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161|回复: 0

东镇庵“神仙师太”的故事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1761

帖子

76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62
发表于 2019-4-1 22: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韩河道.jpg

东镇庵“神仙师太”的故事

东镇庵在河西,并不在镇东。河西,在直通江西面,亦即在石鼓西首。石鼓,是最早的潘家,是月林公潘畤的后代,南宋时从上虞五夫迁来,始祖是潘友端、潘友恭兄弟。潘家建有“四贤祠堂”,并“月林书院”,祠堂门对大道,门前有一对石鼓,颇具古韵。寻常行人往来,途经祠堂门口,目光每被石鼓吸引。久而久之,人皆知石鼓为潘家一大特色,因以“石鼓”相称。后来潘家分枝拓展,又以同样方式,以河西、西楼下、石驳磡等特点来名村。


且说历史从宋、元、明、清,转眼之间,朝代更替,数百年过去。渐渐种族繁衍,人口增多,东边是韩家,正自人丁兴旺,土地紧张,因此潘家便向西发展。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时逢盛世,社会安定。然因人多地少,潘家的姚泾江、直落江等河道,不但成为航运的通道,而且成为人民捕鱼的黄金水道。在长满芦竹的河边,搭建的草舍慢慢增多,形成了以捕鱼为生的河西新村。


这一天,风和日丽,一位年轻的尼姑从远道而来,她乘坐一艘小船,在嵩城沿河转了一圈,举目观察,选定在河西落脚,纵身上岸。河边有一片无人占居的荒地,她动手斫芦除草,搭建茅蓬。夜里在茅蓬静坐修行。


年轻尼姑初来乍到,渔民忙于捕鱼谋生,除了觉得好奇,偶尔望几眼,自然是相安无事。


忽有一日,一位渔民大呼:“痛煞哉!痛煞哉!”头上冒汗,脸色发青,地上直打滚。家人围在旁边,神情紧张,束手无策。众人说:“快去请郎中!快去请郎中!”一位家人“蹬蹬蹬”拔腿就跑。郎中先生在嵩下街,来去七八里,介厉害毛病,真是“急病碰着慢郎中”,不晓得来勿来得及!大家正在搓手担心。


这时,只见尼姑一个箭步穿入人群,也不管“男女授受不亲”,一撩僧袍一蹲,伸手一按病人,打滚的病人顿时动弹不得。尼师一用劲,对准病人身上的某些部位又扭又掐,刚还乱滚的病人安静下来,脸色也缓和过来。


尼师站起身来,转过身,走到路边,拔了几把牛筋草,递给病人家人,叫家人把药赶快煎汤给病人喝下。家人双手接过这把牛筋草,心中疑惑,这到处乱长的野草,怎么会是药呢?但看到刚才尼师显露的身手,知道尼师定非凡人,听她一定没错!连忙转身去烧汤。


众人看了这一幕,大为惊呀!认为尼师是观音菩萨转世,神仙下凡,特地到这里来救苦救难的。于是,大家纷纷围上前来,七嘴八舌,有的合掌赞叹,有的索性当面帘起衣裳,说我这里也痛,当场请尼师为自己治病。


打鱼的人,风里来,雨里去,水里泡,寒里浸,寒湿交攻,个个都有毛病。刚才病情突发的渔民,就是因为长期风寒入侵,加上身体劳累,激发内邪所致。方才一番用劲扭捏,是通过点击穴位,活络血脉,把内裹的邪气散发出来,缓解了病情。那一把牛筋草,平常看不起眼,其实确实是草药,其茎坚韧,饱受阳光照耀,具有补气利湿的作用。煎汤趁热喝下,利用热量排除寒气,很有好处。当然这是先应急,稍后得再配其它中药调理。


尼师从小练武,稍长即出家修道,胸怀一片慈悲心肠,选中河西上岸落脚,就是为来此救死扶伤,积善行德。渔区即是病区,有病不能无医,医病就是行善修道呵!


尼师见病人治病心切,自然毫不推辞,当场为人诊治。尼师擅长的医术是扭捏推拿,属于武治,可以立竿见影,但非得有功力不可。


从此之后,尼师医名日盛,远道而来看病的船只,常排成长龙。尼师与病人交流,总是温言柔语,下手治病,却是金刚辣手。数十年如一日,医治病人不计其数,可谓功德无量。到了晚年,尼师被人尊称为“神仙师太”。


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冬天,神仙师太无疾而终,坐化在荷花缸中。墓塔安放在东镇庵中,墓石刻有“普现贞女”临济宗第三十四代传人字样。或谓师太为余姚人,小名阿莲。二百多年过去,村民仍对神仙师太的事迹津津乐道,可见好人永远让人怀念。神仙师太的墓塔曾几欲遭人迁移,然皆未成,因传说事涉神异,姑略而不述。


东镇庵塔文.jpg

东镇庵墓石所刻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19 13:13 , Processed in 0.0548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