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天地 ( http://www.wwmmcn.cn/bbs.asp )
-- 上虞古县城文史研究 ( http://www.wwmmcn.cn/ShowForum.asp?forumid=76 )
--- 从陶朱庙的三副对联说起 ( http://www.wwmmcn.cn/bbs/ShowPost.asp?id=5490 )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7-10-13 15:18:43

 

 

 

从陶朱庙的三副对联说起

 

开心阁主人


 

 

缘  起

陶朱庙,就建在东溪的山边上,庙临悬崖,庙前断樟,给人以一种萧条、垂危的感觉。庙就处在公路旁,我好几次乘车路过,远远望去,总觉得这座庙有一点奇怪!

五月二号,天气晴好,在丰惠老史的带领下,上虞古县城文史爱好者参观的第一站,就是这一座经历风雨的陶朱庙。陶朱庙起源很早,但也是在民国毁后重建,现在残缺不全。据说正在计划新修山门,重造厢房。以后可能会成为丰惠的一个名胜古迹。

 

一、陶朱庙的三副对联

庙宇不过是载体,传承的是文化,对丰惠的残存古迹挖掘整理,古县城研究会自然是义不容辞,虽然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新组建的成员都怀着朴实的感情,从热爱乡土文化作为出发点。

庙宇的对联,最能简略概括人物、历史主题,在对联当中,有许多都是典故,几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故事。由于现在基本上接受新文化,对古文化反而有些陌生了,虽然是发生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故事。

跨进陶朱庙,陶朱的座像在中间,座像前面两边的柱子上,书着一副对联:

大夫是越国名臣,庙貌重新,衣冠上古;

陶朱乃虞之胜地,诏吴功成,名流千秋。

 

靠近大门的两边柱子上,也书着一副对联:

患不共安,辞荣弃贵,求隐名愈显,伊古齐颂鸱夷子;

富能行德,济困赒贫,欲散利更聚,举世同仰货殖传。

 

在两面墙上的柱子上,也书着一副对联:

庙貌喜重新,前溪后湖,原有风光成净土;

货殖亿屡中,远来近悦,要知经济即纲常。

 

二、富能行德的陶朱公

对联虽然文字简练,但是牵扯开来,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等,都有很多的故事。但是作为文史研究,这方面是不能回避的,其实,借古鉴今,这也正是研究的目的所在,从古代的文化精华中,为现代生活提供营养。

先来看靠近大门左边柱子的下联:

“富能行德,济困赒贫,欲散利更聚,举世同仰货殖传。”

这半联当中,包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有很多,比如“富能行德,济困赒贫”,这都是很难能可贵的,因为在古今中外的商人当中,“为富不仁”的居多,“富能行德”的很少,而范蠡是富能行德的典范,所以立庙纪念,上香敬拜,向陶朱公学习,这都是十分应该的。

如果上虞的商人都学习陶朱公,上虞的环境也就不会这么污染了,因为“富能行德”,做好事还来不及,那里还会去做坏事,去破坏环境,去害人生病呢!

还我虞山秀水,不单单靠法治,文化精神也要大力提倡。

陶朱庙的破落,正是象征着中国文化的衰落,象征着“富能行德”的文化精神的衰落。

好在现在中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上虞生态的恢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此帖子已被 钟振荣 在 2017-10-13 16:10:10 编辑过]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7-10-13 15:27:46

 

 

 

三、《货殖传》中的范蠡

 


 

关于对联中提到的“举世同仰货殖传”,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司马迁写了七十篇列传,他把自己的传记放在最后,题目叫《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说是自序,其实就是一篇传文,以自序之名,为自己作了一篇传记,放在《史记》当中,与《史记》一起名流千古。第六十九篇,就是《货殖列传》,为古代的有名的商人列传,其实是司马迁发表自己政治经济学观点,史实贯通,文理兼备,写得相当精彩!陶朱公,即范蠡,就是《货殖传》中有名的一位。

“举世同仰货殖传”,是一语双关,一则说,范蠡留名《货殖传》,令后人举世同仰。二则说,举世之人,都敬仰范蠡的经商之道,范蠡也把自己的经商之道流传下来了。

陶朱公的经商之道是怎样的呢?现在有人把前人经商的经验汇集拢来,编成了陶朱公经商十八法、十二则、十二戒,其实,这不是陶朱公的经商之道,陶朱公的气局要大得多,不象这类条文所说的这么琐碎小气。这是后人借陶朱公之名用来扩大影响。但作为常规的经商之道,这一些都是值得参考的。

附录:

陶朱公经商十八法: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经商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施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四、子贡帮了越国大忙

在古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大都属于道家,老子是道家非常有名的人物,著有《老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拜见过老子,老子还对孔子给予指导。孔子比老子还年轻,他要行仁义于天下,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知不觉表现在脸上。

老子对孔子说:道德是博厚广大的,而不是摆在脸上装出来的,你现在一脸的一本正经,看来学问还不到家啊!

