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25|回复: 0

李金海:孝闻岭包娥遗迹探

[复制链接]

1289

主题

1763

帖子

76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78
发表于 2023-1-5 1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闻岭包娥遗迹探


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李金海 2019.6.26

作为《虞邑潭头李氏宗谱》的发起人和总纂,我对上虞李氏的迁徙分布情况作过广泛调查,发现唐末五代金华令李兴宗徙居上虞五夫之后,李氏家族根深叶茂,成为名门望族,宋代名臣李光就是李兴宗的六世孙,现在李姓主要分布在驿亭、小越、沥海、崧厦等地,几乎都出自五夫李光后裔,小越街附近现在还有一个叫庄简岙的村庄,村里还有一口庄简井,其“庄简”就是李光的谥号。让人值得关注的是,驿亭镇孝丰村《虞北孝闻岭李氏宗谱》记载的孝闻岭李氏始祖闰八公娶包氏为妻,使我自然而然同孝闻岭孝子包全和他的女儿孝娥联系了起来。


[一]


一次,听说驿亭镇孝丰村一户人家藏有李氏家谱,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们老沥东潭头村李氏修谱正愁找不到老谱,就立刻驱车赶到位于孝闻岭的孝丰村,找到了李焕荣家。年已80高龄的李焕荣老人得知同宗来看家谱,非常高兴,十分爽快地从楼上拿来一套三册《虞北孝闻岭李氏宗谱》放到我的跟前。真可惜,本来应该是一套五册,但前面二册没有保存下来,记载序、渊源、人物传记等非常重要内容已经散失,只剩下后面三册世系图了,也许当时收藏者认为只要有世系图,把各自辈分弄清楚就够了。该宗谱于民国庚辰(民国29年,即1940年)重修,家谱一开头就载:第一世闰八公,行累一,生卒失,配包氏,继华氏,生二子:昌一、昌二,葬竺山。公自姚邑姜山分支迁上虞北门外,为孝闻岭始祖。在孝闻岭李氏始祖闰八公这段记述中包含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他自姚邑姜山迁来,去世后归葬于竺山,而竺山就在姜山附近,闰八公的祖先李光为五夫人,去世后就安葬在离五夫十里的姚地姜山,他的后裔从五夫老家随着迁到姜山为其守墓,至今李光墓地旁边的姜山村村民大多数是李姓。笔者曾多次到那里寻根问祖。二是元末明初闰八公从姜山迁到上虞北门外的孝闻岭(今孝丰村),并娶包氏为妻。而东汉孝妇包娥为孝闻岭孝子包全之女,可见包氏家族在孝丰村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年间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了。


2009年8月,我从上虞档案局退休即受聘市地方志办公室参与《上虞市志》的编纂工作,经常查阅上虞所有保存下来的老县志。现存的7部上虞老县志中,最早的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新修上虞县志》,较完备的是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虞县志校续》。于是我就将这两部老县志有关包娥的记载作了梳理:


一是包娥传。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卷之十八人物志五《列女传》:孝妇,包全之女。事姑(婆婆)至孝。姑年老卒。夫女弟(丈夫妹)怀姤,乃诬妇鸩母。讼于官,郡不察,坐罪。竟以冤死。自是郡中连旱。孟尝为白其冤于府,刑讼女以察妇墓。应时大雨。因以所居称孝闻岭。详孟尝传中。


另外,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六列传十二也对包娥作了相关记载。


包娥冤死后,上虞孝廉名臣孟尝,正如上述包娥传提到的为其申冤,洗清冤屈。《新修上虞县志》卷之十五人物志二名贤列传:汉·孟尝,字伯周。其先孟英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义。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吏。上虞有寡妇孝养其姑,姑以寿终。夫女弟诬妇鸩姑。尝知其枉,言之太守,守不为察,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后太守殷丹问故,尝诸府具陈妇冤状。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今宜戮讼妇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伸,时雨可降。”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澍雨随应。《上虞县志校续》卷六列传二 人物:孟尝,字伯周,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决曹掾上虞孟英(孟尝),三世死义。尝少修操行,为郡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寿终,夫女弟诬妇鸩母,尝知枉,状言之太守,守不理,尝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后太守殷丹到官放故,尝具陈寡妇冤诬事,宜戮讼者,以谢冤魂。丹从之,天雨。以上两部县志记载的包娥传以及孟尝传,大同小异,基本一致。


