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134|回复: 2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

[复制链接]

7

主题

15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发表于 2023-5-12 11: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冬记 于 2023-5-12 11:50 编辑

                                                                                    图/文 陈冬纪


                                             引    言

      本文,藉以一微小窗口窥探历史。庸庸碌碌还原真相?以一介农夫视角回溯上下。懵懵懂懂澄清天地,从广亘野?
       悠悠岁月一晃而过,漫漫长夜梦寐瞬间。人生朝露白驹过隙,是是非非,俱往云烟矣!
       为先人们曾经的前赴后继;为故人们所历经过的千峰万壑般几许困境,而同情!慨叹!


                                        〈一〉溯    原


      水,空气和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灵维系所必需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本人的老家,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虞北平原上。因在杭州湾畔以南的,本省几大流域中之一曹娥江的出海口旁,所以历来少见缺水(也时或因水所危)。只要翻开历朝历代【上虞县志】和相关古籍,必有满目的“泽涝”或“涸竭”等等字眼,并连篇累牍的有关纠纷讼案描述;以及为治水所置的几十上百处,各著名望堰、坝、桥、闸,堤、塘等等专门设施被详载着。
       日前,因为有所需要备一张图。而屡搜网上古著时,众多的老家因与“水”相关联着的地名又频现眼前。由然之间,也再一次引惹了,埋藏于心底的多少年几许疑惑和不解:
为啥老家四周,会有这么多的村庄以堰、坝、闸为名呢?为什么嘎小面积(至八十年代时人口才过千;田亩九百余)的本村外围间,于东、北二方向就有四、五座堰坝会与邻邑余姚地接壤的呢?历史上又何以成为二县界址的?于其中发生过了什么?……
       古今中外,无论堰、坝、桥、闸皆为治水而设。水是万物之灵。吾华夏祖先文明始出于农耕社会。故为稼穑获五谷之本,而尤为注重。相传,远古时期的大禹为治水曾涉足于邑。如今的夏盖山曾名为夏驾山,山上也有过夏禹庙。
  
       老家横山闸头村——顾名思义是假村前因有“闸”以名,而历史悠久。【上虞县志】载:
横山闸在四都。万历志年久损漏。光绪十六年(1890)夏,知县唐熙春拨赈款改闸为侧水坝。高低悉如陡亹等坝定式。如上所述:应该是明代万历年(1572)之前就已经有该闸了。
      图示1: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

       本村庄四面涉水,南对横山。承古夏盖湖水之荫,地势呈西高东低。故村西、村北、村东,各处于在上河、中河、下河流域之间。导致周遭不仅多堰坝。如南有闸头堰;东有五车堰和王明四堰;北有花园坝、汤下堰和杨湖堰共六处(除闸头堰面山外,其它都与邻邑余姚县为界)。环週则更是依次被本村的斗水庙桥、堰头桥、溇底桥、东桥头、唐家桥、后木桥、何家木桥、东林庵桥(也称吴家桥)八座所围。是当年名附其实的“堰坝三围,桥环四周,鸡鸣一家,二邑俱醒。”独具地理特色的少有村庄。
       只要打开古今地图,就能觑见自虞北平原上(原三、四、五都所属)夏盖山南山脚下起始,曾依次标有过夏盖闸(也名“闸头村”)陈仓堰、乌盆堰、丁家堰、李长官堰、杨湖堰、汤下堰、花园坝、黄明四堰、五车堰、双堰、胡头堰、皂基堰、东吴西吴堰、五夫长坝诸等。廿多里地内竟然有十几处的,被古人们以有治水设施而命名的自然村。也包括古夏盖湖的东堤塘遗址沿线,即如今越谢公路南向连串着的河清口坝、冯柯山坝、小越坝和驿亭坝。而古籍上,则记载有更多现代人都已不知所终了的堰、坝、闸名。例如以往四都(多在横山以北)地面上,还另有过“施家堰、夹堰、徐林堰、徐少堰、杜兼堰、曹家堰、羊家堰、雉尾堰。”旧五都也曾有“徐浒堰、王婆堰、中堰、西䃮堰”等等陌生名称。并谢塘以西的夏盖湖内里崧厦、百官地区的堰、坝、闸名。
      图示2: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2.jpg

