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1394|回复: 8

南怀瑾讲《宗镜录》(根据录音整理)

[复制链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发表于 2018-11-5 0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怀瑾讲《宗镜录》

开心阁主人根据南怀瑾讲《宗镜录》录音整理

南怀瑾合照.jpg

一、有三个原因讲《宗镜录》


夫在这个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著作,就是《宗镜录》。不过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大家都知道。这个《宗镜录》啊,但是,在一般人的不知道而沉默了。那么,因此这个动机啊,想把《宗镜录》做一番研究。


第二个原因,很多学佛的朋友们,好象对学佛的理论基础都没有搞清楚,不管是学显教的禅宗、净土,乃至学密教的密宗,在我很多年的经验里,大家对佛学的理论搞不清楚,这是很严重一个问题。换句话说,依学佛来讲,都在盲修瞎炼,因此啊,必须要研究《宗镜录》。因为它整个地概括了整个的大小乘经论,有六十部大经论,三百多部的显密各祖师的著作,等等思想的集中。


第三呢,为了很多朋友啊,为了研究佛学经常问:第一部看什么书?这个实在把我问得哑口无言。假定社会上一个初学佛、研究这个佛学的学术思想,第一部入门的书到现在还没有。但是我们有一构想,想写作,实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人手。


一般现在出的佛学概论非常多,研究佛学很时髦的事情,这倒是想不到,这几十年来,在国内外研究佛学是很时髦,的确是我们年轻想不到的事。我们年轻时候研究佛学啊,简直是被人看到是个怪物,这个人、这个年轻人没有出息了,怎么去搞这一套?哎,几十年后,忽然看到,研究这个事情变成最时髦。你说这个人世间的事情,很难预料。


可是研究这个,大家都看佛学的概论。我觉得现在佛学概论,很多都有问题,问题很大,很严重的问题。当然,假使专门讨论那些问题,好象是批评别人的著作,好象是批驳所有的佛学概论,这是不大好的。我只是提一个学术的立场,讲一个大概的要点。


因此我经常告诉很多年轻人研究佛学的,要看佛学的真正概论,印度有两部,中国翻译了,一部是《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著的佛学概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这是印度两部大著作,都经过中文的严格的翻译。在中国呢,有两部,也可以说中国有三部。内地,中国的内地是两部,一部是南北朝、隋朝的时候,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这也可以说是中文的佛学概论。


第二就是,最严重的就是《宗镜录》,这部《宗镜录》,就是真佛学概论。第三部啊,是西藏的黄教的创始人,就是祖师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些呢,才是我们所要真正研究,不管是在学术思想,或者在佛教的修证、修持方面真正的佛学概论。


可是一般人啊,不大去注意它!一般人,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不是不注意它,没有办法去啃它。青年人现在不要讲读它了,我也是跟青年学来的,“啃不下来”,啊,都啃不进去,这是很可怜的!


链接:

南怀瑾先生 讲述《宗镜录》录音一百集



周勋男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一部伟大的哲学巨构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属于史学方面的,即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为哲学的著作,即永明延寿禅师(704~775)所撰写的《宗镜录》。


《资治通鉴》为大众所熟知的,《宗镜录》则不然,因此想对它作一番研究,这是我们这次开讲《宗镜录》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大家不管学显、学密,对于佛学理论还是搞不清楚,大多在盲修瞎炼,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而《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


现在一般流通的《佛学概论》,很多都有问题,因此我常建议同学们要看真正的概论。什么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如印度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些古典论著,无论在学术思想或修持方面,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可是现代的人没法子啃它。中国文化的病根到了现代,真是越来越严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0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1.jpg

二、白话教育挖断了中国文化的根


所以这一次呢,补充一个问题,我要提讲《宗镜录》,也是为了年轻许多同学,在家出家的,要啃得下来。中国文化,尤其我现在知道,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文化的根根,这个根越来越严重!


