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715|回复: 0

王一醇:养 蜂

[复制链接]

1288

主题

1762

帖子

767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73
发表于 2021-4-19 10: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 蜂  王一醇

取蜜.jpg


养蜂鼎盛期,上虞究竟有多少养蜂专业户,大概已无人说得清楚。崧厦金冯刘、寺前、杭家、喻光、严巷头、东华、章家、西华、吕家埠、黄家堰、下洋、三友、蔡林等村,以前都有养蜂专业户。当时上虞养蜂协会有100多名会员,崧厦寺前村的王苗龙、喻光的王嘉庆和蔡林的朱松祥都是协会会员。王苗龙曾任上虞养蜂协会理事,2014年曾出席省养蜂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6年春暖花开之际,嵊县方田山林场倪建苗师傅,来到崧厦寺前附近养蜂,是年19岁的王苗龙给倪师傅做帮手。见他虚心好学,又有文化,倪师傅离开寺前村的那天,收他为徒。从此王苗龙走上了专业养蜂的道路,常年在外奔波。成家以后,夫唱妇随,继续走南闯北。


1967年崧厦公社喻光大队的王嘉庆兄弟三人,农事之余,按照养蜂杂志上的介绍,养了3箱意大利蜂。经过分箱扩群,当年已有11箱蜜蜂。正当他们滿怀憧憬,准备更上一层楼时,意想不到的是,所养蜜蜂都被崧厦工商所沒收,并转交给了当时的喻光大队。其时喻光大队有两个生产队办起了蜂场,王家兄弟成为第五生产队蜂场的养蜂人员。寺前村的王苗龙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当时的寺前大队也办起了集体蜂场。改革开放以后,凭着有错必纠的原则,王苗龙、王嘉庆等人分别收到了崧厦工商所放发的补偿款。


1967年朱松祥已成为三联公社蔡兴大队集体蜂场的一员。那年初春,朱松祥等人带着几箱蜜蜂,到广东那边繁殖扩群。回来以后,蜂场分为两个小组,场员有朱松祥、朱永昌、高永根等6人。1979年蜂场解散以后,朱松祥继续从事养蜂,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最多时,他养了200来箱蜜蜂,夫妻俩加上儿子、媳妇,人手不够,另雇帮工。


外出养蜂,居无定所,似候鸟一般不断迁徙。每年早春,先在广东、广西那边放养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蜜蜂分箱扩群为主,然后移往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待上二十多天后,再向山东、河北、天津等地转移,过了一两个月,又辗转前往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随着花开花落,养蜂人由南向北,追花夺蜜,一年之内转场五六次。内蒙古库伦旗那边有一望无边的向日葵、荞麦、籽瓜(专产籽的瓜)等农作物,为了提高产量,当地有关方面不时邀请养蜂人前去放养。凡是有人邀请养蜂的,每箱补贴50元。


转场前,须选好放养场地。集体养蜂期间,王苗龙负责寻找放养场地。蜂场解散以后,他与金信校、朱松祥、鲁中校等人经常组合转场,并由他出面联系落实运输车辆、或火车皮。后来各自包一辆汽车转场。有时转场,路上要花六七天时间,逃离死亡的蜜蜂很多,到了新的放养场地,须重新分箱扩群。转场以后,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一旦发生纠纷,若处理不当,后果不可预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喻光村的王某到内蒙古养蜂,因处事不当,又率先动手打人,最终客死他乡。而养蜂人每到一地,还未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又要离开。


有一次,王嘉庆与同伴组合转场,在杭州海月桥旁蜂箱装船后,通过京杭运河运到江苏连云港,再由汽车转运到目的地。有一次转场,用车皮装载蜂箱,在上海南翔火车站编组时,随车押运的王嘉庆等人,到车站附近购买生活用品,返回时火车已开走,急得他们没了方向,后来改乘客车追赶,到安徽蚌埠站才跟上。王苗龙与同伴转场时,也发生过同样情况。