包娥的父亲包全,《上虞县志校续》卷六列传目二人物篇也有记载:包全,善养,以孝闻,其所居处,曰孝闻岭。《嘉庆志》据《万历府志》。


二是包娥墓。《新修上虞县志》卷之十九坟墓:包孝女墓 去县东北五里萝岩山下。《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九舆地志十坟墓:孝妇包娥墓 在县东北五里,萝岩山下。《正统志》。案:墓在潘家陡,去县十余里,云在萝岩山下者非。包娥墓自东汉中叶营建至今已近1900年。汉顺帝(公元126年—144年)敕封包娥为御妹娘娘,以后历朝历代应都有修缮,但史籍均无记载,唯有乾隆壬戌(1742)进士江苏武进人庄纶渭,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到二十八年任上虞县令时重修过包娥墓,这在他为重修包娥墓所作的《包孝妇歌》得以证实。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九 舆地志十坟墓篇《包孝妇歌》曰:吁嗟乎!予于役过孝娥岭,喟然叹息而低徊。镜鸾只,青春颓。花黍代,冰霜摧。心誓井水去纤埃,姑老寿终姑女奚疑哉?诬鸩冤狱胡为来,恐伤姑心不忍剖,甘蹈白刃沉阴霾。于是上天怒不止,旱成三年灾。


三是包娥祠。《新修上虞县志》卷之六建置志二祠祀:孝闻岭,有包孝妇祠。岭以孝妇名,事详《列女传》中。《上虞县志校续》卷三十四建置志二:包孝妇庙 孝妇事详《列女传》,在二都孝闻岭。《万历志》。岁久庙圮,基址被人占据。国朝乾隆间,知县庄纶渭断归,重修立石。《嘉庆志》。光绪间,罗宝堃募捐重修,有司春秋致祭。无论是包孝妇祠,还是清光绪的包孝妇庙,尽管祠与庙叫法不同,但都是一回事,而且都说在孝闻岭。


几年前,我曾在上虞区乡贤文化研究会驿亭分会会长经遵义的领引下,到过孝丰村关帝殿。进入大门,墙边立有一块高大的民国14年(1925)重修包娥祠碑记牌。碑记序曰:岭之筈有神马同包娥,汉顺帝敕封御妹娘娘,百秋致祭以崇其孝,今年迁代远,祠宇倾圮,白蚁奋飞,修顾可缓乎哉。身等不忍坐视,邀同诸君妥议,无如缺少经费,力薄不能支持,联名叩禀知事袁玉煊(安徽合肥人,民国12年5月至15年2月任上虞知事)批准,十方捐募,罨勉从事,蒙善男信女慨然乐助,功德无量,遂命工匠移旧换新而修葺之。不数月而娥这暖殿以及戏台,诸圣像焕然而告厥成,斯为幸甚,谨将捐户芳名勒诸石,以垂不朽云。接下去记述捐助者名单,共有人士、宗族堂号、钱庄公司共120个,其中助洋(银元)一百廿元为最多,捐助者是田门袁氏,就是巨商田时霖母亲。助洋一百元的有10人(钱庄、堂号、个人):田时霖、田日春、震升恒、裕大庄、绥厚堂、德润堂、敏慎堂、中央信记公司、罗坤庠、孙铁卿等。其中经叔平的祖父经同春也有捐款。碑记落款时间为民国十四年乙丑葭月日立,士民公建,司事李鹤堂敬书。功德碑原来立在包娥祠,因包娥祠被废弃,功德碑就迁至现在的关帝殿。如今在孝闻岭上又重建了包娥殿。


[二]


根据上虞老县志和包娥祠碑对包娥的相关记载,在孝闻岭实地,还能不能找到踪迹?我心里一直有着这个悬念。说来也巧,2017年4月1日,上虞区乡贤文化研究会驿亭分会召开理事会,我作为李光后裔的唯一一名非驿亭籍理事参加会议。会上,有人谈到发现包娥墓和墓碑的事,立刻引起我的浓厚兴趣。机会难得,立即约定,会议结束后请驿亭镇乡贤分会副会长、同宗李德来和理事经富灿老师陪同,由我开车前往孝丰村探寻。孝闻岭李氏17世李德来带我们找到孝丰村李鹤盛和李焕荣两位老人。李鹤盛是位退休教师,家住孝丰村,为孝闻岭李氏19世;李焕荣是地道的本村农民,83岁,为孝闻岭李氏21世,我为查家谱到过他家。他俩小时候在包娥墓地的山坡上放过牛,砍过柴,现在发现的包娥墓地和墓碑就是他俩共同指认的。


