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49|回复: 0

魂牵梦萦故土情

[复制链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发表于 2023-1-28 14: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魂牵梦萦故土情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热爱故土的人们———题记

上虞日报记者  徐芳
  

有这样一群人,关注着五夫,我们甚至记不全他们所有的名姓;有这样一群人,思念着五夫,乡情乡思缱绻于书卷;有这样一群人,热爱着五夫,倾尽所有,呕心沥血。他们似乎已与五夫无关,长期旅居外地,几十年岁月的冲洗,往日已依稀恍惚;他们又怎会与五夫无关,五夫的每棵树,孩子们的每页书,都浸润着他们浓浓的相思。


他们说,他们只有一个名字:五夫人。他们说,他们只期望五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即使成不了热土,也不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即使五夫今天的发展还不够,他们也要尽力为五夫的明天擂鼓助威。


乡友聚乡情


每年总有那么一天,在耄耋老人离休老干部何畏和他的老友们心中显得分外重要,那就是老友们再三联络约定聚会的日子。


聚会的地点常是老干部何畏精心张罗的,有时是他简朴的家中,这也是经常的;有时是在附近何畏曾工作过的上海市体委的会议场所,这是借用的。


聚会的人从几年前的两个、三个,现在已有固定的30多个,他们无一例外的是与五夫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有的本来就是五夫人,像何畏、周顺深、周顺富、潘士豪;有的虽不是五夫人,但因为在五夫工作过,教过书或曾就读于五夫,也自然地加入到五夫人中,如钱友甫、田沛泽等等。


乡友会是在不知不觉中酝酿形成的,发起人便是何畏。在家乡,人们还记得他的原名杜其昌,这位193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老干部经历了近50年的风雨战斗,在1984年离休后,便时刻牵挂着生他养他的家乡的一草一木,发起乡友聚会最初的目的便是一慰乡思。


每年一次的乡友会是雷打不动的,这一天,乡友会成员们的脚步便是匆忙而压抑不住兴奋的。乡友们从一落座分头问候生活工作情况,集中的话题便是谁回老家去过了,看到了一些什么新情况,这时,那位回过乡的人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他口里说出家乡的一点一滴,都是百听不厌的绝妙好辞。


家乡的点滴变化让乡友们欣喜,家乡的暂时落后也让乡友们坐立不安。于是每年又有了除新春团拜、乡情通报之后的另一个主题,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上虞驻沪办事处为每位乡友赠阅的《上虞日报》成了乡友们了解家乡情况的又一窗口。为家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促使着这些都已离退休本可安享晚年的老人们,挥起笔来,运动并不再稳健的步伐,调查访问,撰写建议意见。这些信不仅飞向了五夫村委,也飞向了驿亭镇政府,甚至市政府。


五夫村周书记告诉记者,今年五夫工业园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原先空旷寂寥的园区已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园区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五夫村的经济,村民们热情高涨,发展个私企业信心十足。《上虞日报》对此作了报道后,何老便接连写来了两封信,鼓励我们把握发展方向,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老人的一片拳拳之心,着实令我们感动。


因为与驿亭联系较多的缘故,记者的名字有幸被乡友会的老人们记忆在心。在五夫的报道见报后,何老专门写信来表示感谢,并指出了对五夫了解不够之处。除了五夫,何老还对记者报道的“梁祝”等有关内容给予热切关注,一份爱乡之情满溢纸上,让人难以置信,这封字迹清隽、思维清晰、逻辑严密的信,竟出自一位年逾九十的老人之手。


每次的乡友会,老人们总忘不了邀请五夫当地的有关领导,学校的、政府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总热情地请他们通报一下家乡的建设情况。去年,在听到家乡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开展“三个年”活动后,老人们又坐不住了。乡友中有人提议,我们都已离退休了,但子女们、亲友们当中有这个能力的人多,可以想想办法。提议一出,当即有一位乡友想到在台湾的亲友提起过创办一家方便面配料企业的事来,配料要求原料必须绿色、环保,家乡驿亭横塘等一带山青水秀,应该是个好地方。提议让大家兴奋起来,立即催促这位乡友加紧联系,以期落实。此后,在这位乡友的努力撮合下,投资商多次赴驿亭踏勘,最终由于一些其他原因,没有投资成功。但老人们不辞辛苦,一趟趟陪同考察,从中所花费的精力和心血着实令驿亭镇的所有领导印象深刻。