       这一条近似于地球经纬线45°斜向的附近,为何密布有星罗棋布般的堰、坝、闸设施的呢?如五车堰往西北仅五里的沿途中,就依次有王明四堰、花园坝、汤下堰、杨湖堰五座?想必是受远古时期的,杭州湾畔地球地壳运动影响所致。

       现代人们脚下所处的,位于曹娥江出海口以东的虞北平原(也包括东邻余姚、慈溪、镇海三邑之北统称的“浙东大平原”局部)。原本来是由本省南部山区的,新昌嵊县等上流域剡溪诸源头。夹带着泥沙历经千万年光阴的奔腾,至上虞地段而名为曹娥江后,再承受东海潮汐,日夜几番经久累月多少万年的或顶或推逆向冲刷,而沉淀积淤成的一大块海相性陆地。
        这一点,本人回顾1969年夏秋间的一回特殊经历,仍历历在目便可印证。
是时,为应对东北边境珍宝岛地区的严峻形势。举国响应“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于是,村里也组织了身强力壮的基干民兵们,在当年刚完工后不久的,大会堂门口道地上(离堰头和山脚下仅廿几米处)轮番下挖。待掘至2~3米深时,即初见有零零星星的,然后便是层层叠叠般;毛蜊或文蛤壳等等残骸出现……。
       当即,便有旁观着的一位叟翁慨叹了:
        “咳!……祖上历朝历代所流传不假矣!”
        “我们眼面睛前的格(这)座横山,和西北首十里地的镬(夏)盖山、东北向的临山、杏山、牟山等一样;于多少万年之前,仅仅都是浮现在汪洋大海之中的几座孤岛?”
        “今朝,距此廿多里地的,南面群山峻岭之下的贾家横塘庙一带,亦是原先杭州湾畔的岸滩地(今东泊、西泊、破岗畈)。“横塘”地名也由此而来的哦!……。”

       由于在平原的成型过程中:陆地水和海潮上上下下频繁交替顶推冲刷,把泥沙反反复复着推向二侧沉淀积聚。因而,越接近出海口地势越来越高。形成古曹娥江东岸的地势西高东低、南洼北壅。并于岸边星罗棋布般形成了几许自然湖泊。最为著名的当数东北岸的“夏盖湖”了。翻阅【光绪上虞县志】:
       夏盖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处。北枕大海。岸有夏盖山。湖亘。其周环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都。唐,长庆中。上虞、永丰、宁远、新兴、孝义五乡之民割己田为之。周一百五里。蓄白马、上妃二湖之水以防旱。地势东低西高,中有一潭……。
       图示3: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3.jpg

       而本村的横山闸。则是该古夏盖湖水系,三十六沟中之一的曹嵇沟东最末段。它和村北仅2里地外相继依次的汤下堰、杨湖堰、李长官堰、丁家堰、乌盆堰、陈仓堰(闸)诸设施,同为把控着湖水东泄(或蓄)的第二道关口中之一。其上河,则是有谢塘西侧的夏盖山闸(鸡笼寺旁),和紧靠西横山的古塘下早先也有一涵减水坝(如今越谢公路陆家西桥头附近),并和山南依次设置的,处于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的河清口坝、冯柯山坝、小越闸、驿亭堰,共同联亘成为了调控夏盖湖水势的头道关口。
       事实上,如今的越谢公路,也是当年谢塘乡绅(谢晋导演祖上)捐资修筑的夏盖湖东堤塘遗址。五十年代初时,仍然能见到一长溜青石板,铺砌在二、三尺高的路基(堤台)上。自横山脚下向北,延伸至四、五里地以外的谢塘老街旁。
       也由于此,因谢氏先人们当年为民造福出巨资修筑了该堤塘,而“谢塘”地名,则名正言顺着流传至今。