孔子听后顿时醒悟,茫然若失,孔子的学生看到老师楞在那里,便问孔子怎么回事?

孔子感叹说:老子真象是一条龙啊!

所以后来“犹龙”两字,就用来指老子。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一部《周易》当中,《周易》开始两卦是乾、坤,乾代表天,以龙作为形象代表;坤代表地,以马作为形象代表。中国文化喜欢称“龙”,那是象征中国文化是天道文化,是天人合一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好与范蠡是同一个时代。范蠡能够帮勾践灭吴称霸,其实还是靠孔子的学生子贡帮忙的。如果没有子贡的大显身手,越国就很难有机会翻身称霸,至少,称霸的时间要向后推迟了。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不但学问好,而且品德好,是一位商业奇才,也是一位外交家、谋略家,对孔子十分尊重,为保护鲁国作出了贡献。

齐国出兵伐鲁,主要是齐国的田常想要夺取齐国的政权,因此利用出兵先掌握军权,再通过征战增强自己的威望,分两步夺取国家政权。所以田常主张出兵侵略鲁国。

 鲁国是孔子的祖国,祖国遭受侵犯,鲁国百姓生灵涂炭,孔子十分着急,想要挽救危机,便召集学生,对他们说:你们平是不是说要报效祖国吗,现在鲁国发生了危难,你们有谁能够出来挽救?

这时子贡出来,说自己愿意去搞外交,挽救鲁国的危亡。孔子大为高兴!

子贡一出使,就把整个世界的格局翻了一个样,子贡把一场齐国灭鲁的侵略战争演变成了世界大战,把齐、鲁边境的战火移到了齐、吴边境。把一个本来称霸的吴国给灭了,把一个本来虚弱的越国扶上了霸主地位。齐国也从此内乱不止,鲁国得以保持安定。这就是孔子学生的大手笔,谁说儒家没有用?

《史记》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陶朱庙中的对联说:“陶朱乃虞之胜地,诏吴功成,名流千秋。”“诏吴功成,名流千秋”,指的就是灭吴霸越这件事,勾践为了消除吴王夫差的疑心,有意上诏书给吴王,愿意派兵协助吴王出兵伐齐。夫差原先防范越国要趁虚而入,这下就放心了。结果因此成就了越国的霸业,这里有范蠡、文种的功劳,其中也有子贡的功劳,但是子贡居功不受,他只是为了保卫祖国。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7-10-13 15:30:08

 

 

 

五、范蠡的老师计然子

 


 

老子、孔子、范蠡、子贡都是同一时代的人,那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老子、范蠡属于道家,孔子、子贡属于儒家,这是后世的分类,其实,在那个春秋时代,儒、道并不分家。分庭抗礼,门户之见,那是后人的意见分歧。

帮助越王称霸的,除了范蠡、文种和子贡,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范蠡的老师计然。计然也是隐士,象老子一样,是变化莫测的“犹龙”。

 为什么说他是犹龙呢?其为他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就是这样一副模样,内心有自己的主张,但不外露,外表很随和,没有什么架子,也没什么脾气,既不象读书人,也不象有道人,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形状好象比不过人家。

 但是,他很了不得,博学而无所不通,在他年少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天道,对于天文阴阳历算,十分精通,能够见微知著。计然不肯在诸候显示名声,但在暗中帮助了七个国家。天下人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能够计算天道,十分正确,所以都称他为“计然”。

“然”是这样的意思,老子说“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就是效法的道自己,道就是这个样子的,道的规律是这样,这个样子就是“然”。

计然是人家给他取的道号,他姓辛,名文子,是蔡丘濮上人,他的祖先是晋国的公子,后来避世隐居。他曾遨游海泽,自号“渔父”。他又向南游到越国,范蠡有眼力,见是高人,便拜计然为师,向他学习天文、兵法、治国、谋略之术。

范蠡认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出去创业,好把一身的才学施展一番。他要去见越国勾践,计然对他说:要去见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一点,越王的为人象鸟喙(嘴),可以与他同患难,但不可与他同利益啊!

范蠡记住了老师的警告,所以等到越王称霸的时候,他就乘一叶扁舟,浪迹江湖去了。这个道家的处世之道,叫做“功成身退,天之道”,看一看太阳吧,到了光芒万丈的中午,太阳就慢慢偏西,渐渐身退了。什么是道?太阳的行运规律就是道啊!学一学太阳的处世之道,就不会造成后患了。

因此,在陶朱公的庙中,有对联说:“患不共安,辞荣弃贵,求隐名愈显,伊古齐颂鸱夷子。”“患不共安,辞荣弃贵”,讲得就是这一段的故事。“求隐名愈显,伊古齐颂鸱夷子”,则是范蠡浪迹江湖后的故事了。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7-10-13 15:32:33

 

 

 

六、明朝洪武年间的事情

 


 

陶朱庙始建于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在后来的五六百年当中,经过了几次重修,最后一次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也就是解放的前一年。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他认为自己武功盖世,所以叫“洪武”。“洪”是洪大的意思,比如“洪福齐天”的“洪”,应该是这个“洪”。一般写作“鸿福齐天”,那是不正确的,福气象飞鸿一样飞走了,福气不是没有了嘛!

