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01|回复: 0

渔村村大事记

[复制链接]

1289

主题

1763

帖子

76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78
发表于 2021-9-14 17: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渔村村大事记



隋唐

据《绍兴市志》记载:外海捕捞,上溯隋唐。淡水养殖,始于宋代。隋以前不可考,唐《十道图》,记县各有乡、里,然其兴废因革,亦无得而记。


宋代

宋熙宁三年(1070)

宰相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县以下设乡、都、里。沥海渔村属会稽县延德乡西岑里,为第三十三都,元、明、清不变。


元代

元至元间(1264—1294)

沥海所至余姚海塘,古名“浙东海塘”,今称“百沥海塘”,在北门外围,是后海屏障。元以前全为土塘,元至元间,始筑部分石塘。


明代

明洪武二十年(1387)

明太祖命信国公汤和筑濒海石城,拆运丰惠城墙、崧厦古城之石修筑而成,名“沥海所”。派军驻守,设烽火台,成为会稽、上虞两县的海防要所。渔村在北门,北门称“靖海门”。


明成化七年(1471)

九月,洪涛坏堤,东自乌盆西至纂风,人家存者十仅二三。次年七月潮汛尤剧,高过塘岸二三尺,东起临山,西抵沥海,南绕后郭,塘基块石方阔五至七尺者,滚去一二箭,淹死者数以万计。


明崇祯元年(1628)

七月二十三日,飓风大作,拔树发屋。海潮大进,塘堤尽溃。哨金团、称浦、宋家溇及夏盖湖、沥海所一带,顷刻之间庐舍冲溃,溺死者万计。


清代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绍兴郡守俞卿主持筑塘,次年五月竣工。曹娥、百官至沥海所,东至余姚县界,共11000余丈。其中筑石塘2300余丈,石塘高二三丈,宽八九尺,内贴土,宽4丈。


清雍正三年(1725)

浙东海塘(今称百沥海塘)改筑石塘1466丈6尺,此后未闻决口。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八月,英侵略军舰船绕后海侵上虞,团董杨光普、沥海汛把总倪永率众俘虏男女白人各1名,黑人3名,白人妇女称英国三公主。知县龙泽浩差命押送宁波。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沥海前后滨海,河道浅狭,常苦干旱缺水。次年叠遭旱荒,里民掘塘盗水,缺口多如雀嘴。杨国栋慨然出资兴修马路霪洞(涵闸),使农商两利,水旱无虞。道光年间,杨国栋尝有修造南门、北海(镇海)两桥,维护前后两塘等诸多公益。


清道光三十年(1850)

据《沥海所志稿》:是年岁饥,斗米五百钱。八月十四日,风雨大水,江塘坏。沥海一带,各村俱遭淹没,棺椁漂流无算。城中居民,栖身城上以避灾。



抗战纪念碑2.jpg


民国

民国十五年(1926)

5月3日,《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告成,于农历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沥海城演戏三夜庆祝。


民国十九年(1930)

8月24日,由省民政厅委派施复昌,会同上虞、绍兴两县政府抵沥,共同会勘处理沥海所十字街管辖界线。将城内西、南二门归上虞管辖,东、北两门为绍兴管辖。


民国二十二年(1933)

12月25日下午2时许,杭州航空学校第73号塞可斯飞机,由温州侦察后返杭,因故障在沥海所北门外稻田迫降,二驾驶员安然无恙。次年1月4日,雇用大号船数只,将飞机运回杭州笕桥。


民国二十五年(1936)

5月,浙江省民政厅召集上虞、绍兴双方会商,划定沥海所城中上虞、绍兴二县县界,确定以南、北城门对穿大街为界,东、南属上虞,西、北属绍兴。


民国二十七年(1938)

绍兴县成立渔业登记处,实施渔业登记管理。沿塘一带有外江捕捞渔船数百艘,“生产之丰不亚于内河”。抗日战争时期,渔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2月17日,沥海渔民运送第三区政工队员和浙江省属政工队员13人,到海盐袭击敌人。


3月7日,沥海渔民运送第三区政工队员王竹安(女)、林光磊等12人和省政训团20多位政工干部过海,与日寇作战。后全部牺牲。


4月5日,日机多次轰炸百官、道墟、沥海,死675人,伤114人,大批房屋被毁。


4月6日日机轰炸曹娥、沥海、雀嘴、道墟等地,居民死伤惨重。


4月10日,日机在上虞沥海所警察局旁投下一弹,炸死3人,炸伤7人。后飞五龙乡雀嘴又投下一弹,弹落海中,致死伤渔民数人。


6月中旬,沥海渔民运送第三区第一政工队队长侯建、副队长黄匡、队员72名,去浙西沦陷区与敌人战斗。


9月4日,沥海渔民运送第三区保安副司令郑器光率第三区抗日自卫团武装渡海,赴浙西参战。


民国二十八年(1939)

