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70|回复: 0

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

[复制链接]

1270

主题

1742

帖子

756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67
发表于 2019-11-15 17: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克庄.jpg

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

莆田文化网 □詹淑海
  
  茫茫宇宙,人物何限,其能擅一世盛名,自少至老,使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虽前乎耆旧、后乎秀杰之士,亦莫不退逊而推先,卒至见知于人主者,古今能几人哉!(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刘克庄是南宋末年公认的文坛宗主、诗坛宗主、“江湖派”诗人领袖。其词则以深沉的爱国思想和苍凉、悲壮的风格著称于世,时代特征相当明显。刘克庄与苏轼、辛弃疾堪称是宋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一、家庭出身及社会影响


  刘克庄出身在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生长在宋金、宋元矛盾空前激烈,国势日渐衰微的南宋末年。其所生活的年代距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抗金爱国民族英雄不远。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刘克庄的高祖愿、曾祖炳均无一官半职。刘氏由刘克庄的祖父刘夙、叔祖父刘朔兄弟俩开始起家发达而成为莆田望族之一。刘克庄曾说:“刘氏自两翁起家,三世登科第者八人,五入馆,一持橐(tuó)。”


  刘氏“三世登科第者”除了刘克庄祖父刘夙、叔祖父刘朔,父亲刘弥正外,还有其叔父刘起晦、刘起世。从兄刘宬、刘希道、刘希仁。“五入馆”(即入朝做官)者除了刘克庄外,还有其弟刘克逊、刘克刚,从弟刘希醇、刘希谦。“一持橐”者为其叔父刘弥邵。刘弥邵虽饱学经书,然中年却屡试不第,遂以教书为业。


  刘克庄的祖父刘夙,字宾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官,著作郎。刘夙为人耿直敢言,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素“以言论风节闻天下”深受群臣敬仰。


  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七月,时恰逢大雨,水蝗害稼,民不聊生。而当时陈兵边境的金朝侵略者正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发兵南侵的可能。可孝宗皇帝竟然还在宫中设“射驰球”,纵情玩乐。朝中大臣个个相顾而不敢言。刘夙却敢于挺身而出,直谏孝宗皇帝曰:“自去夏至今,日再食,东南三地震。比又积阴弥月,所至水潦,蝗食雨中,为异尤大。……且长淮无一兵之戍,而陛下乃亲技击,骋衔辔,岂缓急欲为自将地乎?”孝宗皇帝为之改容动色,诏曰:“政事不修,灾异数见,江浙水潦,害于秋成,朕甚惧焉。”“令侍从至馆职,疏朕阙失及当今急务。”


  刘克庄的叔祖父刘朔,字复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试礼部第一,廷试甲科,调温州司户参军,改宣教郎,知福清县,官秘书省正字,以疾乞外除福建安抚司参议。刘朔与其兄刘夙一样鲠直敢谏被时人并称为“二刘”。


  孝宗皇帝登基初始有心北伐,雪前耻,得到朝中诸多大臣的支持。刘朔却认为敌强我弱,不宜首开边衅。他在与孝宗皇帝的论对中极谏孝宗皇帝曰:“臣观今日通和未为失策,昔富弼累增岁币,今减十万矣。往时两淮不许备守,今江北诸城增陴浚隍矣。前此江上被兵,彼且呵问,今沿淮分屯,鼓声达泗颖矣。虏或示我弱,殆不可测,宜选兵将,广储峙,责成于端重堪事者,从容以待其变。若募彼人向导,挟异国济师,合中原嚮赴而兵不必众,就虏人储聚而粟不必多,凭虚蹈空,过为指料,将有临危失据之忧矣。此所谓决天下于一掷者也。”孝宗皇帝为之竦然,不以试。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评刘夙、刘朔两兄弟云:“隆兴、乾道中,天下称莆之贤曰二刘公。著作讳夙,字宾之;弟正字讳朔,字复之。其学本于师友,成于理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居家以父母兄弟为心,而不私其身,乡党隐一州之患,若除其身之疾。其饬廉隅,定臧(zānɡ)否,公是非,审予夺,皆可以暴之当世。”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亦云:“莆有二刘先生,著作讳夙,正字讳朔,以言论风节闻天下,憸士畏其鋩锷,同时名胜俱位下风,号隆、乾第一流人。”


  刘克庄的父亲刘弥正,字退翁,号退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登进士第。刘弥正在朝时,正是权相韩侂胄(tuōzhòu)为了建立盖世奇功,捞取政治资本,拥兵北伐的时候。刘弥正自两淮使还,规谏韩侂胄不宜轻启边衅,认为:“无故而先发,天理不顺,无豫而轻举,人谋不从。”从而得罪了韩侂胄,受到了韩侂胄的打击和排挤。


  出身士大夫家庭的刘克庄,其父祖辈刚介耿直的性格和不畏强权,敢于诤言直谏的精神对少年刘克庄影响无疑是很大,很深刻的。而陆游、辛弃疾等强烈的爱国精神更是在刘克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刘克庄生长的年代与陆游、辛弃疾不远。陆游、辛弃疾逝世时,刘克庄分别已经是二十一岁和二十四岁的成年人。刘克庄十分钦佩陆游、辛弃疾爱国精神,从小就十分喜欢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和文章。


  刘克庄十分敬佩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欣赏陆游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方法,认为:“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凌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


  刘克庄特别对辛弃疾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纵横达宕、豪放奔驰的爱国主义豪放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辛弃疾逝世后,刘克庄应他的儿子辛宪稏和孙子辛肃的要求,为他们汇辑的《辛弃疾词集》作序认为:辛弃疾在“自昔南北分裂之际,中原豪杰率陷没殊域,与草木俱腐”的情况下,能够“自拔而归,著节本朝”是“为名卿将”。称赞辛弃疾所进《美芹十论》和《上虞雍公九议》:“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兴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评辛弃疾的豪放词认为:“世之知公者,诵其诗词而已。前辈谓有井水处皆倡柳词,余谓耆卿直留连光景、歌詠太平尔。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穠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二、青少年时期刘克庄


  少年刘克庄生有异质,少小能“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然却又十分顽皮任性,不拘约束,常逃学,以致他的父亲不得不让他“少小就随父任,受庭训”。刘克庄中年有一首回忆他少年时经常逃学的《乌石山》诗云:


  儿时逃学常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


  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


  熟知旧事惟邻叟,催去韶华是暮钟。


  毕竟世间何物寿,寺前雷仆百年华。


  乌石山,位于今莆田城之西北,因其山势状如麒麟,古又称为麟山,今称为东岩山。乌石山上松柏苍翠,怪石鳞峋,风景秀丽。素有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东山晓旭”之美称。刘克庄的故居就在乌石山下的后村。刘克庄因以其所居之地“后村”为号。


  青年刘克庄十分自负,常常以王粲、陈琳自诩,其《沁园春·四和林卿韵》云:“余少之时赋如仲宣,檄如孔璋。也曾观万舞,铺陈商颂,曾闻九奏,制作尧章。”《沁园春·六和林卿韵》云:“少工艺文,朱丝练弦,黄流在璋,值虞廷戛击,《筲韶》之乐。”


  仲宣,孔璋分别为汉魏“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和陈琳。王粲,字仲宣。王粲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擅长诗、赋。蔡邕称他“有异才”。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他:“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陈琳,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擅长檄文。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是替袁绍代拟了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大骂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剽狡锋协,好乱乐祸。”“卑侮王室,败乱法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袁绍败亡后,陈琳不得已投靠曹操。曹操赏识他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负责军国文书的拟草。据《典略》记:有一次曹操患头风,卧病不起,“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升其为门下督。