王苗龙在外养蜂四十多年,最多时,夫妻俩养了200余箱蜜蜂,人手不够,请了4个帮工。长年累月,四处漂泊,不管电闪雷鸣,还是风雨交加,一个独立旷野,十多平米的帆布帐篷便是养蜂人的家。那时还沒有瓶装煤气,每到一地,养蜂人先找几块石头垒一座小灶,再到附近去捡一些树枝、杂草,生火做饭,饱尝了养蜂的酸甜苦辣,同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有一次,他们到辽宁丹东养蜂,目睹了鸭绿江对岸朝鲜边境的风光。王苗龙、王嘉庆、朱松祥、王国昌等人,先后到黑龙江嫩江地区、黑河地区养蜂。他们站在黑龙江边,眺望到了界河对岸的异国风貌。


  蜂箱有平箱、寄箱之分,平箱用来培育蜂王,蜜蜂群势相对较弱,以培养蜂王分箱扩群为主。寄箱叠在平箱上面,两者组合称为“高箱”。高箱上层生产蜂蜜与王浆,箱內挂有四五张巢脾和一个王浆条子框,以及一只装白糖的塑料槽(业内称为饲料机);下层挂有五六张巢脾,供蜂王繁衍后代。两层之间有一张网板隔开,蜂王与雄蜂个体相对较大,难以穿越网板,都被挡在下层。工蜂个体较小,能任意在上下层之间往返。


蜂王产下受精卵发育后,绝大多数雌蜂在幼虫期,最初几天可食用蜂王浆,之后改食蜂蜜,因而无法完成生殖能力的发育成为工蜂。刚孵化出来的工蜂负责哺育幼虫。看管幼虫告一段落时,离巢作短距离飞翔。10天以后,泌蜡筑巢,清理巢室,守卫警戒。三周以后,采集花粉,吮吸花蜜,并酿造蜂蜜。工蜂不辞辛劳,不停地四处飞舞,到了采花旺期,每天飞得精疲力竭,劳累至死,生命周期只有28天。凡经历过越冬期的工蜂,寿命可超过五六个月。


蜂王是蜜蜂群体中唯一能正常产卵的雌性蜂。当它还是幼虫时,已被安排住进王台,食用蜂王浆,修成正果成蜂后,即为蜂王。蜂王负责繁衍后代,它一生只交配一次,便能终身产卵,直至死亡。蜂王将卵产逐个在巢室中,卵期3天,第4天变为幼虫,由工蜂负责哺育成蜂。蜂王产卵21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蜂王产下的未受精卵发育成为雄蜂。雄蜂的职责就是交配,等交配成功的处女蜂王产卵后,雄蜂就成了蜂群中的赘物,工蜂把它咬死或赶出巢外冻死,或者把它们撵到蜂箱底部围起来,不让它们进食,直至饿死。


只要培育出新的蜂王,就可分箱扩群。人工培育蜂王的方法:先在育王台里滴入一滴稀释的蜂王浆,然后将4龄幼虫用移虫针取出,放到育王台里。移虫完毕后,将育王台框放到平箱幼虫巢脾中间,只要获得工蜂的认可,它们就会把王台里的幼虫抚养成新的蜂王。


从每年3月初到10月上旬,养蜂人每天都有收入。进入旺花期,日日可以摇蜜,间隔三天便可刮取王浆。其余时间非但沒有收入,还得定期照料,添加白糖作为饲料,确保蜂群正常生长。到了11月中下旬,蜜蜂准备越冬。越冬前,要清理蜂箱,并逐张观察巢脾。巢脾有新老之分,老巢脾比新巢脾保暖效果好,抽出新巢脾另行保管,待明年分箱扩群时使用。同时拉开巢脾之间的距离,为蜜蜂结球取暖留下空间。视巢脾上巢室封闭的多少,可知养料储存的情况。加水将1至1.5斤的白糖化为饲料,加到塑料槽里,作为蜜蜂的粮草。用专用笼子扣住蜂王,不再让它产卵繁殖。蜂箱外面用稻草、花絮等保暖用品包裹,防止冷空气入侵,为越冬做好准备。


过了农时大寒节气,地气由冷转暖。风和日丽时,蜜蜂会出来活动。其时须每天打开蜂箱进行观察,并将适量白糖添加到塑料槽里,确保蜂群不挨饿。


蜂蜜、王浆是养蜂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进入旺花期,每天可取蜜,一般情况下,间隔两三天取蜜。每次转场前不再取蜜,留在巢室中作为途中蜜蜂的饲料。如若屯地养蜂,落花以后不再取蜜,有时还得添加白糖,以维持蜜蜂正常生长,让它们继续分泌王浆。


