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12|回复: 0

崧厦凌湖、槎浦王氏考略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1761

帖子

76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62
发表于 2020-7-12 17: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槎浦王氏宗谱》封面.jpg


崧厦凌湖、槎浦王氏考略


王氏为上虞第二大姓,第一大姓为陈。崧厦王氏分布很广,今因凌湖王氏与槎浦王氏有渊源,便一同略作考证。


凌湖王氏来源有二,据《上虞松夏志》记载,一来自山阴(绍兴)。《松夏志》说,据明《正统志·寓贤传》记载:“王孚,山阴人,兰亭书院山长中元第五子,以先世有田庐在菱(凌)湖,元季不靖,与弟宗尹渡娥江寓焉。”


p0368_副本.jpg

《上虞松夏志》记载寓贤王孚


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虽善于马上得天下,但不善于马下治天下,不到七八十年,群雄并起,天下就大乱了。


此时方国珍趁乱而起,割据浙东,学吴越王钱镠,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保境安民。上虞、余姚、庆元(宁波)皆属方国珍的天下,随着战争的深入,朱元璋连连得胜,其兵马逐浙向浙东扩张。


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行枢密院事方国珍深感战事紧迫,便与宾佐僚属商议说:“上虞东连句章(慈溪),西阻曹娥江,南逾剡川(奉化),北枕钜海(杭州湾)。现在浙东边境不安宁,上虞实为要害之地,若城池不设,何以安定居民、坚固士志呢?”


方国珍一声号令,调动了余姚、奉化、昌国(舟山)、鄞县、慈溪、象山、定海、上虞八个州县的人力物力,在当年十月完成了上虞高大坚固城墙的修造。趁筑城资源有余,在金罍山东边修造了“泳泽书院”,并建立朱文公祠,以纪念朱熹对上虞文化的贡献。


上虞在方国珍的治理下,被视为浙东的一方乐土。王孚“先世有田庐在菱湖”,上代早就相中菱湖上好的环境,提前购置了田地、房屋,作为将来隐居之地。


王中元生有六子,第五子王孚,字宗孚。“孚”是诚信的意思。“宗孚”,意思是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王孚从小接受父亲的传统教育,为人孝友淳朴,动遵礼度。谦谦君子,堪为后进表率。


元末太过动荡,书生难以作为,王孚与弟选择避世,便与弟王宗尹渡过曹娥江,在菱湖隐居下来。兄弟俩杜门畏影,吟哦自怡。日积月累,有诗集《山林余兴》。凌湖有湖田,有树林,山在何处?举目而望,称山(青山)就在眼前。王孚晚年益敦友爱,与弟相继而终,俱无子。


称山_副本.jpg

前凌湖对面的道墟称山


王孚兄弟虽无子嗣,但遗留田产房屋,况王孚上有四位兄长,想必有侄子来继承田产,山阴王氏会在菱湖分支生长。


如今凌湖王氏,多居住前凌湖和后凌湖,想必正是当年王孚兄弟隐居之所在。


除山阴王氏以外,据传还有槎浦王氏迁来凌湖。


槎浦王氏,可谓源远流长。王氏从蛏浦迁到槎浦时,已是六十五世,三十年为一世,王氏根脉直在两千年以上。历史上有名的书圣王羲之、隐士王弘之,都是槎浦王氏的祖先。


王氏祖先虽在晋朝已来到上虞,但等迁到槎浦,中间经历大为曲折。家族的变迁,正如国运的演变。


据《槎浦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本姓姬,字子乔。因谏忤旨,废为庶人,谪居升州太原郡晋阳县城都乡唐阪里。时人号曰“王家”,遂以“王”为姓。


王子乔,人称“太子晋”,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


晋以太子身份辅政,外交应对自如,对内敢于直谏。京城因大雨连绵,谷、洛泛滥,危及王宫。情急之际,周灵王采取壅堵的办法。太子晋提出“川不可壅”,宜用疏导,并引用历史上壅堵治水贻害天下的事例劝诫,指出此举无疑于“亡王之为也”。气得周灵王把儿子废为庶人。