著书述乡思


展放在记者面前的这两本书让所有翻看的人倍觉珍贵。珍贵不仅在于它几乎囊括了这个小小的村落五夫的所有历史资料,还在于书写这批资料的人本身就承载了五夫许多风雨的历史。没有一个村落在这些老人心目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除了五夫。


说到最初编撰这两本书的缘起,曾就读于五夫小学、春晖中学的上海市音乐界名人、副研究员田沛泽告诉记者,那是受另一名乡友的启发。


那名乡友便是魏绍昌。这位早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的老学者,1954年起便一直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作为五夫人,魏绍昌在1992年前后,在家乡的《曹娥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五夫的故事》。文章发表后,在乡友中互相传阅。正苦于找不到一个为家乡出力的点子的乡友们由此想到:何不利用自己的余生精力,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点力。五夫有着悠久的历史,何不把我们所经历的或听说过的史实和传说编撰出来,即便是为后人留下一点史料也是有益的。


于是,在1992年11月,由何畏、魏绍昌、林路影、田沛泽四人发起,集体编写一本《五夫的故事》的征稿活动开始了。


从五夫地名的由来、五夫历代的古建筑、五夫的“蓬头市”、五夫小学的历代更替,甚至五夫营房、五夫邮局、五夫的晨钟剧团、五夫抗战时及近代的风云人物,都一一在这些乡友们饱醮深情的笔下鲜活起来,从残褪的记忆中清晰起来。征稿在1996年3月已收到60多篇。


《五夫的故事》由这些记忆和辛勤采撷的往事、史料而逐渐成形。“乡情回忆”、“烽火当年”、“敌伪暴行”、“婉容轶事”、“乡亲追思”、“民俗风情”、“史迹考录”、“故事传说”,写作者编撰者们尽力按类把故事串联构塑成一个丰满而生动的五夫。这其中,1994年时,乡友萧学凡先生甚至拿来了一本他外祖父辈珍藏的、清乾隆年间编纂的《五夫里志》,这本书令编辑小组如获至宝,其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充实了《五夫的故事》的内容。


《五夫的故事》出版后,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轰动。从最初的乡友们互为传阅珍藏,直至知悉者竞相前来索要,书的传阅便遍布了除五夫、上海之外的重庆、香港、澳门、苏州等地,因为这本书,乡友会内记录的乡友数顿时又多了几倍。之后,这些乡友也纷纷撰稿。远在重庆的八旬老人潘士豪信笔写来《童年的小天地》、《信客》二稿,一诉乡思。永徐人、作家万正,原名万传轺,也写来《我爱五夫镇》等稿件回忆他在五夫入党前后的情况。随着书的散发,乡友们记忆的闸门越来越开阔,为五夫出点力的心愿也越来越急迫。


于是有了第二本书《五夫今昔谈》的问世。1999年正是建国50周年大庆的日子,也是浙东、上虞及五夫解放50周年大庆,老人们把《五夫今昔谈》作为大庆小小的献礼。


翻阅《五夫今昔谈》,五夫的水陆交通、邮政电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尽收眼底。18万字的篇幅也远远超过《五夫的故事》。于谈古说今中,激励后人建设五夫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收录记述的几位不同行业五夫人的业绩,如文坛宿将魏绍昌、研制第一代洗衣粉的田钧康、科技专家周顺深、上海原爱石协会创始人杜继华等,原来都鲜为人知,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尤为可贵的是,这两本饱含对故乡深情厚意的书,都是老人们从离退休生活积蓄中拿出钱来出版印刷的。


