”再加上是黑夜,一片漆黑,不知深浅,伤亡更为惨重。


元朝与明朝相比,元朝历史虽短,但比明朝更注重水利。


据《松夏志》记载:“自(元至正间)王永建石塘后,土塘时圮,而石塘之利及百余年。明代中叶,修筑无人,塘渐坏,其石为土人窃用殆尽,至清初遂易以土。”


元代修筑的石塘,保护了崧厦一百多年,到了明代中叶,石塘渐坏,塘石被人窃取而尽。最终导致了明朝的数次大灾,沿海百姓家破人亡。


四十年间,元年稍复,不幸又遭大灾。据明《万历志·灾详》记载:“正德七年(1512)七月,飓风大作,海潮溢入,坏五乡民居,溺死者千计。”


《松夏志》载:“明正德七年七月,江塘尽溃,湖海一统。”


从“江塘尽溃”可知,这一次受害最严重的是曹娥江边的人民。


据《虞西谭氏宗谱》记载,谭村“缘地处江滨,辄遭潮患,一丧于正德七年之灾,二丧于崇祯元年之灾,家庙祀产,尽付洪流。漂没房屋,死伤人口,不可胜计。”


正德七年之灾,对谭村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而塘湾、贺孙就在旁边,所遭受的灾难也极为严重。


崇祯元年的大灾,《松夏志》据《康熙志·灾详》记载:“崇祯元年七月,海潮大进,塘堤尽溃,自盖山至沥海淹死者万计。”


95_崇祯元年七月月,海潮大进_标点.jpg

《上虞松夏志》

这一次大灾,是前塘、后塘全部倒进,海潮大进,淹死万人,损失惨重!


灾难造成了沿海居民的迁徙,谭氏宗谱说:“于是族人思迁乐土,迁山阴之张溇者其,最初出迁者也。杭州次之,唐家桥(章镇)又次之。居故土者,遂寥若晨星矣。”


“寥若晨星”,就是剩没几个人了。


所以灾害平息之后,因地多人少,又有其他家族随之迁入,补充劳动力缺口。如钟氏从绍兴吴融迁居孙家洞(渡),陈氏从丰惠衙西迁居塘湾、庄里,高氏从蔡林抲鱼在塘湾安家落户等。


时移世异,人口或迁出,或迁入,变化靡常。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海塘是生命的保障。古人在与海潮的奋斗中,倒塘、修塘已成为常态。在《松夏志》的记载中,古代的许多名臣乡贤,都与致力于水利有关,他们是崧厦的功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19 14:43 , Processed in 0.0672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