这个宗旨,因此我想告诉大家,研究《宗镜录》,也为了自己中国文化的根,如何能够读得进去古书,如何能够做得了古文。因为中国文化,不管佛家、道家、儒家,它的宝库里头多得很哪!但是,都是中文写的,古文写的。古文,自己没有办法了解,没得办法写作。换句话,是没有资格来看古书。


当然,每个字也看得懂,大家从白话教育入手的,都看懂了,到底不深入。等于昨天一位同学来,写文章,也是硕士、博士班上的同学了,啊,写的文章都写得很好。结果我就告诉他,两次文章我改了一半,改不下去了。我说两次都改了一半,改不下去。我说你的文章没有那一句不好,句句好,整个也都好,就是我改不下去。原因是什么呢?你没有啊经过煅炼,啊,旧的新的呀,交叉观念在一起,搞不清了。全新也好,全旧也好,搞不清了。


尤其现在研究佛学的同学们,佛经是古文写的,更看不下去,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只关佛学,整个的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这是在我个人,也许杞人忧天啦!感觉是痛哭流涕的事情。


啊,再有二十、三十年下去,不得了,这个民族文化没得根了,那怎么行呢,非常严重!因此我提倡研究《宗镜录》。


研究《宗镜录》,不但对佛法的修证,对于中国的佛法,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有个深刻的了解。尤其对于中国的文化,文字的写作,文学的境界,都有一个很深的了解。


而且,这个了解我们要注意的,这个《宗镜录》这一本书写的文字啊,在我们看来很浅,并不是那么了不起。但是它的确保持了唐宋,尤其是宋代的以后,这个中国文化,属于文学的美的这个中心。差不多都是四六句子,其实这种四六句子看起来很白话,在我们当年年轻时候,读的时候同现在比起来,觉得白话的很,不过现在看起来已经很严重了。


那么,在这个著作也可以看到宋代的文学同文化的气韵,它都是那么平淡,都是那么平淡中间的非常不平凡,那么的有味。譬如我们大家都晓得宋代的诗: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这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它平淡里头有无穷的韵味,这个宋代文学的特色。那么,《宗镜录》也有这一种特色。


所以啊,这一次啊我们研究《宗镜录》。关于这个《宗镜录》研究,本来想把它整个讲完的,但是我现在对自己没得信心,因为我做事啊,靠不住的人,任性而来,任性而去。往往上楼梯上了一半,觉得不想上楼了,就赶快按个电钮下去,哈。也许做了一半又不想做了,所以不敢讲个话。


因为我几十年有个愿望,这样一部好书啊,而没有整理过,尤其现代人读不懂。只有加以现代的整理,段落把它一分,标题把它一分,那么我想总看的人就多了。可是它照古文写法,没有分段落,这个标题也没有。


当然,曾经有人提倡过,譬如清朝的雍正,啊,那对于《宗镜录》啊,是提倡的厉害。他认为做功夫、修持喏,不懂《宗镜录》,就这个人没有资格学佛的样子。那么,这本书上也有好几篇他的序文,乃至下命令,要全体出家人、学佛的人非学不可,啊,等于到这个程度。所以这本书啊,是有它很深的价值。


我们现在要注意的,不但要研究了解佛学方面,还要了解文学方面的。



周勋男先生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文字障为中华文化雪上加霜


研究《宗镜录》,也为了研究中国文化的根,就要懂得如何讲古书、作古文。没有办法看古书,就没有办法写作古文;虽然也有人能够看懂,到底不够深入。现在的青年学生写古文,新、旧掺杂,搞不清楚。全新倒可以,全旧也好,可是新旧凑在一起,却凑不好。尤其是研究佛学的同学,古文写的佛经更看不下去,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再过二、三十年,不得了!会没有根了,非常严重。因此,我提倡《宗镜录》,不但对于佛法修证,对于中国佛法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唯识宗等有个深刻的了解,并且对于中国文化、文字写作与文学境界,都可以有个相当的体会。


《宗镜录》的文字很浅,但它保持了唐代以后文学骈体的风格,差不多都是四六的句子。从书中可看出宋代文学及文化的气韵,平淡之中具有不凡的余味。


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还下令出家或学佛者,非读它不可。他也撰过几篇序文,又将原文节录集成《宗镜大纲》,极力推崇。这部书自有它殊胜的价值,我们的研究,不仅在佛学方面,也要遍及文学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0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2.jpg


三、宗派纷争是时代的悲哀


其实,讲到这一部书,在宋代的著作,我们有一个感想,很有趣味的。这是宋朝开始的时候,一部大著作,也就是说,佛法禅宗啊,到唐朝中叶以后,到了唐朝末年,到五代,是禅宗在中国的文化领域里头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五宗宗派的兴盛。我们现在一提到五宗宗派,禅宗,好象是中国文化对国外的宣传,是很大的光荣。


我经常给出家的同学们讲:“哎,你们真是,只管出家,不管多方面!”