河道白云.jpg


王氏在太原成为望族。“十八世前,聚族居祁县(山西)。十九世际,避乱迁瑯琊(山东临沂)。”


据《王氏槎浦总图总世系表》:“吾槎浦一支,渊源于临沂(山东)四房,晋尚书郎士则,讳正公。”


“四房”之名,源出北魏镇东将军王琼,字世珍,生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而列为四房上虞始祖的是王元,名昙生,中散大夫,是推辞晋室官职的王弘之长子。王弘之,字方平,是王正公的次子。


《总世系表》原文:士则“次子,司徒主簿宏(弘)之者,辞晋宋征辟,隐居三石头,常钓于此。始宁沃川,有佳山水,依岩筑。显于晋宋,而望于上虞。故宏之长子元,中散大夫,名昙生者,列四房上虞世系之首。”


随着历史的长河,王氏不断地曲折流转。从上虞迁到河南淮阳,从淮阳迁到会稽兰亭;又从兰亭迁到江西预章,又从预章迁到越州(绍兴);又从越州迁到江苏如皋,又从如皋迁到绍兴钱清;又从钱清迁到道墟蛏浦,转而又从蛏浦迁到崧厦槎浦;又从槎清又迁雀嘴、东沥底、蛏浦、凌湖……


2.jpg

槎浦王氏宗谱原序


《槎浦王氏宗谱原序》原文:“迨三十三世旷公,渡江随晋元帝,淮阳(河南)乔迁。三十四世羲之公、三十七世瞻公,为兰亭、预章(江西)之祖。四十五世信阳公、五十三世靖公,别越州、如皋(江苏)之支。五十七世公安公迁清江(宗谱云:“遂复归山阴之清江,即今之钱清镇也。”),六十四世公衮公迁蛏浦里(道墟)。”


六十四世祖公衮公,字衮臣,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为左朝奉大夫。六十五世祖德常公,字文泽,荫补将仕郎,任鄞县尉。因在鄞县任职,与上虞邻近,乃卜地槎浦,作归隐之计。


“后德常公从蛏浦迁槎浦,因终老故乡,故推清一公为始祖。”清一公,名笃,字裕所,小名万寿。为宋提领。配朱氏,继杨氏、高氏。生子四,仕一、仕二、仕三、松。


清一公因三娶而生四子,一分家业不足以四分,于是三子各谋出路,长子仕一居雀嘴村,次子仕二居东沥底。四子王松,字万镒,复归蛏浦,尝有祖业可依。槎浦的家产,则由仕三继承。


由上可知,槎浦王氏的祖先,从淮阳迁兰亭,又从兰亭迁预章;再从预章到越州;复从越州迁如皋,从如皋迁钱清,可谓三进三出。


绍兴有王氏同宗的分支,元末王孚兄弟自山阴来,其祖上有渊源也未可知。


前凌湖有“王侍郎”的传说,有“侍郎府”数百年“擂鼓石”的遗物,还有磨担沥、乘花郎船的故事,都在演说王氏曾经的风光。


到底是“王侍郎”?还是“王仕郎”?已不得而知。总之,从前气派开阔的府第,那是真实存在的。


擂鼓石1.jpg

古代的擂鼓石

据说后凌湖王氏,又有从嵊州迁入。而据《槎浦王氏宗谱》记载,王德常有弟王居常,赘居三衢,后迁三界。上虞、嵊州的王氏,曾经也有渊源。


读史明理,从清一公生四子而分居四地可知,家族千年的繁衍发展,皆需要坚强地承受生存压力。


家族的变迁,古今成为常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年代,人们喜欢从农村奔向城市,变迁之速,超乎想象。


现代的人们,虽然在忙碌着,但静下心来,也许又会想到寻根。


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是家乡割不断的亲情根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18 15:06 , Processed in 0.0683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