  刘克庄少年时朋友李艮翁的父亲李宗之(字伯可)第一次读到刘克庄的诗文时十分惊讶。他常对刘克庄的父亲刘弥正夸曰:“公儿真英物也。”并预言其“后必名家”。


  三、屡试不第  以荫补官


  尽管刘克庄“生有异质,少小能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弱冠以词赋魁胄监,补国子生,入上庠(xiǎng,即太学)。”然而,他在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和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连续两年参加科举考试,却因为文章词意不符合主考官的要求而屡试不第,这使他感到十分的失望和无奈,于是他不得不打消了走科举入仕的念头,而改为专攻古文。


  在我国古代,一般的读书人想要不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不是科班出身的刘克庄是幸运的。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时年二十三岁的刘克庄依靠他父亲的恩泽“以荫补官”进入仕途,任将仕郎,靖安县(今为江西省宜春市属县)主簿,从而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年的仕途生涯,并凭借着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辛勤的耕耘,终于成为南宋名彪史册的大文豪。


  四、名动京师


  历史似乎对刘克庄特别眷顾。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也就是在刘克庄“以荫补官”的这一年,历史再一次给他以机会,使他能够因此而一举成名,成为南宋文坛上一颗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的耀眼的新星。


  刘克庄二十二岁就能捉刀代笔为其时任淮东转运判官的父亲刘弥正代拟公文。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宁宗皇帝以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理学“有德于朝”,要给朱熹特赐谥号,令太常寺讨论拟定谥号。所谓谥号,《说文》谓:“行之迹也。”《疏》言:“人死将葬,诔(lěi)列其行而作之也。”意思是说谥号是人死了以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行为和实际贡献赐给的名号,以彰显其功德。所谓“特赐谥”,按照宋朝的《谥法》规定,官员生前所任官职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一般要光禄大夫、节度使等三品以上官员),死后才有资格由太常寺报请皇帝赐谥,不够资格的需要皇帝特赐才行。


  由于朱熹生前只当过福建同安县主簿、江西南康军知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知福建漳州、湖南潭州等低级别的地方官员,入朝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秘阁修撰也只有不到四十天的时间。按照规定他是没有资格享受谥号的,因此必须由皇帝特赐才行。当时太常寺在讨论应当给朱熹赐什么谥号时议定的谥号为复字“文忠”。而当时刚刚进入仕途的刘克庄认为朱熹实际从政的时间并不长,其主要的功德在于著书立说,宣扬理学思想,给朱熹定复谥“文忠”不符合他生前的行为实际,应当重新予以复议。于是,他为时任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左司郎中的父亲刘弥正代拟了一篇《侍讲朱公覆谥议》上奏朝廷,建议只要赐朱熹一个谥号“文”就足以彰显其功德。


  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文大量地引经据史,充分地论述了为什么只要给朱熹定谥号“文”的理由和根据。他说:


  谥,古也。覆谥,非古也。《谥法》曰:“谥生于行者也,苟当于行,字一足矣,奚覆哉?”故侍讲朱公没于爵,未得谥,上以公道德可谥,下有司议所以谥,谨献议曰:六经,圣人载道之文也。孔子没,独子思、孟轲氏述遗言以持世,斯文以是未坠。汉诸儒于经,始采掇以资文墨,郑司农、王辅嗣辈又老死训诂,谓圣人之心真在句读而已。涉隋唐间,河汾讲学已不造圣贤阃域。最后韩愈氏出,或谓其文近道尔。盖孔氏之学赖子思、孟轲而明,子思、孟轲之死,此道几熄,及本朝而又明。濂渓、横渠、二程发其微,程氏之徒阐其光,至公而圣道粲然矣。


  初,太常议以文忠议公。按公在朝廷之日无几,正主庇民之学鬰而不施,而著书立言之功大畅于后。合文与忠谥公,似矣而非也。有功于斯文而谓之文,简矣而实也。……世评韩愈为文人,非也。《原道》曰:“轲之死,不得其传。”斯言也,程子取之。公晚为韩文立《考异》一书,岂其心亦有合歟!请以韩子之谥谥公。


  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文从孔、孟儒学的兴起、发展以至近于衰落和复兴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韩愈发动和领导的古文运动对复兴儒学和宋代理学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刘克庄认为韩愈倡导和领导的古文运动明确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与“道”的关系,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朱熹晚年为韩愈的文集注译,作《韩文考异》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是相通的。刘克庄认为以“文忠”两字给朱熹定谥号,似是而非,并不贴切。因此他建议以韩愈的谥号“文”给朱熹定谥号。刘克庄认为这样既简明而又实在,符合朱熹生前的行为实际和对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宁宗皇帝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刘克庄的意见,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特赐朱熹谥号为“文”。世称朱熹为“朱文公”由此而来。


  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一经问世立刻引起朝野震动。当朝中大臣知道为理学大儒朱熹拟定谥号的《侍讲朱公覆谥议》文竟然是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克庄时无不感到惊讶,纷纷寄语刘克庄表示愿意“折辈行”与之结为文字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云:“侍郎定谥朱子曰文,天下称当。忠简傅公(傅伯成)闻议状出公手,寄声愿交,诸老多折辈行。”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中所讲的侍郎,指的是刘克庄的父亲,时任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的刘弥正。“公”指的则是刘克庄。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亦云:“(刘克庄)初年即见知于诸老,温陵竹隐傅公(傅伯成)知晦翁《谥议》乃公所笔,寄声愿纳交。”傅伯成,字景初,号竹隐,温陵(今福建晋江)人。仕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官至左谏议大夫、吏部侍郎。晚年以显谟阁直学士、光禄大夫致仕,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简。


  傅伯成十分赏识刘克庄才能。他不但愿意放下身段,折辈份与年轻的刘克庄结为文字友,而且在应召赴朝廷奏事途经莆田时,还特地登门拜访刘克庄,览其新作,称其诗文“亶亶逼人”,充满才气和傲气。他甚至还称刘克庄为“哲匠”,多次向朝廷举荐称:“使为文字官,必称职。”然而这时的刘克庄虽然已经以荫补官,但他仍然还只是一个任子、选人,不符合所谓京官的资格,所以未被朝廷采纳。所谓任子、选人,是指那些未经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一般士人。任子、选人要想获得京官的资格还需经过所在路帅、抚、监司或郡守荐举保任状五纸,才能于次年春赴京改官获题名任承务郎或宣教郎等,进入所谓京官序列。


  五、四六名家


  刘克庄早年不但以文,以诗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四六为世人所重。所谓“四六”,亦称骈文,因其文章开头多以四、六言隔句偶对为主,故称其为四六。


  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刘克庄以荫补官,初任将作监、靖安县主簿,时正值冬至。冬至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节气中最为重要的节气。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冬至是“阴极至,阳气始生”的一天,是天地万物新一轮循环的开始,民间素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这个节气。周朝把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汉代则把这一天定为“冬节”,例行放假,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称之为“贺冬年”。迄至唐、宋则把冬至与岁首并重,朝廷依例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接受文武百官的进贺,以期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逢冬至,地方各级官员依例要向朝廷进《贺表》。时知江南西路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袁燮正在为其教官所拟的《贺冬年表》不合其意而犯愁。情急之下他忽然想到了刘克庄。于是,他急调刘克庄至幕府,令他为之改写。这是刘克庄作为幕僚第一次奉命为他所属长官代拟的最重要的行政公文。令袁燮没有想到的是,刘克庄为他代拟的《贺冬年表》竟然让他一个字也不能改。惊讶有余,他连连夸奖刘克庄说:“君年事未也,而四六乃有李汉老风骨,它日岂易量!”并断言:“主簿它日必以四六名家。”