       横山闸。和其它设施一般,原初也应该是由“堤”至“堰”再到“闸”渐进而成的。本人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闸头堰模样是:南桥闸、北堰坝双定式。石桥西向上河侧的门洞二边,相对着各嵌有一竖直的凿槽条石。以在所需时候能依次插上厚木板截流。桥洞下设有限水石门坎,旁卧一宽阔又厚重的大石板垫底。南北二侧各以四、五级石阶可上下。
       但凡每逢雨稍大些时候,西上河所盈之水,必会经由该石坎后下洩。白哗哗的丈余宽水幕晶莹剔透,以瀑布状泻向有2~3米落差的东下河流域里。于是,顿会现鱼跃龙门甚欢……。
       即使在平时。因为该设施年代久远失修损漏。导致于桥下门洞各处的缝隙间里,常年流水叮咚恰如银铃……。
       图示4、5: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4.jpg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5.jpg

       于记忆之中,本人没有见到过该处曾被插过木板闸截流。而尤为令人难忘的是:唯有1956年夏秋之间的,那一场百年隅遇的12#台风过后惨状:滔天洪水滚滚漫过拖堰坝上的脊石。导致下河流域里的斗水庙犹如孤岛;横山东以及山南倪梁村至官路附近连小越东的一大片田畈里。尽现“船行石板上,稻穗伏于波。家具浮堂前,鸡犬待屋脊……”甚为凄凉。
       可以料想。百多年以前的1890年夏,由知县唐熙春拍板拨赈款:联谊地方乡绅,排除万难鼎革纠纷。把该横山闸改造成为了“高低悉如陡亹侧水坝”:即是在闸桥的北侧增设了,一有双面斜坡并几与桥面高的鱼背状般石脊。不外于是:在最大限度地缓释了其时二邑流域之间里,历朝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生灵怨怼矛盾外,亦也解决了当时的航运困境。以方便东西双向的船只往来。可经由此堰坝上上下下地,行货物翻坝船只拖拽通航。促使了地方经济繁荣百姓予福。从此后,该堰头可以桥上行人,涵下盈水;船只可拽,往来无碍。便民利民,皆大欢喜而著于史藉。
       晚清邻邑人李梓,当年曾作【五车堰】一诗:
       日出百官渡,午鸡啼五车。负盐亥市散,拖堰酒徒哗。
       荞麦云初秀,岩松蜡糁花。近乡情更功,揩目认林鸦。

       该诗虽非在咏闸头堰。但其中“荞麦云初秀,岩松蜡糁花”“林鸦”等诸言?描画的且是横山上“岩松”,和长在沿山坡地上的“荞麦”,以及于岩壑间所长松林之中雀跃着的鸦鸟。诗人毕竟感性:为摹自家藉地五车堰街市集兴旺,而借用二、三里地外的邻邑横山景观,稍显夸大但无不妥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2: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因    由


       有谚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自原古夏盖湖的拦水东堤谢家塘(即横山至夏盖山段);和北侧面海的莲花塘(也曰“太古塘”。即夏盖山至邻邑余姚临山卫所段东以远)二处以东以南范围内,该一大片上百平方公里的虞北土地。因势洼而承荫盖湖之水,而历来适宜于种植水稻(也包括姚西北的牟山、杏山和临山一线)。加上气候温雨水润百姓勤,故每年能农获冬麦,并上下半年二季水稻。成为了历史上盛名的产粮区,可谓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水稻,顾名思义需要水。但是,其来之于自然,且突多忽少任凭无律。这对于不占据地理优势,众多的次第处于各堰围坝闸下河流域人们来说,亦如似:被别人掌控着自个的生杀大权般,揑住了脖子……。
       也因为此,水之“贵”可想而知。历朝历代于各堰坝闸桥地的上河、下河流域双方民众之间,为了启闭时间和水的流量大小?而纷争霸战动粗尤为频繁。

