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09|回复: 0

受寒引起的痛风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1761

帖子

76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62
发表于 2020-3-4 1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寒引起的痛风

痛风,在古代叫“痛痹”,痛风又叫“白虎历节风”,因为痛起来万分难受,骨节之间好象是老虎在咬一样疼痛。英国有位漫画家脚上得了痛风,感觉好象有只怪兽在撕咬,他画了一幅漫画,看着都觉得痛得可怕。又有人感觉有万只蚂蚁在咬,膝盖骨内好象有飕飕寒风在吹动。痛风实在厉害,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饱受痛风之苦,使他无法行走,更不用说骑马驰骋了。


痛风2.jpg

痛风一般在夜间发作,不过,痛风也象刮风一样,有个间歇期,一般是一到七天,发作起来痛不欲生,一阵风过去,疼痛消失,又感觉太平无事。


痛风是怎样造成的呢?现代的西医说:痛风是因“尿酸”过高,而尿酸过高,是因为“嘌呤”(音译,又作“普林”)代谢障碍。为什么会嘌呤代谢障碍?也不是说得很清楚。


只要是人,无论古今中外,生的病都差不多。在西方,古代病痛风的,富人比较多,穷人比较少。古希腊有一位名医总结说,“太监不会得到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到痛风,男性在有性生活后才会得到痛风。”富人生活比较放纵,所以容易患痛风,这真是乐极生痛。


但是,说来说去,痛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好象仍然不清楚。那么,哪里有清楚的说法呢?在老祖宗的《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常透彻的解释。


痛风,在古代叫“痛痹”,属于痹症的一种。痹症是因为体内受到“风、寒、湿三气”的侵入,逐渐积累形成的毛病,痹症大致可分为三种:“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痛痹”是属于寒气为主的痹症。


知道了其中病变的原理,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痛风容易发生在富人身上,酒色伤身,加上夏天贪图风凉,于是容易受到寒气的侵入。寒气在关节内阻塞不通,于是引起剧烈的疼痛,这就是痛风。


南怀瑾先生在《小言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寒气对人的伤害非常大。“譬如我们睡觉,或者在旷野里头睡,尤其年当兵打仗的时候,那真的要懂这一套了。那时不管生命倒头就睡,累得什么都不管了。当兵打仗的很可怜,人不当人看。譬如说海军的人,天热起来不得了,但是有个规定,不准在甲板上睡觉,绝对禁止。夜里在甲板上睡觉有海风吹,很凉快,但是不到几个月就中风了,手就动不了啦。


现在你们呢?对不起啊,家庭富有一点开冷气睡觉,贪凉快;尤其年轻人,夫妻也好,情人也好,开冷气做爱,只有四个字‘包死无疑’。但是你当时不觉得。我常常碰到有些人,一看就晓得,这是伤寒,不得了的。”


受寒会得“伤寒”,非常严重。如果不得“伤寒”,得了“痛风”,那也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一定要当心受风寒。


虞抟祖传的痛风方


虞抟(14381517年),字天民,号花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著有《医学正传》八卷,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花溪虞氏世代业医,虞抟即承祖父之家学,其曾祖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虞抟“每憾世医,多蹈偏门,而民命之夭于医者不少矣”,所以为了正本清源,使医者能够不离于正学范围,晚年抱着救人济世的心情,著作了《医学正传》一书。


《医学正传》的特点,先是“论”,引用《黄帝内经》及古代著名医家的论述,查证疾病的起因分类与医治原理。接着是“脉法”,根据脉象确诊病人属于何种病症。接着是“方法”,罗列古今名家的各种医方,供医家选择参考使用。


关于痛风,虞抟收集了十多种医方,如“加味四物汤”啦,大羌活汤、四妙散、潜行散、定痛丸等等有很多,但是,这个要与医生配合使用,自己不知道属于哪种病症,不能胡乱服用。


最后,陈抟还献出了祖传的四种药方,一种叫“九藤酒”,可以“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证,其功甚速。”但是,可能九种藤有些难办,哪九种藤呢?


分别是:一、青藤,二、钓钩藤,三、红藤(即理省藤),四、丁公藤(又名风藤),五、桑络藤,六、菟丝藤(即无根藤),七、天仙藤(即青木香),八、忍冬藤,九、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再加一种阴地蕨(名地茶)的根组成。