  刘克庄初涉四六就得到了“尤以文字见重”的袁燮的褒奖,这对年轻的刘克庄来说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刘克庄《杂记》云:“余少未为人知,水心叶公(叶适)称其诗可建大将旗鼓,西山真公(真德秀)自为正录时,称其文,延誉于诸公。初筮靖安主簿,年二十四。庚使絜斋袁公被旨来摄豫章,辱致之幕。教官擬《贺冬年表》不合,忽蒙改委,公不易一字。因白事留语:‘主簿它日必以四六名家。’余答:‘非素习,黽(mǐn)勉为之耳。’(”黽“,《诗缉》:”力所不堪,心所不欲而勉强为之曰黽。“)公曰:‘君年事未也,而四六乃有李汉老风骨,它日岂易量!余谢不敢。”


  六、归奉南岳祠


  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七月,刘克庄的父亲刘弥正不幸在临安病逝。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刘克庄丁父忧终制,由怀安(今闽侯)县尉、福州右司理曹改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


  刘克庄一到真州,江淮前线的将帅们闻刘克庄文名都争着要将他罗致幕下。时任淮东安抚使的崔与之见刘克庄到来非常高兴。他对刘克庄说:“吾于闽得二士,君与子华也。”并称刘克庄与方信孺、陈子华三人为“闽之三隽”。但刘克庄最终还是被刚刚建立的沿江制置司制置使李钰抢先罗致幕下任沿江制置司准备差遣,负责军事文书的草拟工作。


  初到江淮前线的刘克庄可谓年轻气盛,满怀希望地认为这正是他施展才华,为国家的统一事业建功立业,作出贡献的好机会。他赋词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誓为国家的统一事业,征战祖国南北的雄心壮志:“吾少多奇节。颇挪揄、玉关定远,壶头新息。一剑防身行万里,选甚南溟北极,看塞雁、衔来秋色。”


  玉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玉关定远”,指的是东汉时的平西大将军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征战西域,击退匈奴的多次侵略,平定了西域诸国的叛乱,将西域大小五十余个国家和民族纳入了汉朝的版图,被汉明帝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壶头,在今湖南沅陵。“壶头新息”,指的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大将军马援。马援,字文渊,抚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光武帝时,因平定陇西、交趾屡建奇功被封为新息侯。


  初出仕途的刘克庄竟然连威震西北、西南边关的定远侯班超和新息侯马援都不放在眼里,决心要超越他们,去征战祖国的南溟北极,欣赏边疆塞漠鸿雁衔来秋色的壮美景色。其心气之雄壮,抱负之高远可想而知。然而“拳拳君国,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的刘克庄初出茅庐即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使他不得不愤而辞职,归奉南岳祠。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初,金朝在蒙古军队的挤逼下重新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而当时南宋朝廷上下却普遍存在盲目乐观和轻敌麻痹思想,认为金朝在蒙古帝国的打击下已经衰落,再也无力侵宋了。面对麻木不仁的朝廷,初到江淮前线的刘克庄洞察到了潜在的危险。这一年的二月,他随李钰制置使到前线视察,看到宋军维扬前线兵力不满数千,后防空虚,当即建议李钰制置使应及时调整军事部署,“抽减极边戍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然而,刘克庄的意见却得不到李钰的重视。他仍然一意孤行,坚持与金正面对峙。结果形势的发展正如刘克庄所料,金兵从正面进攻未遂,于是就避实击虚,分兵包围滁、扬两州,引起朝廷极大的震动,急派刚刚投靠南宋不久的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率兵驰援,滁州围才得以解除。


  事实证明刘克庄对敌情的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而且他作为一个幕僚也已经尽到了他所应负的责任。然而刘克庄的意见不但得不到重视,反而受到了朝廷一些官员的批评。他们认为李钰之所以兵败是因为其幕僚没有尽到应尽的谋划责任造成的,而刘克庄在李钰幕府的时间最长,所以受到的责难也最多。这使初出茅庐,心气俱壮,一心想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建功立业,作出贡献的刘克庄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血气方刚的刘克庄感到极大的委屈,于是他不得不在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愤而辞职,自请归奉南岳祠。


  刘克庄在李钰幕府三年先后为李钰代拟了《谢抚谕诏书表》《谢转大中大夫表》等三十四篇《谢表》《谢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军中被人们广为传诵。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六月,面对金兵大军压境,宁宗皇帝为了鼓舞士气,下诏抚谕戍边将士,并给李钰官升一转,为大中大夫。为了答谢宁宗皇帝的抚谕和褒奖,刘克庄受命为李钰代拟了《谢抚谕诏书表》和《谢转大中大夫表》。刘克庄《谢抚谕诏书表》一开始就以《史记》中汉景帝亲自抚谕屯兵细柳的周亚夫以及《诗经·采薇》中戍边将士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对宁宗皇帝关心和抚谕戍边将士表示极大的鼓舞和感谢,并以极其愤慨的言辞强烈谴责金朝背盟弃义,重新发动对南宋的侵略,表示戍边将士将誓死捍卫国家领土,收复北方失土,报仇雪耻的决心。


  刘克庄为李钰代拟的《谢转大中大夫表》继续以四六隔句对仗破题,对宁宗皇帝给予的信任和破格提拔表示由衷的感谢,言辞谦卑而又不失感恩之情,充分表现了李钰作为一个戍边在外的将领“誓殚绵力”,“力守孤忠”,捍卫国家领土的决心。


  刘克庄为李钰代拟的《谢抚谕诏书表》和《谢转大中大夫表》不但辞藻华丽,对仗工整,语气铿锵有力,而且用典极其精到贴切,无一点雕琢的痕迹,充分显示其驾驭文字能力的高超和史学知识的渊博,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军中被广为传诵。“一时幕府诸贤自勉斋黃公(黃幹)而下,皆相敬爱。”(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七、大将旗鼓《南岳诗》


  刘克庄在江淮前线不但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给边境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他还趁兴游览了六朝古都金陵诸多名胜古迹,从中汲取中国古代王朝兴衰败亡的教训和诗歌创作精华,从而使他认识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士大夫、诗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国势愈蹙,士大夫得无感慨乎?”他《题壁》诗云:


  儿时挟弹长安市,不信人间果有愁。


  行遍江南江北路,始知愁会白人头。


  他批评唐末一些“位望通显”的词臣,虽在“国蹙主辱”面前“赋咏倡和不辍,存于集者不过流连光景之语,如感时伤事之作,绝未之见。”他对晚唐诗人孟郊和贾岛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诗歌创作倾向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观人言语,可以验其通塞。郊、岛诗极天下之工,亦极天下之穷。方其苦吟也,有先得上句,经年始足下句者;有断数鬚而下一字者。做成此一种文字,其人虽欲不穷不可得也,……使人人学郊、岛则诗人之家皆当咽于陵之李而食首阳之薇矣。”他称赞翁应叟的诗:“其言多有益世教,凡敖慢亵狎、闺情春思之类,无一字一句及之。”


  刘克庄还对南宋“诗料满天地,诗人满江湖,人人为诗,人人有集”的肤廓浮滥的现象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近时诗人竭心思搜索,极笔力雕鐫,不离唐律,少者二韵,或四十字,增至五十六字而止。前一辈以此擅名,后生歆慕,人人有集,皆轻清华艳,如露蝉之呜木杪,翡翠之戏苕上,非不娱耳而悦目也。然视古诗蓋有等级。毋论《骚》《选》,求一篇可以籍手见岑参、高适辈人,难矣。虽穷搜索雕鐫之功,而不能掩其寒俭刻削之态。”


