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天地 ( http://www.wwmmcn.cn/bbs.asp )
-- 人文上虞 ( http://www.wwmmcn.cn/ShowForum.asp?forumid=66 )
--- 陈冬记:“协源行”寻踪 ( http://www.wwmmcn.cn/bbs/ShowPost.asp?id=5598 )


作者:钟振荣
发表时间:2018-04-26 14:00:39

 

 

 

“协源行”寻踪

 

陈冬记


 

日前,在网友丁燥军所晒的收藏品中,偶然间,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在一只民国年间,发黄又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上,它的下款赫然印着“协源木行信缄” 和“余姚五车堰”二行红字。

即由此联想到了几年以前,我所遇到的一件无奈而又懊恼的事。

人之老矣,常忆旧日。行将就木兮,长思亲人。

2011年上春,为给一位早逝的亲戚老坟补上一块小墓碑,为此,就委托了村里专干此行者。不几日,但见工匠在一块旧料上凿字,我不经意地随口问道:“这块石料你们觅自何处?”即见答道:“这块老料比新货要好,是有历史价值咚!”

原来,他们是把往昔村口的凉亭里,镶嵌在内壁上的功德碑,凿平了上面的文字,再刻上新字以充新碑。待我再追索:“上面的铭文是否认识?”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大清光绪某年某月,本邑五车堰协源行×××士绅等等,善捐银两×××筑此路亭,以避行者风雨酷暑之累,为此铭石颂德,以垂流芳……”(仅仅是大概)

信封中所示的协源行,就是当年开设在本村,与邻邑仅一堰之隔的上虞地界半河塍里。

1890年,上虞北乡,横山倪梁村商人倪锦如,相邀与余姚人宋某、沈某二人,在五车堰开设了协源木行。取名“协源”,无外于希望是“同心协力,财源滚滚”。

该商行以主营木材为业,紧邻堰头,占地十来亩。原本来就是“一桥跨双邑,鸡鸣二县醒”的地理位置,经营者为何要注册在余姚地界?今人已无以知晓。

因为该木行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它处于水道五叉(上河、中河、下河)之中心。又加上老板经营有方,因常年向各乡里的积善堂等处义捐,多有义举,如建义茔等等,从而赢得口碑。故而虞、慈、姚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们,所需木材尽数地来此购买。

听老辈们所传,在鼎盛时期里,协源行每隔两三个月,就要派人去福建采购一次(而途中往返一次,也要近一、二个月)。

我曾亲眼目睹过其最后一次的翻坝驳运。

他们自上河(据说是由曹娥江上的百官老坝头翻坝进入内河的)而来的木料,被扎成厚二、三尺,宽丈余左右的木排,长蛇阵般浩浩荡荡地绵延而来,一眼望不到头。木排在经历过几千公里的水道跋涉之后,在本村闸头堰,是它旅程中的最后一次拆解、翻坝。

待木材陆陆续续地翻过坝,再重新绑扎成木排前进。先头已达龙舌堰头的协源木行门口,而后尾还在闸头堰的上河流域里。甚至是在横山脚下的东岭庵以西。

协源行的分号,还曾开到远至宁波,以及余姚城区和附近的乡镇里。

昔日,这半河塍里的协源行,它几乎是姚邑五车堰街市西横街的延伸,而且,还是一段左右对称的双店铺布局。

我曾清楚地记得:五十年代初,该地还有着带阁楼的朝南高平屋十来间,以及相对应的店面五六铺。高平屋的店堂之内,常年叠垛着整齐簇新的一具具白皮棺材。有许多工匠,或在忙着擦桐油,或是挥舞着锒头“叮叮嘭嘭”地在敲钉子。对于还是儿童的我,每当路过此处时,要么是加快脚步,要么就是紧紧地拽着大人们的衣襟,而不敢正视。

在店铺屋后旁的堆栈道地上,方方正正的板材,圆圆滚滚的原株杉木垛,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地码垛着。每天还有匠人们,成双捉对地在竖立成X形的架构上,俯前仰后地推拉着锯子,把巨大的一段段圆木开爿成了厚薄不一的片材。

至四十年代末,该木行的老板名叫倪鸣则,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解放初,倪老板被余姚人划为地主,并判刑改造。六十年代初释放后,他返乡务农。闸头人曾常见他牵着牛绳兜圈,在横山脚下放牧。

据传,倪鸣则因为年迈体弱,大概在文革前后,最终在马渚的弟弟处病亡。

六十年代中期,一场百年未遇大旱,也连累到了原先就已呈现出破败残缺的,沿河几十米石驳磡和埠头。附近的村民们,眼见着条石底下那一排排有规则的粗大木桩,于是,便来了个釜底抽薪,今天你掘,明天我挖,取了个精精光光。

如今,当年扬名浙东的协源木行,以及地面上的建筑,如同它们的主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消失于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文明天地--www.wwmm.cn

 
互联网 文明天地 百度国学

文明天地.中国 浙ICP备1804725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6040200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