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天地 ( http://www.wwmmcn.cn/bbs.asp ) -- 潘韩文史 ( http://www.wwmmcn.cn/ShowForum.asp?forumid=75 ) --- 乡土习俗之四:清明节 潘信涛 ( http://www.wwmmcn.cn/bbs/ShowPost.asp?id=5589 )
作者:钟振荣 乡土习俗之四:清明节 潘信涛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在冬至后约一百零六天左右,故有“冬至百六是清明”之说。它与寒食相连,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的主要内容,届时春暖花开,又是游春踏青的好时候。 旧时,宗祠里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族长主祭,族里的男丁依次跪拜列祖列宗的牌位,之后可分享祭祀后的胙肉和糕饼。 扫墓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是指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以纪念亡灵。在我们乡间,上坟是扫墓活动中比较隆重、复杂的一种方式,它必须在墓前摆案桌,设香烛,供上酒饭、菜肴等进行祭拜。当时除上新坟外,只有大户人家或以宗族集体才给祖坟上坟。他们大都雇用船只,男女盛装而出,还佐以鼓乐,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看姣姣”的村谣。 祭拜以后,还要野餐,只见俊男靓女,三三两两,欢声笑语,往来阡陌之间。同时,在近年新筑的孤坟旁,不时传来祭新坟的女子哀啼声。一时间,效野荒冢,青烟缕缕,纸灰飞扬,颇有几分苍凉之感。 就我们潘氏家族来说,早先应上坟的祖茔有两处,一是宋故始祖月林公,据说远在五、驿方向的山里,上坟船须翻过小越河清坝。后因战乱频起,恐沿途遭兵匪骚扰,抗战前就不去了。其二是明故八世祖伯三公,其墓在宋祠西南不远的地方,我幼年时依稀记得上坟的景象,解放前一年,我也曾在西楼下大厅里吃过一次“清明饭”,那时节已不再分胙肉了。 近年我发现,清同治八年和宣统二年修订的,有关宗族祭祖的众议族规,内载:清明上坟,按房头分户,共分为四十八脚轮值,每年由四个头家按规承办,钱从宗祠的祭祀田租金收入中开销。如给月林公上坟,规定“要大百官篷船四只,每只坐十二人。如小船塞责,每只罚足锭二百五十串谢祖。”“临祭不到,缺数者各罚钱一百文。”“四头家除备齐祭祀用品,还须带酒、米、油、盐、茶、柴炭,胙猪一口,羊肉、熟肉、熟鱼、熟笋各十二斤,鸭蛋五十七个,白糖、菜、果各廿四斤。”又载“族长把秤,分熟胙每脚一份,生胙每脚斤”等等。 1967年我在三分场时,曾听场长高友伯说,他的外婆家在里外严,村子远处有一墓地,那里有好多参天大树,还有守墓人住的“坟庄屋”,他经常去玩的。高友伯对我说:据当地人说,那是你们潘家人的祖坟,现在都平掉了,古墓也无迹可觅。 除上坟之外,最普遍的扫墓形式叫做“吊柏”,即在墓前烧一些纸钱什么的,并在坟顶插上一根柳枝。清明过后,如果还没有“吊柏”的坟墓,被认为是没有子孙后代的“无主坟头”。所以子孙即使远在外地,也必托亲友代为“吊柏”,否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以前的清明祠堂祭祖和上坟的旧俗,早已不再了,在家里做“清明羹饭”的还是有的。 现在提倡文明扫墓,以花束代替香烛、纸钱来缅怀祖先,用鲜花或花圈纪念革命烈士和先贤,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孝德文化,既环保又有意义。 清明还有吃艾青麦果、艾青饺和亮眼草子。耕牛要到田里吃草子,叫做“放青”。新婚人家,在婚后第一年清明前后,女亲家须挑着艾青麦果,到女婿家去望亲等习俗仍在流行。 还有一种在清明前一天的夜间,撒螺蛳壳赶“洋辣毛”(毛辣子虫)的古老习俗。边把螺蛳壳撒到屋顶的瓦片上,边大声呼叫“嗄嘘!嗄嘘!”把“洋辣毛”赶走。这种习俗,在五十年代的农村还能见到,现在也不行也。 过了清明节,农事逐渐忙了,“吃过谷雨饭,天晴落雨要出畈”,春耕就要开始了。 借机拟将潘氏上坟祭祖的祭文一篇,以飨诸君: 维 △△年岁次△△,△月朔越△日,嗣孙△△等 谨以刚鬣柔毛牲醴之仪,致敬于 宋故始祖 考金华县开国男、妣李太令人 之墓前曰: 恭维我祖,南宋忠良。论文论武,名震万方。忧分宵肝,绩著旂常。奠平四海,开府封疆。解组归隐,创建祠堂。琴调绿绮,诗酒徜徉。著书兴业,嘉惠梓桑。箕裘克绍,国器圭璋。儒林循吏,百世流芳。口碑载道,民不能忘。 祖功业殷德,流泽孔长。兹届寒食,敬献菽浆。祐我子孙,长发其祥。用申虔告,来格来尝。 尚飨! 注:月林公全衔:中大夫显谟阁直学士知太平州尚书左司郎金华县开国男。 (说明:因原稿纸年久缺损,红字标出的字残缺,根据文意和参考其他祭文补齐。不一定恰当,请有识之士指正!) [此帖子已被 钟振荣 在 2018-3-25 9:04:4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