然在思想史上讲,五宗宗派,非常伟大的名称。站在一个社会的演变史,站在一个政治学的思想史来看,这是个悲哀的时代。一个宗教,一个学术,既然分了宗派,可见有意见的相争。


有意见的相争啊,这就是一个文化的没落。


一个社会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家庭也好,一个民族,同样一个东西,意见的不同,而形成了宗派门户之见,这是一个悲哀的开始,这不能够说是光荣的结局。


所以我们看来,在这个时候,不但学术是一个混乱,历史也是一个混乱。所以到了残唐五代,就八十年的乱,乱象。



周勋男先生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百家争鸣是吉是凶


由这部书,我们有个感想,很有趣的。从唐朝中叶到五代,是禅宗最灿烂光辉的时代,有五个宗派都非常兴盛。就思想史来讲,五个宗派一时并立是很了不起的事,但从社会的演变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桩悲哀的事。一个宗教或一个学术,既然分了宗派,可见出其中有意见的相争;有意见的相争就警示了一个文化的没落。一个社会、团体或家庭,同一个东西,因意见不同而形成宗派门户之见,这是个悲哀,决不是好现象。不但学术会混乱,当时的历史也会混乱,唐末五代之际,于是出现了八十年的乱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3.jpg

四、风俗由文化领导而来


当然,在每一个历史变乱中间,都要产生许多的人物。


所以,等于昨天,我看了一个古人的著作,写跟某一个皇帝的问答,写得很好。这个皇帝问这一个大臣,因为我们并不需要讲他这个大臣是什么名字。因为,哈,这个大臣的名字如果讲出来,我们是不会同意的。哈,这是什么道理啊,因为我们人往往啊,因为那个人啊,抛弃了他了不起的话,所以“因人而废言”。


有时候啊,我们是“因言而废人”。很了不起的人,偶然讲一句不对的话,因为听了这句不对的话,而把他整个人格给否定了。这是人的一个毛病,所以我们不讲这个来源是什么人。


不过昨天,看到答覆皇帝的问言,答覆得很好,我真的拍案叫绝!啊,所以学问之难。这个皇帝这时候问他,读这个《尚书》,“四书五经”这个《尚书》哦,《尚书》里头它的《禹贡》这一篇,就是地理《禹贡》。


那这一些书啊,是古书,顶难读,尤其是《尚书》,书经啦!


《禹贡》这一篇,大禹治水,把中国这个分成九州啊,再把黄河、长江开发好,记下了这一篇书。


这个皇帝问啊,他说只有山川,那个山,那个河,怎么开。没得人物,那个地方有些什么人物啊?有地理嘛,没有风俗。譬如南方人习俗不同,北方人他没有,这是什么道理?这位大臣啊,他答覆得很好!


啊,之所以古书难读啊!


告诉皇帝,那为什么呢,他说风俗啊,由上面的教化来的,就是用文化领导来的。当局者风气的领导,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风俗。拿现在讲,一个时代的精神,唐代有唐代的精神,宋代有宋代的精神,所以这个风俗是上面教而来,教育来的。至于人物啊、人才啊,由社会培养来的,慢慢来的。所以这两个东西都有变动,山川地理是不变动的。


那一看了以后啊,我们也读这些古书,读了几十年,觉得都有人下注解,可是这个重点,整不出来,啊,一下就给他答出来。答这条,很妙的!