  刘克庄还对当时盛行的理学诗也提出不同意见和批评,认为:“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才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刘克庄对谢灵运等人的山水玄言诗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诗至三谢如玉人之攻玉,锦工之织锦,极天下之工巧组丽,而去建安、黄初远矣。”他称赞陈与义的诗:“造次不忘忧爱,以简严扫繁褥,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


  在诗的语言风格上,刘克庄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语淡而有古意的风格,注重感情的自然流露。他批评卢仝诗“以怪名家”,然对他的《寄男抱孙》却称赞有加,认为他的这首诗虽“用尽俗字而不害其为奇崛”,并由此得出结论“何尝似近世诗人学炼字哉!”要求诗歌创作要像古诗《焦仲卿妻》(即《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那样有充实的内容,率真的感情和质朴而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刘克庄主张诗歌创作应批判性地汲取前人创作的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做到“百家众体皆融液,一字陈言亦铲除。”特别强调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充分发挥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和警策世人的作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倒不如不做。刘克庄现存最早的一首讽喻诗是《郭璞墓》:


  先生精数学,卜穴未应疏。


  因捋虎鬚死,还寻鱼腹居。


  如何师鬼谷,却去友灵胥。


  此理凭谁诘,人方宝葬书。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郭璞精算术,善卜穴,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训诂学家,更是中国风水学的开山鼻祖,其所著《葬经》被历代风水学家捧为经典,然其却不知择凶地以葬母,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为企图起兵叛晋的王敦所杀。其讽喻和警策世人的作用十分明显。
  刘克庄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政治时事诗是《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戊辰是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时年,以史弥远为首的投降派不惜诛杀南宋抗金名将韩侂胄,函首敌国,以前所未有的屈辱条件与金签订了丧权辱国“嘉定和议”。“嘉定和议”的签订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使本来就已经困苦不堪的人民生活雪上加霜,陷入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


  刘克庄《戊辰即事》诗以极其辛辣的语言讽刺、鞕挞了以史弥远为首的投降派,不惜搜刮民脂,甘心事敌的卑耻行径。


  除此以外,刘克庄还有以北方沦陷区逃难来的人的口吻,向人们诉说战争给北方人民带来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灾难和痛苦。鞭挞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面对如此奇耻大辱竟然还日夜笙歌燕舞,杯斛交错,根本就不关心战场上的情况,也不想迎回被金俘掠的宋徽、钦二位皇帝。颂扬了北方人民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却依然眷恋故土的家国情怀的《北来人》: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鉏荒寺莱,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反映侵略战争给边境人民和士兵带来深重灾难的《扬州作》:


  几多精甲没黃沙,野哭遥怜战士家。


  瓜渡月明空粉堞,芜城烟断只昏鸦。


  似闻汉使攽王醢,尚喜胡儿剖帝羓。


  惆怅两淮蚕织地,春风不复长桑芽。


  《闻城中募兵有感》:


  调发年多籍半空,虎符招补至闽中。


  荘农戎服来操戟,太守儒装学拍弓。


  去日初辞乡树绿,到时愁见戍旗红。


  募金莫作緾头费,留制衣袍禦北风。


  《赠防江卒》:


  陌上行人甲在身,营中少妇泪痕新。


  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


  壮士如驹出渥窪,死眠牖下等蟲沙。


  老儒细为儿郎说,名将皆因战起家。


  昨者邳徐表奏通,圣朝除吏徧山东。


  新来调卒防秋浦,又与山东报不同。


  身属嫖姚性命轻,君看一蚁尚贪生。


  无因唤取谈兵者,来向桥边听哭声。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


  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一炬曹瞒仅脱身,谢郎棋畔走符秦。


  年年拈起防江字,地下诸贤会笑人。


  谴责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不思恢复进取的《瓜州城》:


  先朝筑此要防边,不遣胡儿见战船。


  遮断难传河朔檄,修来大费水衡钱。


  书生空抱鸣鸡志,故老能言饮马年。


  惭愧戍兵身手健,箔楼各占一间眠。


  《新亭》:


  此是晋人游集处,当时风景与今同。


  不干铁锁楼船力,似是蒲葵尘柄功。


  几簇旌旗秋色里,百年陵阙泪痕中。


  兴亡毕竟缘何事?专罪清谈恐未公。


  抒发对国家领土沦亡的忧愤,表达坚定抗战的决心的《冶城》:


  断镞遗鎗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


  《魏胜庙》:


  天与精忠不与时,堂堂心在路人悲。


  龙颜帝子方推毂,猿臂将军忽死绥。


  灑泣我来瞻画像,断头公耻立降旗。


  海州故老凋零尽,重见王师定几时。


  反映民生疾苦的《久旱即事》:


  旸烏下饮百川空,民自祠龙祷社公。


  岂是长官浑忘却,水车声不到城中。


  输租常占一村先,不望明时举力田。


  老畏里胥如畏虎,败人诗思搅人眠。


  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刘克庄把他自江淮李钰幕辞归时“发故箧尽焚之”仅存的百首诗和归奉南岳祠时新作的三百余首诗结集出版,取其名曰《南岳诗稿》。


  《南岳诗稿》的问世给“世故忧患不入其心”的南宋诗坛以极大的震动。南宋著名诗人叶适评刘克庄《南岳诗》:“于时刘潜夫年甚少,刻琢精丽,语特惊俗,不甘为雁行比也。今四灵丧其三矣,……而潜夫思益新,句益工,涉历老练,布置阔远,建大将旗鼓,非子孰当!”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评刘克庄诗:“八斗文章用有余,数车声誉满江湖。”周端臣则赋诗云:“弹压江湖耸市朝,相逢人尽说风騒。诗从南岳吟逾老,名得西山荐益高。”


  与《南岳诗稿》同时刊印出版的还有刘克庄第一部文集《油幕笺奏》。《油幕笺奏》收有刘克庄在江淮前线为李钰制置使代拟的《谢表》、《谢启》、《笺》、《疏》和《启》等三十四篇文章。刘克庄第一部文集刊印出版也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真德秀称其:“某四六从龙溪(宇文虚中)入,兄(指刘克庄)与履常(赵汝谈)由半山(王安石)入,故标致不及二公。”赵汝谈则评刘克庄:“散语与水心(叶适)不相上下。”


  八、甲申改官


  以荫补官进入仕途的刘克庄虽然早以文名、诗名闻名朝野。但由于他不是科举出身,不具备所谓京官资格。因此尽管在朝廷中有傅伯成等诸多元老大臣的极力举荐,但都没能得到采纳。


  刘克庄要想获得京官资格,首先必须取得所在路帅、抚、监司或郡守等举荐保任状五纸,才有可能于次年春赴京改官任承务郎以上京官。


  刘克庄此前已经在靖安县主簿、怀安县尉、福州右司理曹和金陵沿江制司准备差遣等任上获得袁燮和李钰等举荐保任状四纸,还差一纸就能获得入京改官的资格。


  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八月,广西经略安抚使胡槻闻刘克庄才名,欲召他赴辟。然而,刘克庄却以岭南路途遥远不能就近侍奉母亲和难舍妻子孤单为由辞不赴辟。


  刘克庄在桂林幕府二年可谓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最为快乐的时光。在这二年中,刘克庄与昔日的幕友叶潜仲同游风光旖旎秀丽的桂林山水和神奇莫测的崖洞溶窟,并与广西经略安抚使胡槻相得益欢,唱酬几成集。


