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07|回复: 0

倪元璐的《易》学修养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1761

帖子

76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62
发表于 2023-1-2 13: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倪元璐四十小像.jpg

倪元璐的《易》学修养

一、四库全书的介绍

在古今历史上,上虞精通《易经》的有两位,一位是东汉的魏伯阳,一位是明朝的倪元璐(小越倪梁人)。魏伯阳流传千古的是《周易参同契》,人称“万古丹经王”。倪元璐流传于世的《易》学有两部,一部叫《兒易内仪以》,一部叫《兒易外仪》,皆收入《四库全书》中。(“兒”字简写为“儿”)


儿易内仪以.jpg

《兒易内仪以》

《四库全书》介绍倪元璐的两部书说:


“《兒易内仪以》六卷,《兒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撰,元璐字玉汝,上虞人,天启壬戌(1622年)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崇祯甲申殉国难。世祖章皇帝赐谥文正。


是书《内仪》专以大象释经,每卦列封爻辞至大象而止,以六十四卦大象俱有‘以’字以之为言用也,故以名书。《外仪》则有原始、正言、能事、尽利、曲成、申命六目,而又别为小目以纪之,皆取《系辞》中字义名篇,篇各有图。”


倪元璐为什么取名“兒易”?有一种说法认为,“兒易”就是“倪易”的意思,因为“兒”与“倪”可以通用。言下之意,倪元璐把自己的姓氏隐藏在书名里面,暗示这是倪元璐的易学。


但是,四库的编辑认为,这一种说法是不成立的,理由是:


“其‘兒易’者,蒋雯阶谓:公作《兒易》,兒易者,姓也。考《说文》,倪、兒本二字,而《汉书》<兒宽传>,‘兒’与‘倪’同,则是古字原可通用。然考元璐自序,实作孩始之义,其文甚明,则雯阶不免于附会。万历中紫溪苏浚已先有《兒易》,岂亦寓姓乎。”


上面这段文字是说,蒋雯阶说,倪元璐作《兒易》,所以称之为“兒易”,是以姓作为书名。四库的编辑认为,考查《说文》,“倪”与“兒”本为二字,不能通用。但是在《汉书》中,把<倪宽传>写成<兒宽传>,“兒”与“倪”成为同一个字,则是因为古代这两字原可以通用。然后,考证倪元璐的<自序>,“兒”字实为当作孩子,其文十分明白。这样看来,蒋雯阶不免有些附会了。还有,在万历年间,紫溪的苏浚已经先有《兒易》的著作,难道苏浚《兒易》的书名,也把姓氏隐寓进去了吗?


二、《儿易内仪以》原序

为什么取名《儿易》?倪元璐有一篇<原序>,序中说:汉人说《易》,舌根强拗,好象孩儿口齿不清而勉强解事。宋人说《易》,剔梳求通,字字寻求着落,结果变成学究,钻到牛角尖去了。学究不如孩儿,孩儿勉强解事,但是不如孩儿不解事。古今的许多预言,大多出自孩儿之口,这是《易经》寄灵于孩儿,任凭孩儿自己去说,一定能够前知。所以《易经》向来注重孩儿,因为可以用来藏身,大藏藏在筮,小藏藏在儿,用筮也是“圣人儿天下”。


天下非常危难的言论,借孩儿的嘴巴去传说,就可以免祸。<屯>卦在<乾><坤>两卦之后,“屯”是“难”的意思,这是《易经》在告诉天地有大难。<屯>卦之后是<蒙>卦,“蒙”是蒙童,蒙童是孩儿,这是《易经》明言,只有孩儿才可以支撑危难。如西汉杨雄(字子云)著《太玄经》时,童乌参与其事,童乌是杨雄九岁的儿子。


附:


《兒易内仪以》原序:


“汉人说《易》,舌本强撅,似儿强解事者;宋人剔梳求通,遂成学究。学究不如儿,儿强解事,不如儿不解事也。古今谣谶多出儿口,即《易》寄灵,任儿自言,必能前知矣。夫《易》固贵儿,所以藏身,大藏藏筮,小藏藏儿,筮亦圣人儿天下也。天下甚危之言,以儿为之,则可无祸。屯之次乾坤,此《易》告难也。继屯以蒙,蒙童是儿,此《易》明言惟儿足支难耳。子云《太玄》,童乌共之,童乌者,子云九岁儿也。崇祯辛巳夏五月倪元璐序。”


三、略说《周易》的来源

《易经》一书最为难读,难就难在《易经》包罗万象,涉及非常广。《易经》最早由伏羲氏发明,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周文王以德治国,受到百姓的拥戴。纣王无道,纣王恐怕文王收拾人心,来争夺自己的天下,于是把周文王关在牢里。文王被拘,心有忧患,他在牢里静思《易经》,忽然大悟,发现《易经》的六十四卦,就象是社会发展的六十四个轨迹,乱极生治,治极生乱,泰极生否,否极泰来,反来复去,周而复始。