这些道理啊,的确一看这个人有大臣之风啊!啊,不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所以学问好,不一定能够为大臣啊!为大臣的人,不一定学问能够多好,该有个见解。



说明:

周勋男先生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他把这一段进行了压缩,归到<帝王之才好出家>一篇的标题当中,没有单独列出。


帝王之才好出家


当然,在每个历史变乱其间,都要产生许多人物。历史上有个皇帝问一位臣子:(臣子是谁?不要问。因为我们通常生起的主观观念,易以人废言。以人废言与以言废人,都是人的大毛病。)“禹贡篇中,只有山川,有些什么人物?”臣子答道:“有地理没有风俗,所以古书难读。风俗由当局者领导,形成一个时代的精神,所以风俗是由教化而来。至于人才,由社会慢慢培养来的。这两者都有变动,山川地理是不变动的。”由此看出,此人有“大臣”之风。学问好的不一定能够为大臣,为大臣的人不一定学问好,但是有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7: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五代人才尽归佛门


  所以我们讲到《宗镜录》,为什么提到这里?到五代以后啊,变乱的时候,慢慢也产生了时代的教育,培养出了人物。当然有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有宋朝的开始。在这个宋朝以前呐,就是这位《宗镜录》大师,永明寿大师啊,在浙江一带。

  所以,五代也有好几个国啦,当时啊,军阀的割据。那么,浙江的是钱镠,有名的钱王,钱塘江上,属于钱镠。那么,《宗镜录》的作者,这位大师啊,没有出家以前,就是钱王的部将,是个军人,是个将领。拿现在来讲啊,大概还没有到达将官的阶级,到达校官阶级,他就要出家了。那么,出家是钱镠啊,吴越王钱镠,看到他在做军人的时候,放生啊,吃素啊,那么钱镠一看呐,这个很了不起!他说你就这样吧,你就辞职吧!你不要做军官了,你赶紧去出家去好了!所以放他去出家。

  那么,讲到这个时候,所以讲到中国文学史,我们大家就笑!五代的时候没有人物,欧阳修写五代史就评论,五代八十年没得人物,没得一个人才了不起。王安石反对这个话,他说五代人才最多啦,可以做帝王将相之才多得很,但是逃走了。逃哪里去啊?出家了,当和尚了,所以禅宗这五大祖师,都是帝王将相之才。

  但是有人说,五代的史里头,就没有文学了。所以有人说,有两个文学家啊,一个是李后主,一个是永明寿。可是永明寿大家不大注意,就是出家人,证祖了。

  李后主的词大家知道,当然了,李后主词我们经常讲,李后主词当然好,成本太大。你想一个人当皇帝,亡国了,你亡国了,才做得出那样的词吗!

  啊,“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几曾识干戈。”啊,我说这谁做得出来?我就做不出来,我没有那个境界啦!什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说当然好啊!他的那个一肚子的牢骚,他的那个遭遇,我们没有。

  等于这一代溥先生,溥儒先生的画,他说皇胄皇宫里看了多少画,我们家里看二十张古画也看不到啊!

  啊,这样培养出来成本大啊!那个李后主,同样的,这位和尚成本也很大,培养出来。

  那么,可是培养他的老板,是没有文化的哦!我们这位老乡啊,钱镠钱王。

  五代的皇帝都会作诗,五代中间的皇帝,包括李后主三代,其他的这个皇帝,诗都做得很好,文学个个很好。

  就是他呢,他做盐贩出身的,那有什么好,但是啊,他只有两句。当他还没有大起来做王的时候,还在做盐贩,贩盐巴,干那个走私犯法,做这种事的时候,写给他太太的信,两句话:

  “陌上花开,则缓缓归矣。”

  就是这两句,你看,这个写给太太的情书,比现在年轻人写的好得多了!哦,两句话,“陌上花开”,春天到了,“则缓缓归矣”,我慢慢就会回来的。

  就这两句,所以苏东坡后来发现,钱镠一生啊,一个大字不认识,后来总算能够写信,而且拿起笔来写信哪,就写那么漂亮的文学著作,苏东坡是佩服极了!所以苏东坡就根据他这一句啊,就作诗,作了一首“陌上花开,缓缓归矣”。

  这是很著名的,我们暂时不牵涉到文学啦!牵到了,等一下一个钟头又完蛋了。暂不管,还是归到《宗镜录》。


  周勋男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帝王之才好出家

  五代时,慢慢培养出来人物。宋朝以前,永明寿在浙江一代,当时军阀割据,他在吴越王钱元瓘帐下作一名军官。欧阳修评《五代史》说:五代这百年间没有人物。王安石反对这个说法,说五代时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将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当和尚去了。开创禅宗宗派的祖师,都是帝王将相之才。也有人说五代没有文学人才。反驳的人举出两位杰出的文学人才,一为李后主,一为永明寿。李后主的词,成本太大了,一个皇帝亡了国,才写出那么感人的词来。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又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此来发泄他一肚子的牢骚,当然好。至于培养永明寿出家的吴越王钱元瓘,他父样钱镠,是农民出身,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历经征讨,登上王位后,会写出这么美的书信,给回老家省亲的太太:“陌上花开,则缓缓归矣。”钱元瓘也有些气度与眼光,才会让永明寿离开军中去出家。


