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83|回复: 0

师山:从刘伯温游清修院说起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1761

帖子

76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62
发表于 2020-12-26 19: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山:从刘伯温游清修院说起


学《春秋》出身的刘伯温,是非分明,性格刚毅。他在元朝为官期间,正直敢言,受蒙古官员的压制。


尤其是为方国珍造反一事,闹得不可开交。刘伯温认为方国珍倡乱,不可饶恕,应该斩首。


方国珍向刘伯温行贿求情,刘伯温毫不买账。方国珍设法用金银买通朝廷上层官员,得了一个“招安”的待遇,不但没杀头,还封了官。


刘伯温却因这事受到打压,他只好在绍兴、上虞一带游山玩水,结交朋友,消遣烦恼。


山中多寺院,寺院多僧人,因此刘伯温就与许多僧人交上了朋友。僧人中也有不少读书人,与刘伯温诗文唱和,很是相得。


刘伯温有一次游历到汤浦清修院,清修院有一位良上人的僧人,在院中临水池边造了一个亭子,取名“浸月轩”,很有文人雅意。


刘伯温在明月夜观赏月色,为浸月轩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


华池浸皓月,高下共清莹。


烱如长明灯,飞入大圆镜。


又疑铅汞炉,伏火发宵映。


层轩开九秋,万象出昏暝。


月来池色动,月去池色定。


窥临足游适,玩味见心性。


珍重无生侣,于焉托清净。


宴坐六尘空,百魔从律令。


刘伯温学道,良上人学佛,佛道原无二致。刘伯温在诗中,用了很多道家术语,如华池、铅汞、伏火等,还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律令”,都用上去了。


最后两名诗:“宴坐六尘空,百魔从律令。”静坐放下,六尘皆空,自然清净,哪里还有百魔烦恼?百魔早就像被天神的律令吓跑了!所有烦恼都是自找的,放下即空,皆无烦恼。


刘伯温与良人上唱和的诗中,还有《次韵和天童良上人见寄》:


“不辞尘匣掩青萍,愿见天边陨盗星。


白日有时容黑子,紫微终古照玄冥。


轻风沦雪归兰汜,细雨涵春入草亭。


但得此身强健在,江山相见眼长青。”


从诗题可以看出,良上人后来又到了天童寺。


由于刘伯温的一游,清修院的名气高大起来。据一般学者考证,认为清修院,俗称“清泰寺”,而且就是当年朱熹讲学的“青泰寺”。


“清泰”与“青泰”,毕竟两个“清”、“青”字不一样,是不是同一座寺?也很难说。有可能“清修寺”与“青泰寺”是两座寺院。


因为地方志中对于寺院的记录,并不全面,从宋、明到清代,在后来的万历、乾隆《绍兴府志》,有许多寺院被遗漏。如刘伯温游玩过的水西寺、柯桥灵秘寺等,都没有记载,以及上虞的不少寺院,府志也不尽记载。因此,庙下的“青泰寺”未见府志,并不奇怪。


由此可知,志书作为地方史重要的依据,但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史真,因为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史事漏记,还存在记录错误,都需要后人斟酌取舍。


万历《绍兴府志》五十卷(未全)清泰院 2.jpg

万历《绍兴府志》

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清修寺,在府城东南八十里,晋开运三年(946)建。”


万历府志记载比较简单,只记载“清修寺”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


清泰寺 乾隆绍兴府志(三十八卷).gif

乾隆《绍兴府志》

而《乾隆绍兴府志》的记载稍为详细,“清修寺,(嘉泰志):在县东南八十里,晋开运三年建,号‘清泰院’。治平六年(治平年号仅四年:1064-1067)九月,改‘清修院’。”


乾隆府志是根据嘉泰志抄转的,记载了始建年代,始号“清泰院”,后改“清修院”,也称“清修寺”,俗称“清泰寺”,一个寺院有四个名号,但没有一个称“青泰”的。


乾隆府志抄《嘉泰志》,称在“县东南八十里”。但在《秀塔舜水,幸福乡镇:汤浦卷·人文境况》篇中,称据《嘉泰会稽志》:“清修院,在县东南七十里。”不知为何少了十里?


清修院在汤浦寺岙,距庙下约五里,寺岙因清泰寺在山岙而得名。寺岙是一个小村庄,公社化时属汤浦公社。到1983年编写《上虞地名志》时,也只19户人家,85人。


与寺岙一山之隔的村叫水坑口,原来是一个大水坑,是胜江公社的低洼处,是最易受涝的地方,属低产田,亩产只有200斤。在农村集体化兴修水利后,产量得到了提高。水坑口人口比寺岙多,有131户,478人。


寺岙与水坑口相隔的一座山,名叫大岗山。水坑口的山名“岔口山”,古称“伏虎山”,山岗称“白虎头”,因岗下有低田、溪沟环绕,俗称“烂肚冬瓜”。庙下上宅六世祖上珍公的父母,就葬在烂肚冬瓜的墓地。


清光绪第三十一世孙钟之英,曾主持在庙下举办的十月朝会,钟氏族人从绍兴吴融到庙下祖坟祭拜。


钟之英第一次到庙下,观察庙下的山水风光,感到十分新奇。他听庙下族人传说:


“岔口山,古称‘青垫’。朱熹与上珍公友善,讲学‘青垫精舍’,就是这个地方。岔口山又名‘伏虎山’,山冈称‘白虎头’,俗呼‘烂肚冬瓜’。卜葬第五世祖沛沾公(上珍公父),及五世祖妣潜太君。龙穴为朱文公(熹)所扦。‘烂肚冬瓜’庙下人称‘荣秧地,无迁不盛。”


到此朱熹讲学的地方,出现了三个地方,一是庙下师山的青泰僧舍,二是寺岙的清泰寺,三是水坑口的伏虎山。


到底哪里是朱熹讲学的师山?寺岙虽然有“清泰寺”,但不是“青泰寺”,也没有哪一座山叫“师山”。水坑口的岔口山,又叫“伏虎山”,没有叫“狮子山”,也没有叫“师山”。


虽然传说“岔口山,古曰‘青垫’。”但“青垫”是指山,“青泰”是指寺,是有区别的。就算是在烂肚冬瓜里以前造有青泰寺,好象也不太可能。因为水坑口的地势最为低洼,寺院高僧善察地理,不会选择易涝积水的险地。


说了这么多,那么六世祖钟上珍到底住在哪里呢?


再来看《会稽钟氏宗谱》的《上珍公传》(庙下上宅支):


“上珍公,行百二,九承事公六世孙也。居会稽庙下师山,玩经绎史,菟括百家。举乡,任王府校正,训导世子。后与朱子讲学僧舍,号师山先生。”


如此已经很明白了,“庙下师山”,庙下一直就有一座师山,只不过有的写成“师山”,有的写成“狮山”而已。称呼都叫“shī”山。


除此山之外,庙下真找不出别的“师山”了!即使远到寺岙、水坑口去寻找,也没听说哪一座山叫“师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0 16:41 , Processed in 0.059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