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44|回复: 0

光绪《上虞县志》修纂始末

[复制链接]

1269

主题

1741

帖子

756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64
发表于 2020-3-7 1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绪《上虞县志》修纂始末

陈绵武   摘自《虞史漫拾》

虞史漫拾_副本.jpg


晚清光绪初年,上虞有一位唐煦春的知县很特殊,他于十四年间,先后三次来上虞任知县。虽然工作调动频繁,又由偏高的山阴(绍兴府首县)调往上虞,但他不为名利所累,安心任职,勤政爱民,办了一些实事和好事。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重修了已中断八十九年的《上虞县志》,为我县保存了完整的清代史料。


唐煦春号师竹,江西德化人。同治甲子优贡。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莅任。作为一个地方官,当然应了解本县的实际情况,他阅嘉庆年间由知县崔鸣玉主修的《上虞县志》,觉得存在不少问题:“其事疏略,分目繁碎;又嘉庆至今,多历年所,中更寇乱,义士、烈女相望林立;况复乡贤懿行,梓里旧闻,与夫钜儒著述,大雅文章,宜所阐扬而网罗之者,不可听其湮没;至若农田水利之异宜,士习民风之殊尚,尤留心治道者所宜急讲焉。”(唐煦春《上虞县志•叙》他下马伊始,就有重修县志的打算。不料仅年余时间,他奉命调署山阴知县,修志的设想自然消失。两年后,他回任上虞知县,于是着手委派专人先收集史料,为今后修志作准备。当时做这项“预修”工作的,为上虞县教谕王葆初和训导童章两人。但事与愿违,预修刚有眉目,而唐煦春又被调离,继任的安徽舒城人王承煦却不谙志事,搁置不理。幸而一年后,唐煦春又戏剧性地回任上虞知县。就在这回第三次任上,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决定开局修志。局设城中(今丰惠镇)经正书院。至此修志工作正式启动。


修志工作得有人、有钱。在修志的人选方面,唐煦春自任主修,分别聘请邑人朱士黻为总纂;举人钱继曾、黄采风、王佐、徐承宣(后登进士)、何绍闻和贡生宋棠、王恩元七人为分纂;王彬华、谷肇寅为参纂兼总校,徐智光为总校。


总纂朱士黻,名裳,丰惠朱巷人。光绪丙戌进士,截取知县。他为人谦虚诚恳,再三辞让,均未获准,于是推荐知交蔡元培以自代。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字孑民,号鹤卿。光绪十五年(1889年)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赴北京参加会试,考取第 八十一名贡士。但未及参加复试和殿试而竟自行回里,失去了登榜的机会,实为可惜。当时蔡元培应朱士黻之招,去上虞县城任上虞县志馆总纂之职。他博学多才,娴熟乡贤章学诚的方志之学,即特撰《重修上虞县志•例言》,“大抵本章实斋氏之说而酌为变通,名目既不同于旧志,而说明又用古字、古句法。”其中特别是人物志部分,“尽革陋规,不辞矫枉过正之诮”。但县志馆同人思想比较保守,又不喜欢蔡元培常用古书通假的字调换常字,并用古书中奇特的句法变换常调的“怪八股”,于是群起反对,蔡元培不安于位,作《罪言》一篇,把他自己所草拟的编目与明代《万历志》、清代《嘉庆志》的编目列表比较,说明因革。蔡元培的一片苦心,未被同人所理解,曲高和寡,他才主动辞职回里。但老友朱士黻还是十分欣赏他的修志之见的。蔡元培去后朱士黻复任总纂,书成之日,朱士黻在《上虞县志•后叙》中说:


“……蔡君手条例言,先定一书大纲,属稿甫就,议者蜂起,谓其文古异惊俗,别求明白易晓者,卒不果用其说。而蔡君亦适有事去。呜呼!书之成不成,与成书之善不善,殆有数存其间也耶?……若夫义例精当,卓然成家,自有蔡君之说在书,既成略识,颠末如此,併载原拟《凡例》于左,方俾后之踵是役而起者知所审择焉。”