  次年冬,胡槻另有任用,刘克庄亦考举及格,欲于次年入京进卷,于是辞归莆田。临行,胡槻与刘克庄饮别榕台,人以为前所未有。


  甲申,即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春,刘克庄携诗卷赴临安获改官任宣教郎。


  九、知建阳吏治显才能


  刘克庄获改官的次年,即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理宗皇帝下诏求直言,举贤能才识。刘克庄所在的乡郡莆田即以刘克庄荐。而时已致仕在家的傅伯成再次以干科自代及贤能材识举荐刘克庄。同时应诏举荐刘克庄的还有吏部侍郎聂子述、礼部侍卫胡卫、吏部尚书叶时等。


  在乡郡和傅伯成等诸多大臣的鼎力举荐下,时年三十九岁的刘克庄于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秋,由宣教郎知建阳县,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从政之路,使得“饱知民疾苦”刘克庄终于能有机会施展他的吏治才能,实现其“聊为尔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心灯”“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使君偿了丰年愿,便从今,也无敲扑,也无厨传”的愿望。


  初任父母官的刘克庄一到建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民间,遍访当地名贤诸老“考德问政,至必倒屣”,虚心请教施政经验。


  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十一月,理学大儒真德秀被罢归浦城,奉祠里居,刘克庄遂以师事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云:“既改秩,宰建阳。益铲崛奇,就平实。文忠真公里居,公以师事。讲学问政,一变至道。崇风教,表儒先,如古循吏。”


  刘克庄知建阳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新考亭之祠,祀朱、范、刘、魏四君子于学宫。”所谓“新考亭之祠,祀朱、范、刘、魏四君子于学宫。”就是在学校中重新修缮理学大儒朱熹祠堂,配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范如圭、刘爚、魏掞之等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名贤先儒和朱熹嫡传弟子黃幹。


  刘克庄新考亭祠,祀朱、范、刘、魏四君子于学宫的目的就是要效法古代循良吏的做法,兴教倡学,以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和朱熹理学道德观念教化民生,启迪民智,提高当地人民百姓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刘克庄知建阳期间取得的最重要的一项政绩就是办理诉讼案件注重深入实际调查,不偏听偏信,不徇私情,秉公决断,以取信于民。


  刘克庄办理案件从来不自以为是,先入为主,也不偏听偏信,循私舞弊,而是注重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刘克庄特别反对那种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仅凭听取汇报和个人的喜好善恶,就轻率地作出判决的官僚作风,他说:“当职寻常听讼,未尝辄徇已见,惟是之从。”“况见任官素与土俗不相谙,一览之顷,又何以得其实耶,不过在轿子内,咸凭吏卒里胥口说,遂笔之于案牍耳。”强调审理案件“于听讼折狱之际,必字字对越,乃敢下笔,未尝以私喜怒参其间。”


  刘克庄知建阳期间做的最重要,也是最得民心的一件事就是斥资三千余缗,增糴赈糶仓二千斛,做到了“邑用有年”,“吾民不识水旱”,基本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刘克庄未到建阳之前,建阳县粮食储备仓每年原有存粮三千五百石,另外还有田产六十余石作为补充,后来渐渐地被荒废了,存粮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每年到了五、六月青黃不接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得不到官府赈灾糶出的粮食。


  刘克庄一到建阳,就决心重振粮食储备仓,增加粮食储备数量,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为了表示决心,刘克庄在粮食储备仓的大门口两侧贴上一副对联,上写着:“聊为尔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心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克庄通过深入的调查,查明粮食储备仓储备粮逐年减少的原因,决定改变前几任县令“先期予钱,至秋穫乃入”的做法,拿出县衙平时节省下来的三千余缗钱,在秋天粮食收成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以现金随行就市收购粮食,调动农民生产和卖粮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刘克庄还在原有仓田的基础上再增加五十亩,以保证当地的老百姓即使碰到灾年也能有饭吃。


  刘克庄知建阳三年与建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深得建阳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秋,刘克庄知建阳三年任满,即将离开建阳。建阳的老百姓万人空巷,纷纷自发前来为他送行。送行的队伍“彩旗蔽路”,“逾数十里”,甚为壮观。不但如此,就在刘克庄离任二三十年以后,建阳的老百姓只要听说刘克庄或者他的子弟们外出途经建阳,仍然还会一如既往地迎来送往,盛情地款待他们。刘克庄晚年屡遭罢黜,建阳的老百姓还会特地组织一百多人自带干粮翻山越岭,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到莆田慰问他。这让刘克庄非常的感动,他说:“嗟夫,余之去县久矣。端、嘉闲暇,假道者再,其父老皆空巷送迎,谕之不去。今余齿发残秃,父老见之且不复识,而闻余子弟过其境者,犹惓惓相劳苦。以余拙政而其人不相忘如此。”为此他还特地赋诗《过建阳二首》云:


  溪上重来两鬓丝,岂知拙政久犹思。


  旌倪欲见叶公面,香火共存朱邑祠。


  争劝令君持酒琖,不容老子闭车帏。


  谁言俗薄今非古,我与斯民各秉彝(yí)。


  白布羣襦雪满颠,扶携伛偻拜车前。


  皆言庚氏相因粟,犹是君侯不饮泉。


  自古活民须有备,即今去客愧无权。


  愚公老矣痴如故,长把心灯望后贤。


  刘克庄知建阳时所展现出的吏治才能不但让一些自以为才吏者自愧不如,同时也得到了丞相郑清之的肯定:“潜夫真才吏,为文名所胜,故人不尽知之。”


  十、文名久著  赐同进士出身


  刘克庄早负盛名,晚掌书命,是南宋久享盛名的大文学家,慕名前来求序、求跋的人络绎不绝,以致他的书桌上常常是堆满了各种各样想看也看不完的文章、诗稿。


  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春,刘克庄在赴袁州任途中,有一个与他并不相识的年轻人为了求得刘克庄能为他的书集题跋,竟然冒着严寒在风雪和人迹罕至的乱石山中默默地跟随在他的身后步行了二百多里路。刘克庄得知后深为感动。他说:“余出守宜春(宜春时为袁州的治所),行盱、抚乱石中,盛寒大雪,人迹既绝,鸟影亦稀。有一士独载贽追余,问其姓名,南城傅生自得也,践雪淖行二百余里矣。余竊怪生求余之急如此,岂有谒哉。坐而叩之,无他说,袖文一卷蕲余商榷而已。余忍笑曰:甚哉,生之迂也!”