       本村的东和北向,分别和邻邑余姚县兰凤乡一都(也名中河乡五车堰镇、龙舌里村和汤下堰)相接壤。皆因地势相继随之低下而遍布堰坝:自东向北起始,依次有五车堰、黄明四堰、花园坝、汤下堰、杨湖堰五座。几乎是每里地上置有一堰坝。西北还有李家堰、丁家堰、乌盆堰、陈仓堰。且都和姚邑为界。南首稍远处,也依次有河清口坝、冯柯山坝、小越坝、驿亭坝、长坝、东吴西吴堰、皂基堰、胡头堰、双堰(马家堰)诸等环绕。
       历史上,对于夏盖湖则兴则废?利弊褒贬不一而记叙多多。例如明代【上虞五乡水利本末】中就载有民谚:
       能积三湖之水, 可防两年之旱。

      上妃白马众山远,夏盖湖宽江海连。
      三夜明月争告旱,一声雷响便行船——言其易於涨涸也!

      束薄屯田,夺我丰年,湖也干田也干,颗粒不周旋。
      儿饥女饿逼相煎,朝啼暮哭涕涟涟,真可怜!
      哪般冤苦,何处诉天?

      大明重臣,前邻倪梁村乡贤倪元璐。给今人们留下了一【盖湖夜泛】诗。也可印证当年夏盖湖地区的百姓们,因水患而需要面对的恶劣生存环境:
       湖口交云脚,憨烟一万梢。盲舟逢石怒,狂韵解山嘲。
       野有螺开合,人如鸟失巢。愁磷方结阵,竖指画乾爻。

      又有《水利纪实》载:
      己丑(1889年)秋。淫雨四旬,江浙告災。寓沪绅商办捐赈例 得以工代。明年春,王丈蓣堂(谢塘乡绅王氏。下同)以横山闸废弛久,乘唐侯(知县熙春。下同)下乡办春赈便道邀勘,改闸为减水坝。拨赈款二百金。不足由王补。发告示已张贴。择四月十六日兴工……。
      令人意外的是,于该纪事中还较详细地披露了,时次改造过程之中的波折:
      前二日。崧镇同人有所闻均诧异,邀鼎(前江乡绅金氏)同往县不果。乃缮公信致唐侯(知县)。谓:水利由西乡主持已千百年矣!今王某擅改闸?毋乃越俎乎!……。大意是:没有征得上河流域夏盖湖地区崧夏人的同意改闸为坝?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准备告官。
      于纠纷之中,虽然居谢塘的王(蓣堂)和住前江的金(鼎)二家乡绅有姻谊关系。但仍然是异端相对。边心急火燎着“著石工赶投;边反复辩论不下千余言……。”甚至于中途曾遭停顿:“嘱石工姑稍缓,约日往崧镇汇议,众论纷纷莫衷一是……。”
       但是,终因大家都为同流域子民;又有姻亲之缘,且俱事都是在为秉公坦诚利害。最后,还是在由县侯的主持之下功成事就了。
       图示6: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1.jpg

