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68|回复: 0

《答潘端叔宫教书》——辨被后人改坏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24

主题

34

帖子

12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8
发表于 2018-12-3 0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潘端叔宫教书》
——辨被后人改坏的一封信

  刘克庄是南宋有名的学者,不但诗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所以他的一生虽然坎坷,经常遭人排挤、打击,数起数落,但终因宋理宗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文名久著,史学尤精”,重新提拔任用,赐同进士出身,兼国史院编修。

  刘克庄到老因眼疾离职,后来朝廷还特授龙图阁学士,死后谥号“文定”,是对他一生文才的高度认可。

  今天休息,晚上静下心来,重读了《松夏志》中刘克庄写给潘友端的《答潘端叔宫教书》,并对原文作了标点。边点边读,深深为刘克庄的美文所打动——写得太好了!

  所以在点好之后,写了一些读后感,在网络、朋友圈发布出来,以便美文共赏析。

  文章迅速得到反馈,网友赤空大师告诉我,《松夏志》中的原文,与《后村集》中的文字,“错字达14处”。

      这让我大吃一惊!这怎么会呢?

  大师把校对的文字发给了我,我看了一下,不是错字达14处,是两者的异同达14处。

      再仔细对比一看,我觉得《松夏志》中的文字更正确,更优美。而《后村集》中的文字,简直被改得不象样子,文理都不通了!

  这让我坐不住了。本来标点文章一发,就想休息了,现在有了想写辩论文章的冲动。

  于是起身,重新烧了一壶开水,泡了一杯浓茶,坐下身来,重新开始对屏打字。

      一定要把事情说清楚,否则对不起刘克庄,也对不起上虞崧厦乡贤潘友端。

  十四处的异同,且待我一一辨来。

  首先,刘克庄的《答潘端叔宫教书》,是写给上虞进士潘友端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古代科举时代,能考进进士的并不多,就象千人万马过独木小桥,所以一般认为能考进的都是精英,是得天地之灵气的人物。

  所以刘克庄在给潘友端的信中,称赞潘友端得了天地之灵气,“恭惟禀奎昴之精英,钟山川之清淑。”

  结果,在《后村集》中,信中多出“某官”两字,成了“恭惟某官禀奎昴之精英,钟山川之清淑。”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而且骈体文的四六句式,两句六字句,多出“某官”两字,不但文理不通,而且前后不一。所以,加上“某官”两字,是错的,是多余的。是对收信人的不尊重。

  本来写信是给潘友端,是说潘友端新中进士,表达对潘友端的赞美。现在加上“某官”两字,意思变成对潘友端说,某官得了天地之灵气,潘友端没得,有这种写信对话吗?

  再来看第二处,原文:“东观群儒推蔡邕,尤知谨事。太学诸生曰韩愈,宜为人师。”

      刘克庄认为潘友端的才学品德,可以与蔡邕、韩愈相媲美。

      蔡邕是东汉的文学家,蔡邕受到董卓的重用,董卓被杀后,蔡邕因悲哭董卓,结果也被王允拘捕,死于狱中。

      这在后人看来,蔡邕属于不知“食禽择木而栖”,是不“谨事”,才致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刘克庄在把潘友端比作蔡邕之时,特别提了一句:“东观群儒推蔡邕,尤知谨事。”

  “东观群儒”,是指上虞一带的儒生,“推蔡邕”,就是首推你潘友端,考中进士,自然是领先群儒了。

      “尤知谨事”,你不但有蔡邕的文才,还有更比蔡邕明白事理的操持,不与权臣为伍,敢于廷对指责他们误国。

  结果,在《后村集》中,“谨事”,被改成了“汉事”,变成了“东观群儒推蔡邕,尤知汉事。”

      这不是废话嘛!蔡邕是东汉人,自然知道汉事。蔡邕知道汉事,谁不知道!你写信对潘友端说这些,有什么意思?

  本来是一句比喻,结果一字之差,变成了写实,而且文意不知相差几何了!

  再来看第三处,“众歌别驾,诏遣先锋。”众人还在祝贺中考,而你已经独自驾车上任了,诏书派遣你到福建来教导,你是一位文化先锋。

  结果,《后村集》改成了“众歌别驾,诏遣追锋。”“追锋”,不知道要追什么锋?莫名其妙。

  再来看第四处,原文:“但尝为朱邸之宾,鲜不在乌台之选。视犹浼已,义不辱身。”意义十分明白,说你潘友端考中进士之后,就成为了朱门的宾客,成为官场的侯选人,但是在你看来,与他们同流合污,是在污辱自己,于是“义不辱身”,要挺身而出,当廷指责他们的弄权误国。

  结果,在《后村集》中,被改成了“视犹浼已,义不呈身。”意思完全相反了。“不呈身”,就是不挺身而出,缩头躲起来了。

  我想,刘克庄看到这样的修改,要被气得活过来大骂!

  再来看第五处,原文:“俗有浇淳,治有粹驳。”风俗有浇薄,有淳厚,治理有纯粹,有驳杂。说得多正确!

  结果被改成为:“俗无浇淳,治有粹驳。”变成风俗没有浇薄、淳厚差别,各地风俗都一样吗?没有好人、坏人之别了吗?

  这样一改,把刘克庄改成了一个不明事理的人。

  再来看第六处,原文:“昔人尝病乡校之讥,孟子已形巨室之言。”文从字顺,前后对称。结果被加了一字,改成:“昔郑人尝病乡校之讥,孟子已形巨室之言。”文字显得啰嗦而零乱,“昔郑人”,不是“昔人”吗?

  再来看第七处,原文:“四纪驱驰,人知其真文俗吏。一朝际遇,上擢以清望要官。”这是刘克庄夫子自道,文章是真的会写,但当官是真的不会当,不会奉承,经常受到打击,乃“真文俗吏”耳。当的官,也多数是文官,没多少实权,属于“清望要官”。本来写得活灵活现。

  结果,被改成:“四纪驱驰,人知其文俗吏。一朝际遇,上擢以望要官。”“真文俗吏”,被改成“文俗吏”;“清望要官”,被改成“望要官”。文句连通都不通了,什么“文俗吏”?要么“文吏”,要么“俗吏”,还有既文又俗的“文俗吏”?还有什么“望要官”?

  再来看第八处,原文:“仆视彼徐稚、任棠则惠然。”是把潘友端比作东汉清高有才学的隐士徐稚、任棠,隐士虽然清高,但不能惠及百姓。而潘友端清高如隐士,但入世做事,惠及百姓,比隐士还要高尚。

  结果,被人一改,改成:“仆视彼徐稚、任棠则谦然。”“谦然”,意思是比起徐稚、任棠来,还要谦让、差一些。这不是在贬低潘友端,与“惠然”意思刚好相反吗!

  再来看第九处,原文:“庶因暇日,可听诲言。”是刘克庄自谦,对潘友端说,你来了正好,我可以与你见面,可以听到你的教诲之言。结果,被改成“庶因暇日,可听绪言”。信中谦虚、尊重、企盼的含义一扫而尽,变成了一句多余无味的废话。

  唉,写到这里,已经是深夜十二点钟了,就到这里吧!其它还有几处,也还觉得是原文好,但不是与原义出入很大,也就不一一辩论了。

  总之,从这九处的修改来看,改书的人,是一个才学比刘克庄要低的人,而且是根本不了解潘友端背景的人,所以才会改得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19 22:12 , Processed in 0.055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