  更令刘克庄没有想到的是南宋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右丞相兼枢密使、鲁国公赵葵竟然也会千里迢迢地从临安寄书莆田,请求刘克庄为他的诗集题写序言。


  赵葵,字南仲,号信庵,南宋抗金名将京湖制置使赵方子。赵葵与其兄赵范从小就随父从军,屡建奇功,是理宗皇帝“倚之如长城之势”的元老重臣。赵葵不但才武过人,战功卓著,而且在戎马偬倥中还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画,著有《信庵诗集》一卷。赵葵久仰刘克庄文名,非要请刘克庄为他的诗集题写序言不可,这让刘克庄颇感意外。


  刘克庄的文名之盛甚至还让一些达官贵人认为“铭叙先世勲德,以不得公文为耻。”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十月,抗元名将杜子昕的长子两淮安抚制置使知扬州、宝文阁学士、大理卿杜庶病逝。他的弟弟和儿子特地从邵武远道来到莆田,请求刘克庄为其撰写《墓志铭》。刘克庄这时年已过七旬,且正生病在床,久不能写了。杜庶的弟弟和儿子就一连几天派人轮番守候在他的家门前,非要等他病好以后再为其撰写《墓志铭》不可。刘克庄念其为抗元名将杜子昕之后,不得不抱病为其撰写了洋洋数千字的铭文。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丞相郑清之死后已经十多年了,他的两国夫人仍然不忘按照他的遗嘱特地派人从浙江绍兴,辗转千里来到莆田,请求刘克庄为她的丈夫撰写铭文。刘克庄《丞相忠定郑公行状》云:“公葬十年,魏卫国谢夫人年八十八,贻书莆田刘克庄曰:‘先忠定宰木已拱而未有状其行者,今以此笔属子。’……公门生故吏满天下,而两国不远数千里,番番于一衰癃(lóng)之叟,托之以发潜阐幽之任,岂非以其最久故,知旧事,已退老,无谀笔乎!乃摭实书之以告太史氏。”


  理宗皇帝对刘克庄的文名早有所闻。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四月,时年六十岁的刘克庄由江东提刑被召赴行在奏事,道除大府少卿。八月,他在与理宗皇帝的论对中针对“端平—淳祐更化”失败以及用人唯亲等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建议理宗皇帝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收召那些“始忤而终合者”,让“善类常合,言路常通。”《贴黃》以母亲年事高,请求“归奉亲养。”然而,理宗皇帝以:“朕知卿文名,有史学,即朌锡第之命,仍责修纂。”为由留他在朝与尤焴共同负责《四朝国史》的编撰工作。


  而令刘克庄没想到的是,他退朝拜见游似丞相,屁股还没坐定,理宗皇帝特赐他同进士出身的诏命已到。理宗皇帝诏曰:“刘某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可特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令与尤焴等同任史事,庶累朝钜典,早获成书。”次日,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又三日,兼崇政殿说书。十月朔,御笔暂兼中书舍人。


  刘克庄在不到三个月的短短时间内,不但被理宗皇帝特赐同进士出身,而且还身兼数职,官由秘书少监连升三级至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这对于非科第出身的刘克庄来说可谓是老来得志,荣光至极。诚惶诚恐的刘克庄对理宗皇帝“今此三命之颁,萃于一朝之顷”,“稀阔之典,加诸庸常之人”的破格提拔颇感意外。他一连上了四道奏疏辞免赐同进士出身,再辞史事、晚讲。然而,理宗皇帝不但没有准其所奏,反而令他行上四房文书,职在吏部侍郎赵汝腾之上,这让刘克庄更是感到不安。因为赵汝腾不但为宗室子弟,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承旨。而“上四房文书”,是中书省所属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中分别负责拟制诏书,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等文书等重要机构。刘克庄《乞免行上书四房申省状》云:“某契勘上四房例属长厅,吏侍赵汝腾新擢法从,久居词掖,实为长厅,前代所谓阁老也,合行上四房。某系庶官,时暂承乏,合行下四房(负责制作诏书、记录和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的机构),若不申述,几于倒置。此事非但关某辞受之小节,实系朝廷职守之大体。欲望钧判令某且行下四房文书,庶叶事体,亦安愚分。”


  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九月,南宋破蔡灭金,战功卓著的名将孟珙逝世,他的儿子奏请朝廷赐碑。然而负责撰写碑文的直学士院迟迟无人敢下笔。理宗皇帝令时任秘书少监、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的刘克庄为之拟写。


  刘克庄奉诏为孟珙撰写的碑文得到理宗皇帝肯定。翌日,理宗皇帝宸翰付出三省曰:“刘某所撰《孟珙碑》,措词平正。”


  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十二月,理宗皇帝路过东宫看到大臣们正在争相传阅刘克庄《文集》,龙颜大悦,当即派内使宣谕要刘克庄进呈文稿御览。理宗皇帝谕旨曰:“臣所著《后村文集》,迩来居闲日久,述作必多,可集录一本进呈。”


  刘克庄根本没有想到理宗皇帝竟然会对他的文集感兴趣。他原先以为理宗皇帝只是说说而已,并不当一回事,遂以“旧作不曾擕本”为由搪塞了事。没想到过几天,理宗皇帝又派人前来索取。他才不得不将把他自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以后所作的书稿二十六卷进呈。


  刘克庄认为理宗皇帝能在他有生之年就要他进呈文稿御览,是“自昔词人墨客之所未有”的事情。他说:“汉求相如之稿,魏访孔融之文,皆至身后而荣光,未有生前之遭遇如臣之侥幸者也。”


  理宗皇帝对刘克庄进呈的《文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翌日即亲赐宸翰御制曰:“卿风姿沉邃,天韵崇谹。今观所进近作,赋典丽而诗清新,记腴赡而序筒古,片言只字,据经按史,谓非有裨于缉熙顾问,可乎?先儒有言:‘学富醇儒雅,辞华哲匠能。’非卿不足以语此。”


  刘克庄对理宗皇帝亲赐宸翰感到异常的兴奋。他《回奏御笔奖谕所进猥稿剳》称:“夫圣笔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今奎文诱掖奖饰凡六十九言,历数先朝文章宿老,未尝有此希阔之遇。臣感激圣主,敬当刊之乐石,以诏来裔。”


  从此以后,理宗皇帝更加器重刘克庄,“凡大诏令必曰:非刘某不可”。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正月,朝廷欲开科取士。理宗皇帝令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的刘克庄起草诏书。刘克庄以他不是科第出身辞,但理宗皇帝对由其他人拟制的诏书均不予采纳,坚持“非刘某不可。”理宗皇帝甚至还准备让刘克庄担任科考的主考官。但刘克庄坚持以“某无出身”为由力辞。刘克庄《杂记》云:“余仕由门荫,卿监则历宗少(宗正寺少卿)、常少、大小蓬(秘书少监、秘书监),史局则历编修、检讨、同修撰,经筵则历说书、侍讲、侍读、又兼西掖(中书舍人),再直北扉(直学士院),可谓忝竊,惟不曾为试官尔。”


  十一、久享盛名的豪放派大词人


  刘克庄是南宋公认的继苏轼、辛弃疾之后成就最大、最重要的豪放派大词人。刘克庄所生活的时代与苏轼、辛弃疾不同,因而他的词所反映的内容和豪放风格与苏轼、辛弃疾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克庄与苏轼、辛弃疾是宋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代社会最为稳定,政治、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年代。他所开创豪放词慷慨激昂,充满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气和超然逸气。“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来,而耆卿为舆台矣。”


  辛弃疾生活在南北宋交替,激烈的战争年代。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和“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以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忧愤。


  而刘克庄生活在“国脉微如缕”、“城危如卵”,“民生斯时尤可哀叹”的南宋末年。在国蹙主辱面前,刘克庄词虽然没有苏轼那种“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的慷慨激昂,也没有辛弃疾那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忧愤。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对国家领土日渐沦亡的忧虑和百姓家破人亡的黍离哀痛之情,给人以更多的是一种近于末世的苍凉、悲壮和更加疏狂,更加跌宕起伏的崇高美的享受。如《摸鱼儿·怪新年》:


  怪新年,倚楼看镜,清狂浑不如旧。暮云千里伤心处,那更乱蝉疏柳,凝望久,怆故国,百年陵阙,谁回首。


  《贺新郎·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六州歌头·客赠牡丹》:


  一自京华隔,问姚魏,竟何如?多应是,彩云散,劫灰余。野鹿衔将花去,休回首,河洛丘墟。漫伤春弔古,梦绕汉唐都。歌罢欷歔!