取蜜时,养蜂人头戴纱罩帽,打开蜂箱,移去网隔板,拿出两张巢脾,挂在摇蜜机上,然后摇动摇蜜机上的手柄,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巢室中的蜂蜜分离出来。一张巢脾一次能取2至5斤不等的蜜,一箱蜂可产10至25斤不等的蜂蜜。刮取王浆,先从蜂箱上层取来王浆条子框。一只王浆条子框上嵌有四五根条子。每根条子上有两排王浆台基,每排有33只型似水杯的王浆台基。刮浆前,先用摄子从王浆台基中逐个钳出王浆虫,然后用采浆条子依次刮取王浆。正常情况下,一箱蜜蜂72小时可产200至250克不等的王浆。


据介绍,椴树蜜、洋槐蜜质量比油菜蜜好。旺花期所采的蜜,优于淡花期所采的蜜。油菜蜜沉淀后,结晶多的为优。


提取王浆以后,再从蜂箱下层取来一张巢脾,这张巢脾上的巢室中,已有蜂王产下的4龄(4天)幼虫,用移虫针从巢室中逐个提取幼虫,移入王浆台基中。移虫完毕,再将王浆条子嵌入同一木框,然后将木框放到蜂箱上层,让工蜂继续吐浆。王浆是青年工蜂咽头腺的分泌物,是供给将要变成蜂王的幼虫的食物,也是蜂王终身的食物。


提取王浆每三天为一个周期,每天提取高箱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轮流循环作业。提取王浆时,养蜂人头戴专用灯具,全神贯注地低着头,钳虫,刮浆,移虫,费时又费神。一年之內,从第一次提取王浆之日起,不论天气晴好,还是狂风暴雨,养蜂人每天都得打开蜂箱,取来王浆条子框,聚精会神地工作六七个小时。长此以往,颈椎病、腰椎病成了养蜂人的职业病。


除了蜂蜜、王浆、王浆虫外,每年八九月份,可在巢脾框上刮取蜂胶,九十月份,可从巢脾上脱下花粉,还可将老化的巢脾融化冷却后成为蜂蜡。


王苗龙65岁那年,已在老家安顿下来,但他仍然不甘寂寞,继续养蜂。如今74岁的他,还在村庄附近的寺前丘里养了五十来箱蜂。王嘉庆曾中断养蜂办厂。十多年后,他又重操旧业。目前在崧厦城东桥旁养了三十多箱蜂。朱松祥养了近五十箱蜂。三对老夫妻仍不厌其烦地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程序。朱松祥还将去年繁殖的32箱蜜蜂,以每箱650左右的格价卖给山东人。山东人用蜜蜂采花授粉,提高水果产量。时至今日,崧厦老一代养蜂人中,绝大多数年龄已超过七十岁,其中发挥余热坚持养蜂的还有十多人,他们中除了王苗龙、王嘉庆、朱松祥,还有王自成、严信炎、张文夫、陆长根、邵良夫等人。


黄家堰的罗灿良从1979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43个年头了。到了古稀之年,仍老当益壮,夫妻俩在虞北海涂养了90箱蜂,儿子罗光辉养了130多箱蜂,目前罗家养蜂规模为崧厦第一。崧厦下桥头的王国昌从16岁开始养蜂,现已有儿子王光明接班。小夫妻俩养了160多箱蜂,其规模为崧厦第二。退居二线的父母辅佐一起,钳虫、括浆、移虫,同步流水作业。


  “人人都说养蜂好,但是养蜂富不了,少数年份赚些钱,多数年份盼来年。”养蜂毕竟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每次转场以后,当地将要进入旺花期,若时运不济,阴雨连绵,雾霾不断,无蜜可采,养蜂人便会叫苦连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斤王浆可卖200多元,可抵一名普通工匠10天的工资。现在一个普通工匠一天的工资能买3斤多王浆。蜂产品价格长期原地踏步,势必影响到养蜂人的积极性。现在养蜂的人已越来越少,而且后继无人,前景已不容乐观。


根据王苗龙、王嘉庆、朱松祥、罗灿良、王光明等人的叙述整理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3 21:43 , Processed in 0.0609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