4月12日,沥海渔民运送的第三区抗日自卫团,在副司令郑器光的率领下,在海盐毙伤日寇一百多人。


6月13日,日机向绍兴沥海所一带散投大量白色粉末,内含白喉、破伤风、肺炎杆球菌。


民国二十九年(1940)

七七三周年,浙江省内河水警局第三大队长龙光汉、绍兴县沥海乡公所、上虞县沥海镇公所、绍兴县渔会沥海分会共立“抗战阵亡将士、死难同胞纪念碑”,碑文由杨肇春题写。石碑立于西门渔民小学(原三官殿)操场南首,仓塘河边。


民国三十一1942

8月,为适应战时环境,中共浙东区党委决定调整行政区划,以姚江、曹娥江为界,虞北地区与姚北西部地区合并,成立中共余上县委员会,隶属中共三北地委领导。虞东南地区与姚南地区合并,成立中共姚虞县委员会,隶属中共四明地委领导。


民国三十六年(1947)

5月11日,雀嘴渔民侵占沥海渔区,北门渔民高阿金为维护沥海渔会所利益,被人打伤推入海中而殉难,年仅三十零岁。沥海所渔会举行公葬,墓在沥海北门外塘路边。绍兴县长林泽题写“殉难烈士高阿金之墓”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解放前,沥海有渔民452人,渔船41只,每人插网8块,共有插网船21只。大小网篰船11只,张篰渔民每人有篰6个,渔具一副。


5月1日,沥海解放。


6月,成立乡政府,乡长朱元生。


6月7日,上虞县人民政府成立。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绍兴县沥南乡划归上虞县。


1950年

8月,沥海渔民组织成立新渔民协会,定名为“上虞县沥海区沥海镇渔工协会”。叶更生任主任,周建范任文书。


1951年

4月24日,为明确渔区,约束捕鱼行为,沥海渔工协会制定九条《渔会章程》。


1952年

2月,绍兴行政专署撤销,上虞县(沥海)改属宁波专区。


冬,渔民刘小土率先组织渔业互助组。部分在崇明海面生产贝类的渔船,未能加入互助组。


1953年

沥海渔民协会共有渔船55只,其中网船32只,篰船9只,跳网船14只。根据捕鱼季节,组织季节性互助组,集体作业,按劳分配。1只渔船为互助小组,8只渔船为互助大组,称一分队,每分队115人左右。


1954年

继续组织渔民互助,主任叶信昌。渔船50只,在江苏、崇明一带捕鱼。其中贝类钩蛏渔船19只,渔民317人;捕蟹渔船4只,43人;钩子捕捞船12只;冬汛中没有钩蛏技术的渔民34人,渔船4只;余姚、松江沿海挖扁蛤、圆蛤渔船16只,渔民96人。


1955年

参加渔民协会共428户,2185人。参加劳动、下海生产者495人;出海渔船50只(跳网小脚船6只除外),有插网4246块,网篰316个,跳网30块,大风网87块,腰网185张,鱼筐990只。以贩鱼为主业的35户,家庭共132人。捕鱼以插网为主,以张篰、跳网捕鱼为辅。海产以鲻鱼、鲚鱼、蛏子、白玉蟹为主。


1956年

春,互助组升初级社,刘小土任社长。渔船私有财产全部入社,规定按年还本付息,共367户,1789人。下海渔民469人,渔船48只,田地600亩。因渔业效益较好,有男劳力的人家喜欢参加渔业社,称“扩社”,共49户,196人,带田160亩。总户数达416户,1985人,田地760亩。


冬汛,租船向外海发展。冬捕带鱼时,向鄞县增光社租大捕船一只,小舢船2只,船老大4人,为唐阿荣、方阿德、陈根夫、陈明王,社员10人,共14人。


同年,在镇人民委员会协助下,沥海北门外建造一座灯标,专供雾天或晚上渔船航行辨明方向之用。


1957年

由渔业社管委会人员及县农工部陈友仙等牵头,向国家贷款8000元,委托宁波造船厂建造大捕船4只,并聘请奉化桐照渔业社4位老大,社里专门挑选了36名身强力壮的捕鱼能手,于4月开往岱山一带捕鱼,喜获丰收。