朱士黻不仅对蔡元培的《例言》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还把《例言》原文附录于县志“卷末”,以供后人参考和借鉴。朱士黻知人之明,待人之诚,用心之苦,确有古君子之风,令人不胜敬佩。


如今细读当年蔡元培所拟的《重修上虞县志•例言》,深深地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他把整部县志分为地篇、吏篇、户篇、礼篇、兵篇、刑篇、工篇、学篇、书篇、碑篇、列传篇、士女篇、杂篇、文征篇14部分。诸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农业等等,上下古今,无所不包。而且对各篇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户篇,当“模《齐民要术》之编,记庶物异名,种莳成法”;兵篇,应记“败类横行,海国窥伺,取道所由县境,离其蜂毒,保城要略,御寇机宜;”学篇,倡言“武进士、武举人亦起于武生,亦属于学,故表于此篇;”文征篇,“文人聿牍,诗家篇什,敷陈古迹,备述旧事,一切收录。”蔡元培怀才不遇,未能施展所长为上虞编成县志,这是上虞人民的损失。


县志修纂期间,唐煦春请省、道、府各级地方官员作序。后刊载于县志卷首的,有闽浙总督卞宝第、浙江巡抚崧骏(满族)、学政潘衍桐、布政使龚照瑗、绍兴知府霍顺武以及邑人、山东巡抚张曜等所作的《序》或《叙》 十余篇。


其中浙抚崧骏的《序》言说:


“予曩以阅兵过越州,望谢太傅之东山,怀陶隐居之钓川,未尝不低佪久之,而益想舜、禹之遗迹不置。迫于公不及亲履其地,辄引以为憾……”


他以上虞有舜、禹、谢安、陶弘景的遗迹向往不止,更以未能亲去一游为憾,对我们上虞怀有浓厚的感情。


学政潘衍桐的《叙》又从另一角度说话:


“任编辑之役者蔡贡士元培,为予岁试所取优等士,邃于经,兼通诸子百家,文笔尤工,盖与君(指唐煦春)相助为理以溃于成者,并及之……”


潘衍桐对门生蔡元培奖誉有加,但以不能尽其才学而引为遗憾。


在众多的《序》中最感人的,莫过于邑人巡抚张曜的那篇《叙》。他说:


“……邑之人尚有服伯周(孟尝)之隐德,读仲壬(王充)之《论衡》,以发扬罗岩(山)之清淑,夏盖(湖)之明洁,以副我令君(指唐煦春)所期乎!抑进而上之,以达梨洲(黄宗羲)、姚江(王守仁)圣贤之域,大为吾邑光耶?请与父老子弟共勉之。”


张曜亲切地以一个普通“他乡游子”的身份,对家乡子弟提出如此中肯的期望和要求,一腔爱乡亲情,溢于言表。


修志可说是一项全民性的工作。当时志局还聘请我县知名绅商分别担任采访对象和劝捐人员。其中贡献较大的有三品衔候选知府经元善,附贡、训导经元智,同知衔二品封职陈渭(春澜),三品衔候选道袁天锡以及举人任骏、王济清、夏钟浚等。


此次修志从光绪十六年九月开局,到光绪十八年春装订成书,共耗资银元11209.39元。在500多捐户中,首先捐款的是山东巡抚张曜,他慨捐300银元作创导。捐款最多的是“陈仁趾堂”800元。不少乡民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为表示支持修志的一点心意,捐款一元、二元的也为数不少。众志成城,集腋成裘,募捐总数多达14020元。收支相抵,积余2810.61元。余款经研究后,充作三项用途:


由县提解直隶赈灾款1010.61元。


由县拨存“诒福”、“阜成”两家典当,供清寒举人赴京参加会试的补助费——“公车费”1500元。


由县拨付上虞西北乡创设月课300元。


清光绪十六年修志后,因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仍,在旧中国上虞县志一直没有续修。至建国后1985年修志,中间已间隔九十五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3-29 07:20 , Processed in 0.0479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