得知我们要寻找包娥墓地和墓碑,他俩十分高兴,不顾年事已高,二话没说,带着我们来到包娥墓碑发现地——孝丰村关帝殿斜对面的杜家坟水库。这里山清水秀,周边桃花盛开,蓝天、白云、青山、桃花,倒映在水库中,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按指点的大约方位,我爬上石块砌筑的水库堤坝内侧斜面上仔细寻找,在靠近水面的地方找到了已断成两截的砌在堤坝上的包娥墓石碑,一块刻有“汉褒旌贞孝”,另一块刻有“孝包娥墓”,其中“孝”字分成上下两半拆散在两截石碑上,拼在一起完整的是“汉褒旌贞孝包娥墓”八个字。两位老人一致肯定这就是原来立在包娥墓前的石碑,是当年公社化“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库搬来做石料的,2013年水库堤坝重修后被发现,所幸的是两截墓碑有字的正面全都朝上。


已被寻找到的包娥墓墓碑上,“汉褒旌贞孝包娥墓”八个字清晰可见.jpg


已被寻找到的包娥墓墓碑上,“汉褒旌贞孝包娥墓”八个字清晰可见


墓碑是找着了,那墓地在哪里呢?李鹤盛和李焕荣见我急不可耐,马上坐上我的车,翻越孝闻岭,在岭上重建的包娥殿稍停了一会,很快来到离孝丰村五六里光景的梁湖镇潘窑村挂壁灯山东北麓。在李焕荣老人的引领下,我和经富灿老师上山寻找包娥墓。经过几乎没有路的一片长满杨梅树的陡坡下,李焕荣老人指着一块隆起的土包说,这就是他小时候见到的包娥墓,说完便恭恭敬敬向包娥墓拜了三拜,见此情景,我也面对包娥墓肃然起敬。


驿亭镇孝丰村的李灿荣老人指认包娥墓的所在地.jpg


驿亭镇孝丰村的李灿荣老人指认包娥墓的所在地


李焕荣介绍说,挂壁灯山在当地又称“包娥山”,原来一直属于他们孝丰村,1962年要在山腰下建造水库才划拨给梁湖镇潘窑村的。他小时见到的包娥墓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顺山势而建的墓茔,周围栽有大片青松,整体由垣墉、封土、墓面、墓碑、祭坛组成,呈“太师椅”式,气势十分壮观。后来因为年代久远,墓穴遭受严重损毁坍塌,面目全非,现已被一大片杨梅林所遮蔽。但昔日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


至于包娥墓的地址,上述两部老县志记载有所不同。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包孝女墓 去县东北五里萝岩山下。就是在孝丰村后的萝岩山下。而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载:孝妇包娥墓 在县东北五里,萝岩山下《正统志》。案:墓在潘家陡,去县十余里,云在萝岩山下者非。先是引用明《正统县志》也是明《万历县志》记述的在萝岩山下,后是经查证,墓在潘家陡,去县十余里,也就是现在潘家陡村挂壁灯山山腰,而不是原来说的萝岩山下。这到底是明代时包娥墓就在孝丰村附近的萝岩山下,到了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 庄纶渭任上虞县令时“坟外地,邑人辗转售卖,余捐俸赎还。”是他捐出工资将在外地坟赎还重建,还是“云在萝岩山下者非”,本来就一直在挂壁灯山山腰处,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墓地,无从考证。


[三]


上虞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孝德源远流长。自虞舜以来,孝风延绵,孝贤辈出,孝德传芳。4200多年前,出生于上虞上浦姚丘(今虹漾村)的中华第一大孝子虞舜,才德过人,孝感动天,上虞以虞舜而名的县邑,世受虞舜教化和滋润,孝德文化早在这片土地上滋润扎根。


东汉上虞人孟尝,策对孝廉,被推荐为秀才。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崇孝道,为包娥申冤昭雪。后朝廷任命他为徐县县令,州府和郡府上书举荐他的才能,升为合浦太守,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就是对孟尝合浦太守任上的清正廉洁和为民政声的称美之意。孟尝的孝廉,在上虞得以传承,宋代名臣李光把孝廉作为家训:“尝语其子曰:居家尽一孝字,居官尽一廉字。”