 朱元璋的脾气有些古怪,以大杀功臣而著称,对贪官的惩治非常严厉,对富豪的防范也相当严密。比如,朱元璋看到有些富豪地方势力强大,他就会把这个家族移民到别的地方。

朱元璋所以会形成这种性格,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朱元璋生了元朝末年,从小很穷,没有饭吃,所以不得已做了和尚,好混口饭吃。他目睹了元朝的官吏的腐败和百姓的苦难,所以对于贪官污吏特别痛恨。看到自己一立国,就到处腐败呈现出来,如果不加严厉惩罚,将来如何得了!

其次,朱元璋出家做了和尚,受过清规戒律的约束,所以即使做了皇帝之后,也仍保持俭朴的习惯,他希望全国的官吏也能象他那样遵守清规戒律。但是,升官发财都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因此,为官清廉、洁身自好的实在太少,加上朱元璋的眼睛太亮,结果容不下臣子的某些私心,于是就大开杀戒了。

还有,朱元璋因为从小没读过书,即使做了皇帝,总觉得学问文章不如百官,所以有一种自卑心理,自卑为了显示自尊,就要拿大臣出气,以杀人来显示威严。只有觉得太监比他低一等,所以就放心任用太监。

因此,明朝一代的皇帝,都有这种天生的自卑心理,喜欢用太监而杀大臣。所以明朝就没有开创出象汉朝、唐朝那样的盛大气象。

也有和尚朋友奉劝朱元璋,放宽一些,不要太严酷。有一次,朱元璋在一座古寺游玩,看到墙上有一幅画,画了一个布袋和尚,旁边写了一首诗: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

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

朱元璋一看,墨迹还未干,连忙派人去搜寻,结果没有发现一个人。

据说,朱元璋对富人的特别防范,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元末支持农民起义的,有富人在暗中给予帮助,所以朱元璋对于豪富的能量是忌讳的。

因此,有鉴于祸福相倚的富贵,富而能免于祸患的陶朱公,便成了商人心目中的榜样,在朱元璋严酷统治的洪武年间,在西溪湖造一座陶朱庙供奉,似乎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7-10-13 15:35:25

 

 

 

七、再解解一下半副对联

 


 

在陶朱庙的三副对联当中,最能表现陶朱公的是那一副长联,刻在两面墙壁支撑栋梁的柱子上,文字内容多,归纳性强,把陶朱公的身前身后都写到了。

患不共安,辞荣弃贵,求隐名愈显,伊古齐颂鸱夷子。

富能行德,济困赒贫,欲散利更聚,举世同仰货殖传。

“患不共安”,就是说,历史上记载,勾践的相貌有个特点,上嘴唇有点长,项颈也比较长,所以看相的说他这个相叫做“长颈鸟喙(音:会)”,个性有点象鸟喜欢争食,鸟聚在一起,没有吃的时候,相安无事。一有吃的时候,就你抢我夺,互相争斗。勾践也是这样,可与共患难,大家吃苦,相安无事。不可与共富贵,一旦天下安定,“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敌国已破,谋臣就没有用了,让他在身边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就觉得亏了,还是杀了省心。这就是做一般帝王的心态,勾践就是这样的人。

 范蠡老师计然子早就警告过他,所以一旦功成,马上就谋求身退。范蠡也向老战友文种打招呼,见好就收,不可久留。文种虽然谋略好,但是见识还是范蠡高。范蠡乘扁舟浪迹江湖,“辞荣弃贵”。

范蠡把治国的天道用在经商上,事事领先一步,“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知道旱灾之后是水灾,发大水要用船,所以先作准备。水灾之后有旱灾,旱要用车,所以先作准备。丰年,歉收,低进高出,远收近贩,总而言之,各地之间的物产情况了如指掌,对于天时变化运用恰到好处,把商场运用得如战场一般,调兵遣将,运兵布阵,周转来往,与天时同步,与人情物理合一,并不剥削百姓劳力而聚成大富。因此,本来隐名埋姓,结果“求隐而名愈显”,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商业奇才了。

 “伊古齐颂鸱夷子”,从古到今,仍在传颂着奇人鸱夷子,鸱夷子就是范蠡。“鸱夷”,是一只皮袋,皮袋在古代用处很大,可以装酒,可以装物,可以充气作渡河的皮筏,可以作打铁炉子的鼓风气囊,张开是大大的一只口袋,卷拢则是一小卷。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就是风箱,古代是用皮囊用来鼓风的,这个皮囊就是“鸱夷”。

因此,鸱夷可大可小,可收可放,其应用已经接近于道的作用了。范蠡的处世之道、经商之道,都是道家的“道”的妙用。

 

 

 

 

 


文明天地--www.wwmm.cn

 
互联网 文明天地 百度国学

文明天地.中国 浙ICP备1804725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6040200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