同年,沥海居民为平整土地,建设家园,先后拆除古城四个城门,继而毁墙建房。


1958年

沥海镇与三汇乡、沥东乡合并,成立沥海人民公社,分设沥城、城西两个管理区。


渔社发动社员投资,聘请船工师傅下山来造,改造旧船4只,又新买8只。


渔业社成立渔业大队,男人出海捕鱼,成为沥海渔业专业队成员;妇女按东门、南门、勤丰、沥建4队划分,耕种750亩土地,在人民公社吃食堂。


下半年,由邵才德任场长,前往宁波鄞县象山港发展海带养殖场,海域面积1014亩,社员108人。


冬汛,出海捕带鱼,共有大捕船16只,运输船2只,共18只。


1959年

4月11日凌晨,吕泗洋发生持续6小时的12级以上特大风暴,造成全省沉没渔船278艘,损坏近2000艘,死难渔民1479人。时陈纪六任渔业专业队队长,正值捕小黄鱼,不幸8人遇难,损失渔船1只。


同年,因渔业需要青麻,沥海镇划拨土地186亩种植青麻。


1960年

国家分配给渔社2只机帆船,增强了海洋捕鱼能力。


1962年

渔社划分4个捕捞队,1个养殖场,1个机帆队,1个农业队(由高善兴任队长)。


1964年

9月26日,恢复绍兴专署,上虞县(沥海)仍属绍兴专区。


11月,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委员会,同时建立公社、大队贫下中农协会,提出“一切权力归贫协”。徐纪友当选渔社贫协主任。


1966年

此年起,机帆船发展到16对,运输船4只,最大为100吨。成为一支较强的外海捕捞队伍。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捕鱼装备的改善,产量提高较快,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增。


每年四、五月份出海前,由叶永尧老大带队请船龙,放鞭炮,金鼓齐鸣,红旗飘飘,浩浩荡荡开赴东海各渔场捕捞。


其中,叶永尧年年捕鱼超万担,被宁波地区评为省级星级船老大、捕鱼能手和地区劳动模范,获“万担老大”荣誉称号。


1967年

6月至10月,连续干旱131天,曹娥江多处断流。


12月,开始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人每年交一元合作医疗费。建立渔业队医疗站。


1968年

为配合外海捕捞作业,相继创办妇女织网厂、渔业机械厂等社队企业。


1969年

12月14日至30日,海涂“六九”丘围成,自此至1984年11月底“八四”丘围成止,先后围成“六九”、“七〇”、“七一”、“七四”、“七五”、“七六”、“七七”、“八一”和“八四”9丘,共围涂16万余亩。


渔农社全由妇女参加围涂大会战,表现突出,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妇女的风采!被上级多次评为先进妇女集体的荣誉称号,并以妇女代表的身份多次参加了县、乡、镇人大会议参政议政。


1970年

建立渔农小学。


1978年

渔农业大队下设4个生产队,1个农业队,1个海带养殖场(后转为海涂淡水养殖场)。


1979年

部分生产大队、生产队自发搞起定额计酬、交产计工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由于海洋资源减少,产量不高,渔民开始涉足鳗苗捕捞。实行分船到户,分摊债务。部分渔船卖掉后,渔民开始合作并船捕鱼。


冬至,副机帆船长叶火堂,领队到舟山运输带鱼。在回程途中,深夜遭遇大风浪,船在慈溪海面沉没。船上8人落海逃生,因天寒地冻,叶火堂、余章泉、刘小羊、邵阿来、阮荣土、朱明夫6人不幸遇难。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围涂造田,沥海离海越来越远,加上化工园区工业污染的影响,渔业资源锐减,沥海的渔业生产也逐步萎缩,只有少量渔船在进行季节性捕捞生产。


1982年

5月,全面调整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县5411个生产队,有88%实行了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次年全面完成。


1983年

4月,政社分设,改行乡村制,公社建乡,大队建村,沥海公社拆分为沥海镇、沥海乡。渔农社改为渔一、渔二、渔三、渔四、渔五5个渔业行政村。渔五村即原海带养殖场。


1992年

8月,5个渔业行政村合并,成为渔村村。


2006年

8月,办理失海渔民养老保险。


2007年

投资150万元,以廉租房工程为主建造新大楼。


2008年

建造生态墓地。


2009年

1月3日,沥海镇渔村村生育文化园建成投用,这是上虞市首个村级生育文化园。该文化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题,由雕塑《海之子》、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及草地标语牌组成,反映渔村村独特的渔文化。


2011年

先后投资80万元,在南门开发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供村民建造别墅和新型民居。


2012年

由政府投资1000万元,实施海涂八一丘400亩农田改造工程。


2016年

投资350万元,建造村文化礼堂综合楼。


2019年

沥海镇改为沥镇街道。


2021年

2月,沥海街道划归绍兴市越城区。


同年,实施渔村村文化礼堂智慧提升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5 11:52 , Processed in 0.0745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