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惠镇西南约四公里,毗邻坤山,现三溪村虾公山的突出处,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叫陶朱庙。公路之侧,断崖之上,庙貌古旧,殿宇灰暗,一株断樟如伸向苍穹的手掌,给人一种苍老、萧瑟、垂危的感觉。然而此庙却渊源颇深,祀奉的又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陶朱公。笔者近日偕“上虞古县城文史研究会”的诸位同仁前往游览,体验了古庙的气氛,也存下了一些疑问,回来后参阅各种资料,意欲对下列问题作出解答。 一问:陶朱公为何人? 陶朱公即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为“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学富五车,聪敏睿智,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他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陈规,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范蠡先陪伴勾践赴吴国为奴,卑辞厚礼,以图保全,回国后一面积极推行强国之策,一面把西施等美女送给吴王夫差,以消磨其意志。在范蠡、文种的苦心谋划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大起来,终于灭掉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后,范蠡被尊为大夫、大将军,荣宠至极。然后他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于是激流勇退,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后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化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和才能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没出几年,他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被当地民众尊为财神,成为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二问:陶朱公是否来过上虞? 范蠡是否来过上虞,答案是肯定的:来过。 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记载:“上虞坤山下之西溪湖,诸峰映带,颇为绝胜,五湖之一派也,为范大夫徙入五湖处”。就是说,范蠡徙入五湖首先到了勾湖(后称西溪湖)。史传范蠡萌归隐之意时,越王极力挽留,并以杀全家相威胁。但他去意已决,悄然离去。从越国都城(今绍兴)去中原,一般应往西过浙江(今钱塘江),但以范蠡算谋之精,早料到那里会有重兵把守,故而他转而向东,先到偏远的勾湖边,暂时隐居些时日再设法脱身,或继续向东入海,乘船北上,更名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谋生。 北宋宰相、大文豪范仲淹是范蠡的后裔,他曾作《题寓宅诗》:“翠峰高耸白云处,我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声犹未坠,子孙常解爱青山。”此诗之前还专门作了说明:“范蠡,字少伯,楚人。相越,灭吴功成,逃泛五湖,又相齐,徒居陶,号陶朱公。尝寄迹于虞。虞西溪阴有槎,大十围,公时乘之垂钓。公去,槎堕水不复浮。名其山曰钓台。就其地祠以祀公,迄今不衰。”这也是陶朱公曾隐居上虞的佐证。 但笔者推断,范蠡在隐入五湖之前应该早就到过这里。上虞离越国都城近在咫尺,是越国的核心地区和重要的后勤基地。上虞境内尚存许多越国史迹。位于道墟的称山,因越王勾践曾在此称炭铸剑,制造兵器以积极备战,故而得名称山。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越王勾践麾下的大将灵姑浮以戈击阖闾,阖闾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而亡。后越国兵败,灵姑浮带领一批兵马遁入上虞南部山区,为复国保存了一支军事力量。如今陈溪大庙前塑立的那位横戈纵马的将军就是灵姑浮,从越国都城去今陈溪,必经勾湖一带。