而且其中环环相扣,因果相生,社会形势会不断发生演变。作为社会大势中的个人,如果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趋吉避凶?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如果领导社会走上正道,带领百姓过个安定的生活?也就是带领社会趋吉避凶,都有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这就是文王为六十四卦所作的卦辞。


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又作了补充,对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又作了爻辞。后来孔子又作了彖辞、象辞加以说明,又作系辞、说卦加以引申、归纳,共有十篇,人称“十翼”。


因为文王与周公写的卦爻辞都比较简单,而且又是用含蓄的比喻形式,再加上把这些条文挂在阴阳变化的卦爻上。这样一来,后来许多人就看不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一爻上要写这句话?这句话与这爻有什么关系?这一卦有六爻,这一爻与其它爻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是不是在说其它爻呢?于是牵来牵去,把《周易》解得云里雾里,最有趣的是王弼,还把《周易》的<屯>卦解释得象谈恋爱一样,你爱他,他不爱你,他要爱她。一个卦里,居然看出有好几对男女在谈恋爱,闹矛盾,十分热闹,把《周易》不知解释到哪里去了?


但是,自唐朝以来,官方的权威版本,就是王弼解释的《周易》。可以说,王弼年轻的思想,笼罩了中国大约二千年。


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同意思王弼的,历代以来,各种各样解释的书籍,层出不穷,也不知道哪种对?哪种最好?


倪元璐认为,最好还是看孔子的解释,他说:“三圣人之易,断于仲尼。”三圣人,就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加上孔子,是四圣人。所以,倪元璐的想法很简单,就用“卦执一德,循能责用”的办法,用孔子在每卦后面“君子以”怎样怎样……来理解《易经》的真实含意。这样,虽然不能十分符合《易经》的原意,但也与四圣人的意思相差不远了,理解也简单多了。


四、兒易内仪以说

倪元璐在《兒易内仪以》的开篇,有一篇<兒易内仪以说>,倪元璐说:伏羲、文王、周公“三圣人之易,断于仲尼;三圣人治体,仲尼治用,治体握规,治用握矩”。


孔子为什么要出来整理《易经》呢?倪元璐说:因为文王、周公以前,“人皆任质”,人多朴实,都是君子在用《易经》。到了周朝衰落,“权智日出”,喜用计谋,不但大贤喜欢用《易》,连大奸也喜欢用《易》。这样一来,“大贤大奸共用易,即必有非易之易起而乱《易》者”。你也说《易》,他也说《易》,一部《易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得对,有的说错了,结果《易经》的原意就混乱起来。所以孔子恐怕错误的解说流传而败坏《易经》,于是对《易经》进行整理注解。“仲尼惧夫圆神败易,故尊典常,矩易使方,分设六十四者,卦执一德,循能责用,犹官畔然,故大象之曰‘以’者言乎其用也。”


然后,即使有孔子的精心整理,但是,到了后世,对《易经》的说法仍然众说纷纭,“夫易者,千世学者之所聚争也,聚千世之材,争立一易,宁有正易乎!”千百年来,许多学者纷执不已,都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易》,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真的他们的说《易》是正确的吗?!倪元璐表示怀疑。


倪元璐对宋朝程颐、朱熹的说《易》,也并不认同,最为赞同的,还是孔子的说《易》,倪元璐说:“今取诸仲尼之义,明不敢自用才,万或文周讨叛,仲尼必为之辞,而挟仲尼令程朱,程朱俛首矣。是故其道得明,而易行也。”


程、朱是宋朝理学的旗帜,程、朱说《易》虽然自成一派,但在倪元璐看来,也不见得究竟。如果用孔子的说《易》来与程颐、朱熹的说《易》对比,那么,正误即分,高下立判,程、朱自然只好俯首认服。“挟仲尼令程朱,程朱俛首矣”,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五、兒易内仪以或问(一)

倪元璐著《兒易内仪以》的时候,见解与众不同,必然会有争议。或者已经有此议论,或者为免今后有些议论,所以就预先设立了四则问答,以申明自己的说《易》立场与观点。


第一则,有人说:研究《周易》的重点,在于宜尊卦德,你现在多把它脱略掉,不费推寻,那么伏羲作《易》的意义就发挥不出来了。


倪元璐回答说:《周易》的卦德,观象就已经明白,专研、贯串、综合的工作,程颐与朱熹已经做得很详尽了,我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我的本意是“援象旨以昭卦情”,用孔子所作大象的原意来体现卦爻的含意,既然是为了使伏羲与孔子的《易经》原意贯通,自然不宜又参合古今各家《易》说,加以议论、取舍、责备,这样做,就会成为多余的骈枝。毁弃孔子已经很完美的见解,去夸耀自己并不恰当的意见,这是妄人啊!我怎么敢这样做呢!


附,第一则问答原文:


“或问:原始之谋,宜尊卦德,今多脱屑,不费推寻,是则包牺无所发义也。


曰:卦之为德,揽象已章,研串营综,程朱为尽。本援象旨以昭卦情,既使羲尼通其绳贯,不宜又参拟议、取诮骈枝。夫毁所已工,矜其未及,是妄人也。仆何敢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0 12:43 , Processed in 0.0565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