  《忆秦娥》: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长相思》:


  烟凄凄,草凄凄,野火原头烧断碑,不知名姓谁。印累累,塚累累,千万人中几个归?荣华朝露晞。


  刘克庄许许多多读罢令人“沉痛激烈,几欲敲碎唾壶”的豪放词明显与苏轼、辛弃疾不同,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爱国始终是刘克庄豪放词的主旋律。作为一个爱国的词人,刘克庄从一开始就十分自觉地用词来反映社会生活,议论时政,抒发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刘克庄最早的一首爱国主义豪放词是《清平乐·丹阳舟中作》:


  休弹别鹤,泪与弦俱落。欢事中年如水薄,怀抱那堪作恶。  昨宵月露高楼,今朝烟雨孤舟。除是无身方了,有身长有闲愁。


  有人认为刘克庄这首词:“寻词意,是别其所爱者”或“因妾未偕行而发”,“如谓客中冶逰与所欢者别,亦可通。”(钱仲联《后村词笺注》)纯粹是一首緾绵儿女私情的婉约词。其实不然,刘克庄这首词决不仅仅是为了“别其所爱者”、“因妾未偕行”或“客中冶逰与所欢者别”而发的,而是一首寓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于儿女情长之中的豪放词。


  刘克庄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这年春正是金朝在蒙古军队的挤逼下重新对南宋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时年三十一岁的刘克庄由福州右司理曹改差真州录事参军。而就在刘克庄受命即将赴真州前线的时候,恰逢他的妻子林节夫人身患重病,不能与之偕行,这让刘克庄感到十分的为难。一边是大敌当前,一边是自已最亲爱的人患重病在床。就在刘克庄犹豫不决的时候,林节夫人的一番话让刘克庄自愧不如。于是他毅然告别了正患病在床的妻子,只身一人前往真州前线。刘克庄《亡室墓志铭》云:“往年虏骑大入,余当从主帅督战,君适患悬廱,呻呼聒邻壁。余犹豫未发,君曰:‘妇病小挠,虏入大耻。若之何以小妨大也?’余愧其言,即日渡江。”


  当刘克庄来到丹阳,站在烟雨濛濛的孤舟中遥望北方被占领、被分割的领土不由的触景生情,由自己难舍与恩爱妻子的分离而联想到国家领土被分割、被占领的苦楚,作《清平乐·丹阳舟中作》抒发他心中难言的忧愤。


  要理解刘克庄这首词的关键,首先就必须了解“别鹤”这个典故的出处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


  所谓“别鹤”,相传是商陵牧子为痛恩爱夫妻永离而作的一首乐府琴曲。蔡邕《琴操》云:“《别鹤操》者,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妻闻之,中夜惊起,倚户悲啸。牧子闻之,援琴鼓之云:‘痛恩爱之永离,叹别鹤以舒情。’故曰《别鹤操》。”


  原来,《别鹤》是商陵牧子为痛恩爱夫妻之永离而作的琴曲名称。而刘克庄与妻子只是一次短暂的分离,并不存在所谓“永离”的问题,因此以“别鹤”喻指刘克庄与其妻子短暂的分离显然是行不通的。至于钱仲联先生认为“或因妾未偕行而发耶”或“如谓客中冶逰与所欢者别,亦可通”更是不可能。因为刘克庄除了与之感情甚笃的妻子林节夫人外,一生并没有纳过妾,更不可能仅在几天的“冶逰”中就已经另有了所爱。笔者认为,钱忠联先生可能是把刘克庄妻子林节夫人死后,其母亲为他续娶的里中孤女陈氏误认为是纳妾,可那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


  笔者认为,精通古文和历史典故的刘克庄即使再糊涂,也不可能会糊涂到了连典故都会用错的地步。因此,刘克庄这首词并非以“别鹤”来表达与妻子短暂分离的痛苦,而是以此来喻指北方被分割、被占领的领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站在丹阳孤舟中的刘克庄,遥望着北方被占领、被分割的领土,可想而知其心情是何等的忧愤,却又何等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词末“除是无身方了,有身长有闲愁”的长叹。


  善于寓深刻的爱国思想于典雅婉丽和轻松活泼的词语中是刘克庄豪放词的一大特点。如《清平乐·赠陈参议师文侍儿》: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刘克庄这首词是他于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真州任录事参军时,应邀参加御前定武军参议官陈师文举办的家宴上观看陈师文家歌舞妓的表演有感而作。刘克庄这首词也有人认为是他少有的几首描写歌舞妓的婉约词之一。


  其实,刘克庄写这首词的时间与上一首《清平乐·丹阳舟中作》一样,正是金朝重新发动对南宋侵略战争的时候。面对金朝军队大军压境,随时都有发兵南侵的可能,而此时驻守在真州前线的将帅们仍然是麻木不仁,夜夜过着笙歌燕舞,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这让刘克庄感到非常的忧虑和不满。


  刘克庄这首词的前半阙可谓极尽他的生花妙笔,生动地描写了陈师文参议家的歌舞妓身材婀娜轻盈,舞姿优美,多情而迷人,简直到了勾人魂魄的地步。然而就在人们意犹未尽的时候,刘克庄却出人意外地笔锋一转,讽剌陈师文参议官家的歌舞妓尽管身材轻盈,舞姿优美,风流多情,可竟然连舞曲都跳错了也不知道,极具讽剌意味。所谓“伊州”,一为商调大曲的曲调名称。《新唐书·礼乐十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一为地名,伊州古称昆吾,隋置伊吾郡,唐改伊州(今新疆哈密县境内)。


  笔者认为,刘克庄这首词决不只是在讽剌陈师文家的歌舞妓连舞曲都跳错了也不知道,而明显是意有所指。刘克庄这首词实际上是在借讽刺陈师文参议官家的歌舞妓来批评和警策那些戍守真州前线的将士们:现在在这个地方、这个时间还不是饮酒跳舞、寻欢作乐的时候。刘克庄紧接下面的另一首《沁园春·维扬作》词中有句“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实际上就是对这首词所要表达意思的最好铨释。


  刘克庄还有一些豪放词看似在咏花、咏节庆,然其寓意却相当深刻。如《昭君怨·牡丹》: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黃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所谓“洛阳旧谱”指的是欧阳修的《牡丹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谱》称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而“姚黃”则是洛阳牡丹中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所谓“广陵花”指的是扬州名花芍药。扬州古称广陵。刘克庄这首词看似在咏花,实际上是在借咏一南一北两种名花不同的遭遇,表达其对北方被占领领土的忧痛。近代文学家俞平伯评刘克庄这首词:“上片说洛阳的牡丹,独步天下,胜于扬州的芍药,似只就花来比较,但作者之意却不在此。结句将主意揭露,名为惜花,实惜中州,旧国旧都的哀怨,借对扬花、洛花的褒贬,抑扬表现出来。”可谓至理之言。


  《贺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刘克庄这首词上片用近于白描的手法把端午节日民间人们佩带虎符和驱邪的艾草,纷纷涌向江河湖海观看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作了一番精彩的描述。下片紧接着把笔锋一转,转入了十分精彩议论。刘克庄认为屈原一生孤傲清高,他怎么可能会在一千年以后去垂涎人们抛入水底的食物。刘克庄讽喻说屈原要是早知道了还不如当年就醉死算了,免得人们现在做出这荒唐的事来。