就在孟尝践行孝廉的上虞,同时出现了孝子包全、孝妇包娥和孝女曹娥,历来为世人称道,被载入历代《上虞县志》传记。清朝乾隆年间邑令庄纶渭《包孝妇歌》曰:“闻之东汉包全女,全以孝闻萌根荄。以孝继孝孝尤挚,曹娥终古相追陪。”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三位以孝闻名于世的贤人。包娥的父亲包全,“善养,以孝闻,其所居处,曰孝闻岭。”“(包)全以孝闻萌根荄。”就是说,包全善养孝敬父母,以孝闻名,在他的居住的地方,称为孝闻岭,而且他的孝闻萌生根荄日牢坚。包全之女包娥,“以孝继孝孝尤挚”。因为她自小受包氏孝德家风的熏陶,恪守孝道,对长辈极为孝顺。可她嫁到同村夫家不久,丈夫不幸去世。包娥决意不改嫁,与守寡的婆婆相依为命,起早摸黑,既忙农事又忙家务,悉心照料伺候体弱多病的婆婆。后婆婆暴病而亡,包娥不仅经受丧夫又丧婆的沉重打击,还被小姑诬陷,状告其毒害婆婆。时任会稽郡户曹史的孟尝获悉同乡包娥受冤屈,向太守汇报情况,太守却不予理会。县郡两级衙门均不加详察,判处包娥死刑。孟尝闻讯“哀泣外门”“谢病去”。包娥冤死后,郡中连旱两年,后新太守殷丹到任,询问其故,孟尝再次为包娥陈冤。太守殷丹重新明察,诛杀诬告者,祭奠包娥墓。


历代上虞老县志都只说小姑“诬妇鸩母”,诬陷包娥毒死婆婆,并没有详细记述包娥的婆婆是怎么暴病而亡的。传说,当时是个夏天,婆婆突然想吃过年吃过的冻肉,包娥想到井水夏天凉冬天温,就将烧好的红烧肉放入竹篮,吊至深井中,以井水凉气降温冻肉,婆婆吃完红烧肉后而亡,因此包娥被小姑诬告下毒。后来在孟尝的再次陈述下,县郡两级衙门重新审理此案,同样把烧好的红烧肉放到竹篮吊入井中,然后过一阵子拿出来给狗吃,结果狗也死掉了,就派人抽干进水,在井壁井底搜索,果真发现井内一条大毒蛇,才有毒蛇咬肉之说,澄清了包娥不白之冤,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至今。但当时那口包井,现已荡然无存。


随着包娥的冤案平反昭雪,其孝行闻名远扬,汉顺帝(公元126年—144年)敕封包娥为御妹娘娘。而梁湖曹家堡曹盱之女曹娥(130—143)舍身投水救父的事,是在包娥冤案和汉顺帝敕封之后不久发生的,到了宋大观四年(1110),曹娥被宋徽宗敕封为灵孝夫人。笔者以为,包娥孝行堪比曹娥,不仅是包娥的事比曹娥要早,“曹娥终古相追陪”,更是包娥作为孝顺儿媳妇,其孝行尤为可贵。子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因为有直系的血缘亲近关系。但儿媳与婆婆之间,关系微妙,往往难以相处,一旦发生口角,一时半会不易融合。在上虞,曹娥的名气远远大于包娥,包娥的知名度甚至还不及曹娥庙曹娥塑像两旁的朱娥及诸娥。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曹娥庙地处浙东运河的重要坝头,浙东运河和曹娥江交汇的水上交通枢纽,浙东唐诗之路的中点,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历代文人名流曾在曹娥庙逗留祭祀,留下诸多诗篇和墨迹。二是曹娥庙这个地方乡绅名士多,祠庙几度兴废,屡毁屡建。尤其是前清驸马、乡人沈文奎于顺治五年捐千金改建曹娥庙。民国18年(1929)6月16日,曹娥庙因香火不慎被大火烧毁,民国23年,当地乡绅任凤奎募资重建曹娥庙,历时三年,以独特的建筑风姿和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大型壁画、高柱楹联和碑文书法等“四绝”饮誉江南,誉为“江南第一庙”。而孝闻岭因地处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包娥墓、包娥碑、包娥祠、包娥井等未能及时修复,孝子包全、孝妇包娥的事迹,不为更多人所知。但至少清代修复的墓地坟茔和断成两截但碑铭齐全的墓碑尚存,民国14年(1925)重修包娥祠的碑记牌还在,这是弥足珍贵的,为日后修复包娥墓、包娥碑、包娥祠、包娥井等遗迹留下了真实可靠的文字依据和实地实物凭证。


包娥,这位受尽冤屈致死,而由东汉名臣孟尝为其申冤昭雪的孝顺儿媳,她的孝行孝道,能够延续传承至今,对于“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上虞来说,实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人文资源。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急切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关注,对包娥的遗址遗迹深入挖掘和研究,尽早作出统一的合理规划,分期分步实施,尽快重修包娥墓,修复其墓碑,扩建包娥祠,重建包娥井等遗迹,在传承弘扬虞舜、曹娥等孝德文化的同时,也让历代推崇的包娥孝行得到广泛传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4 20:09 , Processed in 0.0615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