药要细切,用真绵包裹,以无灰老酒一大斗,用瓷罐一个盛酒,放酒中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气,春秋浸七日,冬天浸十日,夏天只要浸五日即可服用,每服一盏,日三服,病在上食后及卧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其原理是根据医理来的,痛风一般在夜间发作。为什么会在夜间发作呢?因为人体有十二条经络,配合一天十二个时辰(二个小时一个时辰),气沿着经络周而复始地流动。而痛风的病是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寒气为主的叫“痛痹”,也就是痛风。而在人体中有一条经络叫“足厥阴肝经”,根据中医五行六气原理,足厥阴肝经属于“风、木”,足厥阴肝经运行的时间是丑时,晚上一至三点钟。而外邪侵入体内的风寒湿三气,也会在体内运动,当晚上的足厥阴肝经从脚大拇指开始起动时,“风、寒、湿”三气组成的杂牌军,也会跟着正规军一起行动。


痛风.jpg

因为杂牌军中也有“风”的成份,你足厥阴肝经属于“风”气运行,我杂牌军也有“风”啊,于是混在一起,开始对人体搞破坏活动了。又因为外邪侵入体内的“风、寒、湿”三气中,“寒”气占了主要成份,于是,在“风”气的带动下,“寒”气发作了,寒气具有凝结作用,本来顺畅的经络,在夹入了寒气之后,它在经络当中嗑嗑碰碰,把经络弄得阻塞不通,于是,半夜里便在脚上开始发作了,痛得要命,痛得人都不能入睡。


中医治疗的方法,就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你个痛风是邪风入侵,夹带寒湿作怪,我就用九种风藤来做援军,把你个邪风赶出去,你的“寒”是阴,我是“九”是阳,九种藤的冲击力不够大,就用老酒来协助,老酒火气大,呼呼就冲过去了,把“风、寒、湿”三气赶跑了,痛风也就好了。


附方:


青藤、钓钩藤、红藤(即理省藤也)、丁公藤(又名风藤)、桑络藤、菟丝藤(即无根藤)、天仙藤(即青木香也)、阴地蕨(名地茶,取根)各四两,忍冬藤、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各二两)。


第二种祖传药方是“加味三妙丸”,也就是在三妙丸的基础上,再加几味药。所谓“三妙丸”,就是有三种中药组成,一种是苍术,一种是黄柏,还有一种是川牛膝。把药碾成细末,酒煮面糊为丸,然后服用。主治的功能有很多,比如燥湿清热,消肿止痛,足膝关节红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加味三妙丸,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附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为病,此药主之。


苍术(四两,米泔浸),黄柏(二两,酒浸日干),川牛膝(一两,去芦),当归尾(一两,酒洗),川萆(一两),防己(一两),龟板(酥炙,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加味三妙丸,主要治以“湿”为主引起的疼痛,与以“寒”为主疼痛有所区别,虽然都是痛,也有风。


第三种祖传方可以称之为“神授”了,真正的“中药一味,气死名医”,只用一味中药就治好百方不效的痛风。


有一个中年男子得了痛风之后,遍身抽筋疼痛,足三年都不能落地,百方不效,人都瘦得不象样子,想想只有死的份了,哪里还看得好?虞抟的祖上看着他可怜,便动了恻隐之心,想方设法想治好他。日思夜想,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给他服木通汤,痛风给治好了。


醒来后,虞抟的祖上想,梦里的“木通汤”,倒底是哪几味药组成的呢?自己也不清楚啊!怎么办呢?他想,“四物汤”是治白虎历节风的首选,那就用四物汤加木通试试看?


“四物汤”是: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四种药物组成。再加上木通之后,煎汤给病人服用,结果没有反应,一点效果没有。


那这个“木通汤”到底是什么汤呢?百思不得其解。干脆,既然叫“木通汤”,就单单用木通好了,不用再加其它药,只是这个水有讲究,为了帮助药力运行,最好用活力,长流水,能把药力带动起来,药也最好锉细,使药性能够散发。于是,就用了二两川木通,用长流水煎汁顿服,过了差不多一个辰时,遍身非常发痒,上体发红丹如小豆大粒,病人全家有些惊惶,用手去抹,红丹随手一抹便能没去,出汗至腰而止,上体便不再疼痛。第二天又如前煎服,下体又发红丹,这一下大家不怕了,反而很高兴!出汗出到足底为止,汗干后通身舒畅,疼痛完全消失了。一月后,人壮气复,走路象从前一样。后来用此法治疗了很多人,都非常灵验。


这一张药方名叫“川木通汤”,是四川卧龙的木通,药性胜过别的地方。


川木通.jpg

最后一种祖传方,就是现在流行的“足浴”了,所用药材也非常简单,就是樟木的木屑,樟木香味很浓,具有通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熏洗痛风,治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方法也很简单:


“用樟木屑一斗,以急流水一担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桶边放一兀凳,用前沸汤泡之,桶内安一矮凳子,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一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


樟木香气很浓,恐怕熏伤眼睛,所以最好把木桶围起来。还有,就是最好用急流水,急流水具有急流行气的特点,泡起来更容易使药性往里钻,把脚内的寒湿驱逐出来,痛风也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19 05:29 , Processed in 0.1172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