  开心阁主人按语

  永明寿禅师的传记,最早见于《宋高僧传》,数十年后,又有《景德传灯录》问世。二书所不同的是,记载永明寿出家的年龄有出入。二书相同的是,皆无永明寿盗窃公款的记录。

  最初记录永明寿犯盗窃罪的是苏东坡,他在《东坡志林》中记载:寿“每见鱼虾,辄买而放,以是破家。后遂盗官钱为放生之用。”

  据推算,永明寿禅师去世六十二年,苏东坡方才出生,等到苏东坡长大为官,离永明寿去世亦将百年,不知道苏东坡从何得知永明寿偷盗官钱,犯了死罪?

  《四库全书总目》云:“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

  《东坡志林》来源即是如此,是苏东坡生前把不欲见人的文字收入袋中,死后被人整理出来,初名《东坡手泽》,意思是苏东坡亲手所写。但苏东坡的儿子在刊印东坡文集的时候,不愿意把这书当作是父亲的作品,因此改名为《东坡志林》。

  苏东坡的儿子为什么“不欲以父书目之”,羞于把《东坡志林》当成父亲正经的作品?想必是书中某些奇谈怪论,为识者所笑,为父亲蒙羞,所以要为父亲撇清。

  后来有人弃正传而信野史,无异于好附会而喜道听途说,不及东坡之子远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7: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功德圆满才能成佛

  那么,《宗镜录》的这位培养他出家的就是钱镠,有这样的眼光,有这样的气度,看一个部下,是一个学佛、修行的材料,马上就培养他,你去出家去!出了家以后,有那么大的成就。

  他的成就在哪里呢?他的成就了不起哦!他是由禅宗开悟,他出家到成道,快到三十左右了。所以在座的出家的三十左右轻年朋友注意啊!将来还有做祖师的希望的,不要自己认为老了,没得希望。

  他出家以后啊,他是修禅宗而悟道。在没有悟道以前,他曾经在天台山的天柱峰,专门打坐习定一百天,在天柱峰的山洞里头。啊,以禅定为重要的,一百天。后来悟道之后,他身兼教下的华严宗、唯识、天台之长,又是禅宗下面悟道。但是他几十年当中,影响当代的文化,同国际上都很大!

  后来几十年当中,每一天由早到晚,讲经,说法,做佛事,一天规定自己做一百零件事情。每天,昼夜。譬如,当然烧香也是一件喽,拜佛也是一件喽,念经也是一件喽,带领大家打坐也是一件事。一天一个人自己规定,昼夜在忙,一百零八件事。

  所以啊,后代的禅师洪觉范著书就讲,他说,我听说永明寿大师一天哪,做一百零八件佛事,都是好事,每天昼夜。我想这个人啊,一定是骨瘦如柴,这样辛苦。结果啊,但是看了他的像啊,古人虽然没有照相,有画像,留下来,方面大耳,是帝王气派,还那么壮实。他说简直是不可想象。

  当然是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还做那么多事。那么这个道理在哪里呐?就是现在学禅的、学佛的朋友们注意,不要认为光是打坐就是道啊!当然不能不经过打坐。不要认为光是打打坐,就能够成佛啊!他的功行德行是了不起的人。

  那么,结果活到七十二岁。在当年活到七十二岁,医学不大发达的时代,也很了不起了!啊!