作为越王勾践最重要的谋士,范蠡应该多次来过上虞,熟悉这一带的地形,所以当他决意隐退时,马上在坤山脚下找到了适合隐居的地方。 三问:西施是否跟范蠡一起泛舟江湖? 在民间传说中,范蠡与西施是一对有情人,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悄然离去,从此泛舟江湖,双宿双栖,花开并蒂。历代老百姓对此津津乐道,以文字、戏剧、电影等形式广为流传。然后这只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并无历史依据。百姓同情西施这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姑娘,不愿看到她以悲惨的命运告终,这才编出她与范蠡浪迹天涯的故事来。在记载春秋战国历史比较严肃的史书中,如《左传》、《国语》、《史记》等均没有提到西施。《史记》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没有西施的影子,后来范蠡到陶经商,也没有西施。照年轮上推断,范蠡离开越王时已68岁了,不再风流浪漫,而西施则年轻得多。 吴亡后,西施去了哪里?《墨子·亲士篇》说:“……西施之沉,其美也。”她是怎么“沉”的,有各种说法,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是这样推测的:勾践班师,带回西施,越王夫人嫉恨她的美色,怕日后被勾践专宠,便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于是让手下人将西施偷偷引出,装入一只皮囊中,绑上大石块沉入江中,一代绝色美女从此香消玉殒。 西施是越国苎萝村的普通女子,她天生丽质,美貌无比,常在江边浣纱(洗衣)。越国灭吴国的计策之一是美人计,于是派范蠡到各地寻找美女,西施被选中后经训导,送给吴王夫差。西施的任务是以美色迷惑夫差,让他沉湎于温柔乡,削弱其斗志。越国打败吴国后,西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但她反被诬“红颜祸水”,作了牺牲品,沉江而死。 但也许范蠡对西施并非毫无情义,他后来改名“鸱夷子皮”就很耐人寻味。鸱夷子皮就是大皮囊,西施是被装入大皮囊沉入湖中的。西施之死令范蠡难过,这么美丽纯洁的女子,忍辱负重,默默无闻,为越国献身,结果反遭迫害。范蠡离开越国到齐国时,一定辗转反侧,浮想联翩,怎样记住西施这位好姑娘呢?于是改名叫鸱夷子皮,虽然名字怪怪的,但也算是对西施的一点纪念。 上虞陶朱庙范蠡塑像之东有一个相对小一点的女性塑像,有人说这是西施。但那天笔者去游览时同行的三溪村党支部书记江华君先生介绍说,这是观音菩萨。我也赞同那是观世音而不是西施,如果是西施的话就很难解释西面还放着一尊药师像。宋朝以后中国人的正统观念中,大人物身边带着个“小三”是不能被接受的。 四问:上虞陶朱庙建于何时? 陶朱庙前一块新立的石碑记:“建筑座北朝南,原有山门、大殿及两侧厢组成,现仅存大殿及东侧厢,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如果把这段话理解为陶朱庙初建的年代为明洪武年间,那就错了。从上面范仲淹的诗前“就其地祠以祀公,迄今不衰。”的话看,北宋之前老早就有了,甚至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明洪武末年此庙曾作过修葺。明朝永乐中(约1410年前后),曾任永乐大典副总裁的上虞乡贤叶砥特为这次重修撰文一篇,此文被收录在万历和光绪县志里,对我们了解陶朱庙很有帮助,摘录如下: 上虞西南不十里,而近有山曰坤山。山之北麓,有分注于东西者,曰西溪、东溪。溪之右涯有坡突起,若狮豹蹲踞,俯首却顾。其上有陶朱公庙在焉。合两溪四境之内,方数十里,地名开扬里。里之人余百千家,列社为十,以奉祠事,岁时香灯奠荐之供不少懈。故凡水旱疾沴,动作谋望,一有祷禳辄灵应不爽。 余自早岁即往来其地,过祠下必徘徊瞻仰而为公太息焉。范少伯之易姓名也。少伯之相越也,雪勾践耻,复夫差仇,伯业中兴,爵赏不受,乃扁舟冥游之齐之陶家,再徙再富,而富不自有。姓名再易再贵,而贵终不自居。其功烈之盛,风节之高,炳燿方册已不朽矣。德泽之厚遗吾人,使铸金礼像,环地列封,尤能没世不忘也。祀典之设,宜何如其报哉。 盖遗庙所在固不止此。此庙也,僻处一陬,而香火萧然于荒山野水之间。阖境耆民,能知公出处者有几?况樵童牧竖,亵玩易视,与他土地等,何怪其然哉,能不欿于公乎。余后祗役四方,去乡日旷,顷以满官天曹预纂修于秘阁,阅天下郡县图志,知少伯庙凡五:济宁滕县一,越会稽一,诸暨县二,上虞县一,即此庙也。又会稽有范蠡坛,鉴湖有范蠡池,名虽存而实亡矣。 然公之生气固不系庙之有无,而人心依戴有不容自已者存尔。余记异时所慨,抑不知其他典祀隆杀,视吾乡为何如。适其里士孙师鲁诒书以告曰:公之庙敝久弗治,向师鲁与同里周仕、葛文敏等,出其首于众,俾家助金谷,人给庸力,敛财鸠工以修缮之。