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12|回复: 0

永济茶亭:独特的庙下三层古楼阁

[复制链接]

1288

主题

1762

帖子

767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73
发表于 2021-1-15 09: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济茶亭:独特的庙下三层古楼阁

庙下村住房.png

移民前的庙下村村貌

庙下村有一座三层楼阁的“永济茶亭”,属于绍兴地区独一无二的古建筑。


在庙下村的北面,钟氏先人建造的“永济茶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为族中之保障,一为旅人之憩足。”一作为庙下村北面的保障,二作为往来行人的休息之所。另外还有两项功能,“内供神圣,外施苦茗。”阁内供奉信仰的神圣,亭下天天免费给路人供应茶水。


永济茶亭在清嘉庆十一年(1806)重建,工程由法祖公负责主持。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经历九十年风雨,梁木损坏了,椽子、匾额崩塌了,供奉的神明要压倒了。即使行人驻足亭下,也有危墙随时压身的担忧。


重建永济茶亭,又成为当务之急。身为族长的钟天禄,乃召集捐田施茶的主人,会聚各房的支长,以及族中勇于担当的贤哲,共同商议怎样重建?最终通过的方案是,将“太平社”施茶田的五年田租提取出来,作为茶亭的修造费用。


由炳亨、廷奎作为总负责,春融、常亨、廷沐、来亨作为分管。扩大了旧址,楼宇增高一倍。


除了太平社的公益资产外,有不足的部分。家庭富裕的,有的捐石柱,有的出钱财。家中不富有的,都出人力,做义务工。大家共同努力,造了三年,三层高的楼阁重显雄姿。


其中的详细经过,钟天禄著有《重建永济三层阁记》。


永济茶亭最早创建于何时?钟天禄也不清楚,他说年纪大的长辈“皆无存者”。只知道很久远了,“其代已远,其世已久”,就是不知道始于何时啊!


虽然不知道始于何时,但“人不可有创而无因”,为什么要创造永济茶亭?其原因倒是代代流传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钟天禄在记中已有提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为族中之保障”。


一座二三层高的茶楼,能为庙下村保障什么呢?


这一个古老的环境养生保健理论,现代人已不太了解。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大家都是信服的。


哪到底茶楼要保障什么?


如果从陆游访舜山老叶道人的故事去体会,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信息。


舜山就在庙下,叶道人在庙下隐居修道,“居会稽舜山,天将寒,必增屋瓦,补墙壁,使极完固。下帷设帘,多储薪炭,杜门终日,及春乃出。”


叶道人在天将寒的时候,一定要在屋上增加瓦片,修补好墙壁,使极完固,不留小洞缝隙。再在门外放下竹帘,在窗内放下布帷。在室内多储木柴、火炭,终日关闭门窗,闭门不出。要等到开春才出来。


陆游笔下的叶道人怪怪的,好像学动物一样冬眠,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陆游就是在透露叶道人的养生之道啊!叶道人一直守口如瓶的,能活到八十七八不生病的养生之道,道理就在这里。


什么道理?


如果读过《黄帝内经》的,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记载,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八个字。


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受到风、寒、湿三股邪气的侵入。如果人不受到风、寒、湿三股邪气的侵害,人就会健康长寿。


因此避免趁虚而入、不易察觉的“贼风”侵害很重要,要及时预防。叶道人的预防工作做得很好,加瓦补洞,风不能入。下帷设帘,多储薪炭,保暖除湿。冬天闭门不出,避免风寒伤害。


那么这与庙下茶楼有什么关系?


这与庙下的地理环境有关,庙下东面有大雷山,西面有五婆岭,北面有师山,小舜江从南向北曲折流过,北方成为一个大豁口。幸有师山作为屏风阻挡,这也是世荣公相中师山的原因。


永济茶亭标记.jpg

庙下村北面“永济茶亭”位置

但这豁口实在有点大,作以为弥补的办法,就是在师山和象山之间筑内外两条泥塍,再在对准村居的风口部位,造一座高楼,作为阻挡(保障),分散北风对庙下村的狂吹、损害影响,让师山钟氏子孙避免风湿、伤寒等病痛。


这种朴素简便的防病保健理论,从上古就已经流传下来,南宋的叶道人深得此道。杜门不出,只是消极防御。建造挡风楼,才是积极的环境改造。


北面有缺口是“未济”,弥补缺口是“既济”。长久得到好处,就是“永济”。


三层楼高的永济茶亭,在绍兴可谓独一无二。楼宇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北面三楼上,悬挂“赛蓬莱”匾额。登楼远眺,水光山色,尽收眼底。曾是庙下独特的人文景观。


永济茶亭,俗称“路廊”。位于外泥塍中间,处在通往汤浦的要道上。三层楼,五开间,两边厢房向南延伸。底层的中间三间,南北通透,内设石条长凳。常年免费供应茶水,遇荒年、灾年,施人米粥。文革时期被拆还耕。

  
重建永济三层阁记.jpg

重建永济三层阁记

尝思事不能有成而无败,人不可有创而无因。余村之北,昔人建造永济茶亭,一为族中之保障,一为旅人之憩足,而且内供神圣,外施苦茗。欲稽其创造之始,而古老皆无存者。遐哉,其代已远,其世已久,殆不知权舆何时矣。


忆自嘉庆十一年(1806),有法祖公董其事,而重为更新。虽其后仍者仍,葺者葺,后先继起,代有其人。迄于今,而追念前修,已逾数纪。梁木其坏乎,榱(cuī,椽子)题其崩乎,神明其将压乎。即行人之驻足于此者,亦来岩墙之虑乎。乃会施主,聚支长,暨贤哲辈,商为重建。议将永济亭施茶田悬揭五年,举欣欣然,乐成其事。


于是,总其事者,时则有若炳亨、廷奎。襄其事者,时则有若春融、常亨、廷沐、来亨。鸠工辑木,增广旧址,倍高栋宇。而于太平社公资外,有不足者。家称素丰,或捐石柱,而出金财。不中资,咸助人工,而益力兴工。


于光绪丁酉(1897),比及三年,而告厥(其)成功,此古亭之所以更为三层阁也。后之人登斯阁者,睹崇势之齐山,文光之射斗,亦将览斯文而有感也夫。


兹修家乘,适逢其会。爰缀数语,以垂不朽云。



光绪辛丑(1901)春三月  


族长钟天禄谨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3 16:21 , Processed in 0.0653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