  “实乘大愿力”,所以传记上讲,最后一段,“为证大梵主”,在中国的一个教主。居永明,“永明”是一个庙子,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就是跟他出家的。入天台山度戒,一万多人,这是他弟子,都是正式的。他常与七众弟子,所谓七众啊,出家人四众啦,男的女的,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七众弟子,佛学的分类,讲菩萨戒。夜里呢,施食给鬼神,譬如现在留下来庙子上放焰口啊,这些等等,夜里还做佛事,施食鬼神。

  “早放诸生”,白天放生啊,凡是所有的好事都做。“六时散花”,所谓六时,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现在是两个钟头一个时辰,就是一天二十个钟头啊!日夕,白天中间修持一百零八件事情,规定自己做的。“寒暑无替”,不管天冷、天热,自己没有说,啊呀,今天太热了,中午睡个午觉,休息一下,不会那么的,要做一定做下来。

  那么,他的声望影响到当时的国际之间,所以高丽啊,就是现在韩国啦,当时高丽国王派和尚来,特别来向他求学问道。那么,高丽的国王写信给他,自称“门弟子”。本人不能来,他向自称门弟子。

  啊,这个,大概是这个样子啊!


  周勋男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事理圆融的实践者

  永明寿禅师在三十岁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悟道以后,他身兼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之长,几十年中影响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讲法、说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洪觉范说: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结果看到他的画像,却是身体壮硕、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

  你们不要以为光打坐就是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与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岁。传记上说,他乘大愿力,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净慈寺)。在杭州,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天台山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六时散花,旦夕修持百八事,寒暑无替,声被异国,高丽王派特使向其问道,自称门弟子。写《宗镜录》也是他后来的常课之一,受吴越王钱弘俶的供养,圆寂时,焚香告众,即入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8: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倒挽狂澜的心愿

  所以讲永明寿禅师啊,那么他著《宗镜录》的时候,也就他后来的常课之一。不是他一个人写哦,他这一部书的著作很严重哦!总裁是他,他同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是一样。

  他当然庙子大,而且他受着吴越王钱镠父子的供养。后来吴越王钱镠因为他出家以后,等于什么话都听他的,影响很大。那么受他的供养以后啊,他庙子当然很大。他集中了出家的学者,好几百人。

  最后死的时候,“焚香告众”,自己把香点好,向大家宣布,我要走了!就是这样,两腿一盘,就死去了,就涅槃了。所以叫“焚香告众”。

  那么,他把当时的教下,研究佛学的所有意见提出来,针对大家辩论,解决不了最高的问题啊,他来解答。所以这一部书啊,等于说集中大众的力量所获得。

  这是我们这一代的文化界的一个怪事情,啊,所以我们今天不管为佛法,为佛教,为自己的文化,拿出这一部书来研究,也是有倒挽狂澜的这一个心愿,所以要拿这一部书研究。

  尤其是年轻同学,我想老一辈子在座的啊,有许多人学问都很好的,这些文字啊,都不需要我来帮助的,因为他们足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很多在这里。啊,我想自己看看也会懂了,也可以,假使觉得自己晓得了,也不需要参加这个课了,因为自己免得浪费自己修持的时间。

  年轻一辈的,不大懂的,我希望参加以后啊,要特别用心!要特别特别用心!尤其对文字,对于佛学理论。

  啊,开始这个书,我们的研究的方法,大概先把序文第一篇介绍了,这个序文特别重要!

  介绍了以后,中间啊,我们抽一、啊大概……

  先明白因果,是学佛的第一步。第二,是从唯识来。

  那么,那个时候,从这一本书,这一本子呢,开始要带第四本了。这一次讲完,下一次带哪一本,告诉诸位。如果是这种本子呢,就要带第九本了,下一次哦,一起带来!


  周勋男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写《宗镜录》也是他后来的常课之一,受吴越王钱弘俶的供养,圆寂时,焚香告众,即入涅槃。

  佛教的心物一元绝对论——性空缘起

  他把当时所有佛学意见提出来,邀请各宗派的长老大德们来一起辩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他以宗门的立场来作总的解答,把这些解答写下来,就成了《宗镜录》。所以说这部书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与力量所汇集的佛学精华,但他的重点却在唯识方面。要研究此书,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后果,其次再研究唯识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9: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朗诵到禅的境界

  现在,我们开始本书,本书翻开至《宗镜录》的<序>,这个啊,是永明寿禅师,据说是他完全亲笔自己做的,这是这本书的总序。卷一第一页,这个序啊,大家,我希望年轻的同学们,在家里研究,想办法朗诵,要朗诵!啊!