肇事于洪武戊寅冬十月,暨明年二月告成。堂宇门庑完整坚鲜,神斯安矣。神益承庇,众谓不可无纪以诏来者,且砻石有待久矣,非子孰宜。余畴昔所游历,及近阅暨乘所载,且重孙请,乃并书修造岁月以归之,因系娱神之词于左,俾歌以侑享焉。 此文记述了陶朱庙的地理位置、陶朱公的丰功伟绩,以及叶砥作为纂修典籍的官员,有机会“阅天下郡县图志”,知道此庙是全国五座陶朱庙之一,自古就有。文中还特别记录了此庙因“敝久弗治”,由乡绅孙师鲁等发起,“敛财鸠工以修缮之”,于洪武戊寅(1398)十月开工,到第二年二月告成。 此后该庙又屡毁屡兴。据说清光绪年间,因嫌原址不够开阔,由何岙村的乡绅出资,庙址也作了迁移,梅岙村一个壮汉独力倒退着把陶朱公的塑像背到新庙中,至今传为美谈。1942年日寇焚烧东溪村,发生“东溪村惨案”,此庙亦被烧毁。现存的陶朱庙为1948年重建。虽然此庙眼下并不恢弘壮观,但数千年来,这一脉香火能延续至今,已属不易,须知全国很多此类庙宇早已荡然无存。 跨进陶朱庙,陶朱公的座像塑在中间,目光深邃,充满了睿智。座像前面两边的柱子上,书着一副对联:“大夫是越国名臣,庙貌重新,衣冠上古; 陶朱乃虞之胜地,诏吴功成,名流千秋。”靠大门的两边柱子上的楹联是:“患不共安,辞荣华贵,不隐名愈显,伊古齐颂鸱夷子;富能行德,济困赈贫,欲散利更聚,举世同仰货殖传。”在东西山墙的柱子上也有一联,写的是:“庙貌喜重新,前溪后湖,原有风光成净土。货殖亿屡中,远来近悦,要知经济即纲常。”这些楹联写出了陶朱公的功绩和人生哲理,估计是早先流传下来的,有很高的史学价值。陶朱庙是上虞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五问:陶朱公缘何受人膜拜? 范蠡无论治国、战谋、经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是他既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在范蠡思想中,追求的是天道、地道、人道的和谐统一。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范蠡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相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军事上,则是“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这些观念均被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所表现出的最显著的人生智慧,是善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三聚三散,不贪恋功名,不眷恋财富。他的好友文种虽也聪颖过人,但做不到这一点,因贪恋高官厚禄,终被越王赐死。范蠡的隐退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另起炉灶,再创辉煌。他能坦然接受身份改变所产生的落差,潜心生产和经营,埋头苦干,迅速致富,所以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范蠡的经商理论最被现代人称颂。他说:“贵出如粪土,贱取如金玉”,做买卖应“人舍我取,人取我舍。”这些道理实为高度理性智慧的结晶。“旱则资舟,涝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席。”凡事应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应重“义”轻“利”的原则。 陶朱公是古代的“商圣”,如今被当作“文财神”来祭祀(上虞陶朱庙不远处还祀奉着“武财神”关羽)。财神信仰符合百姓的心理需求,“供奉财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膜拜陶朱公,祈求生意兴隆,财运亨通,因带着发财致富、生活幸福美满的良好愿望,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陶朱庙的香火长盛不衰。 听说,当地正准备修葺陶朱庙,成立了修缮陶朱庙的民间组织,近期目标是重建山门和西厢房,我想,这从保护文化遗存、延续陶朱庙香火、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必要的,希望这一义举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早日改变当前陶朱庙的颓败局面,让这千年古庙重发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