  刘克庄这词实际上是在借咏民间端午节日来抨击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根本无心抗战,收复中原失土的麻木行为。可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怪明杨慎评刘克庄这首词“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已。”而清黃蓼园则认为刘克庄这首词:“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越,意在笔墨之外。”


  刘克庄最值得称道的游戏词当属《玉楼春·戏林推》: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刘克庄这首词的上片,首先以其生花妙笔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的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再现了那些客居临安的达官贵人不思恢复,终日里不是通霄达旦沉迷于赌钱、酗酒,就是嫖妓、玩女人,过着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词的下片,刘克庄借西晋窦滔妻苏氏巧织回锦文,劝夫浪子回头的故事,向世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所谓“回锦文”,《晋书·列女传》云:“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诗以赠滔。”所谓“水西桥畔”意为妓女集中的地方。


  刘克庄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五十六个字,表面上看似是在戏谑其同乡一个姓林的节度推官(相当于现代军事参谋性质的官员),但其寓意却相当的深刻而发人深省,深得历代词评家的好评。清冯煦评:“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如《玉楼春》云:‘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伤时念乱,可以怨矣。”陈廷焯认为:“刘潜夫《玉楼春》云:‘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况周熙云:“后村《玉楼春》云:‘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杨升庵谓其壮语足以立儒,此类是也。”


  近代词学家唐圭璋更是认为刘克庄:“此首题作《戏林推》,实含有无限家国之感。起言推之游侠生活,次言推之日夜豪情。换头,言冶游之无益,隐有劝勉之意。着末唤醒痴迷,似当头棒喝,惊动非常。”《后村词笺注》作者钱仲联先生则认为:“后村词的艺术特色,是豪迈奔放,雄健疏宕。杨慎评它壮语足以立儒,毛晋评它雄力足以排奡,大致恰当。词不同于古诗,它有字数的限制,后村词却能芥子纳须弥,尺幅中有千里之势。”


  刘克庄词还善于创造出一个恢宏壮阔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苍凉悲壮的崇高美享受。如《沁园春·梦孚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辆,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这首词想象奇特,笔法夸张,气势恢宏,充满着英雄浪漫主义色彩。


  孚若,姓方,名信孺,字孚若,号紫帽山人、好菴、诗境,莆田人。以郊恩补将仕郎,授番禺县尉。秩满,改承务郎,知萧山县丞,差兼淮东随军转运属官。


  韩侂胄“开禧北伐”失败后,方信孺曾奉命三次出使金朝,面对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和恫吓,以“不少屈折”名闻朝野。然一心只想求和的南宋小朝廷却以他“失事体,夺三秩”,罢归临江军居住。


  刘克庄非常钦佩方信孺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敢于“口舌弭兵”的勇气。刘克庄词的上片,借梦境中与他的同乡好友,豪爽侠义的方信孺相聚于北方沦陷区的名胜古迹宝钗楼、铜雀台,表达他渴望收复中原失土,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梦境中,刘克庄与方信孺畅饮时吃的是剁碎的东海鲸脍,骑的是西域少数民族送来的“龙媒”(一种良马),数千辆车后载的是浩浩荡荡的中原侠客奇才,心情是何等的豪迈而不可一世。“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这句典出《三国志》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被词人信手拈来以表达他与方信孺两人志在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融合之自然巧妙,恰到好处,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给人以极其豪迈和崇高美的享受。


  刘克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境,词人的愿望只有在梦境里才能得到实现。词的下片,词人一开始又一次巧妙地借用了祖逖午夜闻鸡起舞这一人们极为熟悉的典故,承上启下,过变不变地转入了写梦醒后的现实,并不露声色地挑明了这首词的寓意所在:“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祖国的山河依然破碎,国家并未统一,英雄壮志未酬。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词人的理想和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浮想往事,不能不使人“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这首词深得历代词评家的好评。清张德瀛评:“刘潜夫《沁园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皆所谓拔地倚天,句句于话者。”俞陛云:“人若具此健笔,胸中当磊落不平时,即泼墨倾写,亦一快事。宋人评东坡词,为以作论之笔为词,后村殆亦同之。”


  近代文学界的老前辈俞平伯先生也给刘克庄这首词于很高的评价。他说:“以梦友而悼友,虽为本篇题目,实系借以寓怀。其叙梦境都在虚处传神,用典作譬,多夸张之词,仿佛读《大言赋》,不皆纪实。‘叹年光以下’硬语盘空,纯用议论,引《史记》原文,稍加点改,自然之至,随后在此略一唱叹便收。观其通篇不用实笔,看似粗豪奔放,却仍不失细腻熨贴,正如脱羁之马,驰骋不失尺寸也。有评刘词为议论过多者,如从这篇来看,亦未便尽合。”


  善于用典和议论,是刘克庄豪放词的又一大特点。刘克庄坚持发扬苏轼、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豪放风格,运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巧妙的构思和精到的用典,不但化抽象枯燥的议论为具体生动的形象,而且还起到了深化主题和意境的作用,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令人读了一点也不觉得乏味。如《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吩咐。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两淮萧瑟唯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如何正确对待农民起义军,长期以来一直是南宋朝廷最头痛的事情。朝廷中大多数人认为农民起义军有“狼子野心”,“不可依仗”。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李宗勉认为:“山东之旅,名曰忠义,实则桀黠,资以备寇,而备之者甚于寇。”而即将由兴化军转知真州的陈子华也把山东李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金、元侵略者并列为南宋的三大边患之一,主张予以剿灭。


  刘克庄十分了解他的闽中好友,当他得知陈子华即将由兴化军转知真州,特地赋词一首为他送行。在这首词中,刘克庄一开始就提出事关国家北方领土问题的大事来与他讨论。刘克庄认为山东农民起义军是一支抗击蒙古侵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希望陈子华到了真州以后不要把他们视作洪水猛兽,而应该像当年抗金名将宗泽一样联合山东的农民起义军共同抗击蒙古的侵略。刘克庄认为只要能够联合山东的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战,那么收复山东、河北等北方领土将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刘克庄这首词用典精到,议论风生,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是刘克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有人认为后村词“奔放跅驰,殊无含蕴。”“直致近俗,效稼轩而不及。”其实这并不奇怪。


  大家知道词从苏轼起就有所谓“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由于“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审美观不同,其对词的评价也不相同。在北宋词坛占统治地位的是周邦彦等人所谓的“婉约派”词人,讲究词要“富艳精工”,“协于音律”。而在南宋词坛,人们崇尚的是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派”词风,讲究音韵、格律和辞藻的典雅、工丽,追求所谓完美蕴蓄。这些“婉约派”和“格律派”词人的词大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其思想性不高。而刘克庄正是在这个时候却敢于面对现实,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国势愈蹙矣,士大夫得无感慨乎?”“粗识《国风》《关睢》乱,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我有平生离鸾操,颇哀而不愠微而婉。”


  正因为刘克庄正确的审美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造次不忘忧爱”的他能够更多的,更自觉地把笔触转向社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用词来议论时政、抨击时弊,抒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刘克庄的思想境界明显高于他同时代那些所谓“婉约派”和“格律派”词人。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尝评:“刘后村克庄词以才气胜,迥非剪红刻翠比。”


  其实刘克庄的豪放词有些直致之处,正是他忠义愤发,慷慨激昂,纵横跌宕,疏狂粗豪,雄健的笔力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创作出许许多多“旨正而语有致”,“壮语可以立儒”,“雄力足以排奡”以及“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如果硬是要按照“婉约派”和“格律派”词人的所谓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刘克庄的豪放词,当然只能会是“直致近俗”,“奔放跅驰,殊无含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3-29 16:44 , Processed in 0.0636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