  假使要学写这种、会这种文章,研究佛学,看得懂,必须要朗诵。朗诵,则不是敲木鱼去念诵,就是读中国古文,我们小的时候读书,都是朗诵,必须朗诵。噢!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这是一段。我们这一次做研究啊,准备把它做分段,这一段我把它按一个题目,叫“性空缘起”。学佛的第一步,啊,性空缘起。

  刚才这样念法还是念哦,假使在家里啊,很可以朗诵,我觉得年纪大的人,也不妨拿这个辞朗诵。你们大家都想学禅吗,如果高声朗诵一曲,包你就到了禅的境界了。哈!自己心境很开阔。

  (南师念)“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这不是朗诵,噢!当然我朗诵有我的怪调,你们各人只要唱各人自己的怪调,没有什么呆的调门,反正每个字把它唱……(南师示范“伏以真源”一段的朗诵,录音在第一卷37分15秒)  视频链接:南怀瑾朗诵《宗镜录》序

  就那么去朗诵,啊!那么你这个朗诵,你说你这个调门我不会。我哪里学来的啊,我爱朗诵,那个自己这么念,我不是在唱唉!“真源”,嗯,“真源”什么东西?再想啊,然而第二个想出“湛寂”来了;啊“觉海”,“澄清”就来了嘛!啊,所以没有呆定的。

  因为中国字,一个字,有时候包括了很多的概念。写古文,为什么简化呢?本来中国字一个字,代表了一个观念,一个概念,或者代表了几个概念,是一个字。现在中国字不同了,根据外国文化,好几个字啊,才是一个概念。

  所以你这几句话,假使拿白话文来写,要命了!起码好几百字,他这里呢,几十个字就解决了。


  周勋男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佛教的心物一元绝对论——性空缘起

  看此书时,若想学会作文章,看得懂它,必须朗诵。我们就先从序文讲起。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中国古字,一字代表很多概念。现在中国字受西洋文化影响,好几个字解释一个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0

主题

1764

帖子

768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9: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觉海澄清是道体

  那么,照道理啊,这一段,我所以叫它“顿起根身”,这个地方起,就是说,人从哪里来?宇宙万有哪里来?这是《楞严经》佛法问,先有鸡啊?先有蛋?哈,先有外婆啊?先有外公?

  啊,所以,上帝,创造上帝的是谁啊?说是那个圣母。圣母的妈妈又是谁啊?这是问上去,问上去,最初那个。

  它这一段呢,他开始先来一个用《楞严经》的观念,答覆开始这个问题。

  所以“真源湛寂”,宇宙我们人生这个生命,原有的,原始原始,那个最初原有、本有的那个生命,本来是清静的,本来就是佛。本来是清静,本来是寂灭的。寂灭,不是没有哦!寂,是个形容词,清静到极点,没有色相,没有音声,包括了一切色相,一切功能,这个是寂灭的境界。但是它永远是清静的,光明的。所以“真源”,真源是代表我们生命本性,原来真如本性,那个根源。哎,这是四个字它解决了!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这个个都是佛,不但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本身自己就是佛,我们就是佛喽!我们的生命的本源,本来是清静、湛然寂灭的。

  这就是佛所悟道的,为什么成佛、成圣人,就是悟到了、找到了自己本有的生命这个本源,湛寂这个本源,就成佛了。找到了,这一下就悟了,悟,就是叫“觉”,觉悟这个觉。

  所以“觉海澄清”,本来就是清静的,一切众生本来是清静的。这个是道体,也叫做涅槃,也叫做真如,也叫道,也叫做佛。

  这个东西啊,“绝名相之端”,无名亦无相,名是名哦,相是相,两个佛学的名辞,综合起来叫做“名相”,佛学。名是什么呢,现在讲,思想与观念叫做“名”,以现代的理来讲。这个中国字,这个“名”字啊,思想与观念。

  譬如,现代讲逻辑,逻辑中国古代也叫做“名学”。不过没有“学”字,“学”是西方文化来的,加上去的。

  名学,譬如中国文化也有这个东西,“形名之学”,这个讲什么呢?形名之学,就是看相的,包括看相、风水的人。譬如说,历史上范蠡批评越王勾践的,成功了以后,范蠡批评越王,长颈乌喙,此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形名道理,这些属于形名道理。