兴学励乡民


家乡的一草一木牵动着游子的心,家乡的教育更被游子们寄予厚望,尤其是生于五夫、长于五夫、曾在五夫小学就读任教的何畏和田沛泽等人。何畏在《五夫的故事》中就深情地回忆记述了五夫小学的前身之一屏山小学和三十年代的五夫小学,田沛泽在他所写的《我记忆中的五夫小学》中洋溢着对母校的眷念。


“寒尖山下锦溪东,校舍建其中。是我少年求学地,辞别在童蒙。师兮友兮最相亲,互敬互爱情意重。勤奋学习莫松惰,敬业记心中……”这首50多年前曾哼唱过的五夫小学校歌,无数次潜入这些游子的梦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令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母校,自建校六七十年来,校舍一直沿用着原有的相公殿和法华寺的部分破旧寺庙。看着阴暗、潮湿、狭小的校舍,返乡探亲的何畏等人的眼眶湿润了,“我们没为家乡尽到责任啊!”“不行,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


在一次乡友会上,何畏向乡友们发起倡议,募捐改建校舍,并率先捐出11万元。11万元是何老一生所有的积蓄。想起那些与何老接触交往共同为捐资兴学忙碌的日子,驿亭镇小校长孙建平和五夫小学校长陈建军便久久不能平静。何老几年前的离休工资才不到200元钱,他7个子女,有4个在外地工作,经济并不宽裕。老人是多么节俭,每次在上海走动,九十岁的老人都带着他们挤公交车,舍不得“打的”,晚上又竭力让他们与他同挤一张木板老床,到现在,家中的彩电还是14吋的。这11万元是老人的一颗心啊。


在何畏的牵头募捐下,一笔20余万元的教学楼建造款终于募齐了。1997年底,一座三层楼有12个标准教室、6个办公室的崭新教学楼在五夫小学校园中拔地而起。


五夫小学还时刻铭记着这样一位老人,那就是曾就读五夫小学、祖籍余姚的吴鹏飞老人。在偶然的联系中,吴鹏飞得知五夫小学新建校舍募捐的事,便不甘落后,四处打听发起人的住址。1998年春天,吴鹏飞在赴北京时特地转程上海,找到田沛泽的住处,捐款5万元,并一再表示只要五夫小学有需要,一定不要忘了他。


1999年,是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又值澳门回归祖国的盛典,吴鹏飞爱国爱乡之情澎湃,他一口答应为五夫小学新建礼堂和教师宿舍。钱款源源不断地汇出,崭新的礼堂和教师宿舍已成为学生、教师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而老师学生们当时却不知道,吴鹏飞此时正身患重病,为保资金按时到位,不误工期,老人在病榻上也不忘督促亲人们将资金分期寄出。之后,当了解到新建的五夫小学还缺少图书设施时,吴鹏飞再次投资33万元,建造五夫小学图书馆。今年6月,吴鹏飞拖着病体,坐着轮椅,不顾年事已高从广东来到家乡,参加“鹏飞图书馆”的落成典礼,并又捐款10余万元,用于图书馆购书及建造计算机网络教室。


从1998年至2002年,吴鹏飞老人的捐款已累计达70多万元。对这些举动,吴鹏飞的夫人魏女士有过这样精辟的概括,“先父曾教导我们,积财给子女,不如积德于子女。我遵循父训,赞成老伴为家乡出一份力。”


在这些捐款兴学的乡友中,还有的从未到过五夫,但在乡友的积极促动下,也纷纷为五夫小学捐款。其中田沛泽是极为积极的一员。他回忆说,他在港澳地区的众多亲友,也有十二三人为五夫小学慷慨解囊,特别难忘的是他年届八十的三姑母田玉珠,于重病中捐款400元,还未曾看到五夫小学改建校舍的照片,已与世长辞了。


在如今的五夫小学,记者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为众多捐集者刻立的碑记,回报这些游子们赤子之情的行动已融汇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爱祖国、爱家乡”以及讲“五夫的故事”、找“五夫的故事”等系列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在五夫小学已渐成系统,生根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6 05:50 , Processed in 0.0681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