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908|回复: 0

读书心得:风俗有无浇薄、淳厚的区别

[复制链接]

24

主题

34

帖子

12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8
发表于 2018-12-6 14: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钟振荣 于 2018-12-6 16:29 编辑

读书心得:风俗有无浇薄、淳厚的区别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传统习俗的形成,与文化传承有关,崇尚孝德友善的文化,就会形成淳厚朴实的风俗。只看重利益,不重视仁义的地方,就会形成浇薄好斗、见利忘义的风俗。所以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刘克庄在《答潘端叔宫教书》的中提到,“俗有浇淳,治有粹驳。”这是对世俗十分正确的描述,刘克庄不是闭门造车的书生,尝在许多地方做过官,对于风俗有浇薄、淳厚的区别,治理有精粹、杂驳的不同,都是有深切体会的。

  那么,为什么刘克庄会在信中提到这些问题呢?这是长辈对后起之秀的爱护,向他提供自己的为政之道——治理经验。

  所谓众口难调,强势难办。“昔人尝病乡校之讥,孟子已形巨室之言。”刘克庄举例说,过去有人在乡村公共场所讥刺时政的得失。孟子曾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有权势的巨室,真的不能得罪吗?没有权势的百姓,就可以得罪吗?

  答案是:“惟清可以律懦顽,惟理可以屈权势。”对于有权势的豪门,惟理可以屈服他。对于既软弱无能,又愚钝无知的百姓,则要站在清正的立场,用法律来规范他们,而不是强制压服。

  在下面,还有讲到如何治理。因不涉及太远,就暂不作解释。

  解释这几段文字的内容,无非是说明《松夏志》的原文,文理通达,十分真实。

  结果,到了不知是谁编的《翰苑新书》,被改成了“俗无浇淳”,变成了俗无浇薄与淳厚之分,这可能吗?是不是南宋到了“众人熙熙,如享大牢”的太平盛世?人们道德修养的境界都达到了高度一致?

  很显然,这个地方被人改坏了。改的人,可能为了追求前后“无”、“有”的对称效果,所以就不顾原意,把“俗有浇薄”,改成了“俗无浇薄”,连理都不通了。把一洞明事世的老学者,改成了不明事理的老学究。把刘克庄的形象给破坏了,把上好的一封信给改坏了。

  而且,还在“昔人尝病乡校之讥”中间,加了一个“郑”字,改成“昔郑人尝病乡校之讥”,大概是恐怕别人不知道子产治郑的故事,所以特意加了一字,显得自己博学多才。

  结果,这一字之差,又显得画蛇添足,前后字数的对称性被破坏,而且语句显得啰嗦,节奏显得拖沓,可谓得不偿失。

  “昔郑人”,不是“昔人”吗?子产的故事,读书人有几个不知道的?

  有网友说:“浇淳,谓浮薄的风气破坏了淳厚的风气,并非对比而言。 ”

  虽然单从“浇淳”词语理解,可以把“浇”当作动词用。但浇薄、淳厚的对比的含义,并不能因此排除。而且从前后的意思来看,恰恰就是指浇薄和淳厚。

  如果认为“浇淳”,是“浮薄的风气破坏了淳厚的风气”,那么翻译“俗无浇淳”,则成为:风俗没有因浮薄的风气而破坏了淳厚的风气。意思就是风俗很好、很淳厚了。

  但是,是不是风气很好了呢?再从后文来看,“昔人尝病乡校之讥,孟子已形巨室之言。”就可以感觉到,风气很成问题,所以才需要“惟清可以律懦顽,惟理可以屈权势”。

  总而言之,读书要在顶门上张一只眼睛,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5 19:00 , Processed in 0.0594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