  那么还有一个呢,如果书上写着“刑名之学”呢,那就不是这个“形”。那个刑名之学这个“刑”啊,是讲权学、法治。现在就是以法治、管理学,都属于“刑名”,这个刑法的刑。

  啊,刑法、法治的精神啊,包括了名学,名学就是逻辑、推理,法则教理,有它的法理性,啊,古代这个“名”。到了佛学这个阶段,名词所代表,不是这个“名”。

  所以,假使讲中国文化史,常常看到这种地方,很多人写的中国文化史,到这里,混乱了,糟糕了!哈,把这个“名”字啊,一个中国字,代表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啊,他搞不清楚了。

  这个“名相”的“名”啊,就是现在所讲的思想、观念。这个名,所以啊,佛学里头有喏,“名”与“色”,啊,换句话,这个“名”就是观念、思想,它这是精神的;这个“色”,是物质的。这要分清楚了,这个细微之间分。

  啊,“相”,就是现象,我们现在讲现象。譬如现在心理学,有新的一种“心相学”。啊,心相,心理的现象,心理的作用,等等,构成了一个观念。也可以拿影像、数学把它推理出来的,也可以慢慢用照相把它光线照出来,这些都属于“相”。

  那么,综合起来“名相”,是一个佛学的名称,就包括了那么多意义。譬如我们讲唯识学,有八识论,八识啊,譬如讲佛学,六根啊,六尘啊,拢总这些名称叫做“名相”。

  他说我们这个道体,是“绝名相之端”哪!你说大家要想成佛悟道,打起坐来想见道。嗨呀,哎唷,我两天有点差不多了!见到空了!你已经落在名相,空,就是一个名相,还是个现象。

  你说我做到已经什么都没有。真的啊?真的哦!啊,有许多人,真有没有?没有!哦,你知道没有啦?是啊。名相,那是对没有的现象,也是个心理现状,怎么说没有啊?对不对!

  所以真正的道体啊,不落在观念,不落在各种境界、现象。不落在各种境界下面有个字哦,“名相之端”,注意这个字!什么叫“端”啊?端起架子来的端,哈,端,开始也。一点影形行迹都没有,你说有一点空的现象,快要来了,认为是道,已经错了!

  所以说“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呀,也没有一个能见道、所见的境界,无一个所见的境界,无一个能见之体。“迹”,下面这个字特别重要!啊,这个迹象都没有,不留一点痕。

  换一句话说,“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才到达了真正见道,“真源湛寂”,是“觉海澄清”。

  所以大家,有许多不是学禅、学佛的,经常问问题。啊,我整天一直给大家、同学们都烦死啦!一天到晚给你们问问题,好象我欠了你们,前生不晓得造了多大的业,一天给你们围到我来,审问一样,每分钟都是不得安祥。啊,这是我自己造的业。

  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呐?你真的不要问啦!你要晓得,你如果懂两句话,你上座以后,你有什么境界,(师手一拍)你用不着问嘛!“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你有一点名相、境界在,都不是。都不是“真源湛寂,觉海澄清”,已经离道远矣!

  所以再还问问,那就离道更远啦!

  啊,我们先休息一下。


  周勋男整理的《宗镜录略讲》文字:

  佛教的心物一元绝对论——性空缘起

  “顿起根身”谈到了生命之源,人从哪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宇宙人生最初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来是清净、寂灭。寂灭乃清净到极点,无有色相,无有音声,但也包括一切色相音声,一切功能。它永远清净光明,所以称“真源湛寂”。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我们的本来是澄清湛寂,这就是佛所悟到的本有的生命;找到了这个叫觉。这个东西也叫涅槃,也叫道,也叫佛。

  然而这个东西其实无名也无相。思想观念叫名,是精神方面的;相是现象,包括心理、生理。而道体是“绝名相之端”,比如你打坐,觉得自己见到空了,还是落在名相中;空还是个现象,真正的道体不落在观念、现象中,不落在名相之“端”,一点影迹都没有。也没有能所之迹,无“能见到”、“所见到”之境界,即没有能见之体、所见之境,不留一点迹象。换句话说“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才到达真正见道,“真源湛寂、觉海澄清”。平常我们有一大堆问题,只要懂得这两句话“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就没问题了。你只要有一点名相、境界在,都不是,都不是“真源湛寂,觉海澄清”,已经离道远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6 04:55 , Processed in 0.0707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