       上述纠纷皆因产于同党,则方便理清。翻阅文献,记载着类似龃龉事例的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和邻邑及又下河流域交界处的堰闸坝头,历史上为因水而冲突讼争尤其。例如             【上虞五乡水利本末】中载:
      《陈仓堰事跡》 绍兴府上虞县县丞濮阳。为害民事,万历五年(1577)十月十六日。蒙 本府通判伍牌面给,蒙 钦差水利道佥事,陈 批发本县曾乔状词:备行仰职速提犯人杨德等解审。……因六月廿七日。……查得陈仓堰闸系夏盖湖底界。堰连余姚河港底淫。若此堰被决?上虞数十里河江尽涸,盖湖之水始尽。非但湖东受旱而湖西更极。五乡之民无聊赖矣!此实干系紧要处……编定闸邻一十五名常川看守。倘遇盗洩损闸?着令闸邻随即防御随即修筑……。
       又言:陈仓堰乃五都上流之砥界也。姚邑兰凤乡四、五保之民垂涎湖水,每每起衅。不知盖湖乃虞邑五乡居民割田为湖。田包湖赋(税,下同),湖供田水。湖内并无姚田姚民,不保湖赋。……康熙十八年(1679)。姚民诸昌三等,统众掘坏湖塘划毁古堰致湖水立涸。邻,报鸣本县。姚民反揑词控府。宁绍道委署水利厅会嵇知县张思行,会同二邑知县踏勘。姚民贿嘱张思行偏袒。详復。五乡士民王甲先等情极赴宪,哀陈適途遇张思行,虞民大哗总督。李随将参拏批发金华府……会审诘问:二县钱粮额数乃虞多而姚少。遂云:姚民不包湖赋不得再争水利。详復各宪:其堰淫仍留一尺三寸高,河底二尺止蔭堰外。虞田与四、五保之民无涉。而讼端始息。
       图示7、8: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2.jpg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3.jpg

       从以上所知,该次和我们闸头村,相距仅仅几里地的陈仓堰闸纠纷。当年,不可谓是闹得不大和不兇?
       因为,甚至于连当时的,二邑县令都感到束手无策之后,才只好求助于上级宁绍府道台。随之,道台府便委派署水利厅的(兼会嵇知县)张思行,会同二邑知县踏勘后调解。但是:“姚民贿嘱张思行偏袒”;导致“虞民大哗总督。”于最后:“参拏批发金华府……会审诘问……”。
       诸如以上:仅仅只是几百年以前的先民们,为水而纷争讼案之中沧海一粟。因为都攸关着当年上、下河流域之间双方民众的生存危机。在于文绉绉的字面之下,不乏隐藏着有血腥的械斗……。

        尤忆前半生在老家时。时有老人们于茶余饭后会念叨着:
        “村后的唐家桥啊!花园畈呃!不光是如今样的空有其名;是曾确有其人和其园。”是“‘长毛造反’年月废了该大户人家被灭门的”;
        也有说法是“被于旁的花园坝起纠纷所祸,放火烧了大宅院……?”
        对于本村庄四周,被如此众多的堰坝所围绕?及以上老人们所念叨的事,一直是前半生,在老家务农期间的耿耿于怀并不解之谜。

        老家村庄,位于在虞北平原上二座孤山中之一的东横山脚下。
        如今,多数人们都已勿晓得,横山闸头村原也俗称“杨何陈”。民国以前为“上虞县永丰乡第四都第四保”。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代初时,行政上属“小越区盖东乡第四村”。末期,和村后西和北向的章家、戴家、谢家、杨家合名“闸头生产大队”。于六十年初独立。后又为时髦名“东光大队”。八十年代初复名“闸头村”。新千年前后,和处于在同一纬度线上的西横山原陆家、黄家畈、朝东屋三个自然村(原东前大队)合并,而为如今谢塘镇属下的东闸村。
        追本溯源,本村曾名“杨何陈”,很可能是出于有造水闸之前的更早?是因为历史上曾有“杨(梁)”“何”“陈”三大姓氏的先民们,陆陆续续聚居于该而初以村名的。环顾周遭十来里地面上,依次不乏都是以百家姓之中的汤家、谢家、杨家、章家、戴家、李家,以及丁、菇、诸、顾、黄、陆、曹、周、陈、倪、罗、田、袁、沈、王、华、魏等等,于氏族姓后缀上一个“家”字而为村名。

        这一次,自该【水利纪实】中,竟然见到有老家村上的“花园坝”“花园里”描述?颇感欣喜甚而惊诧:
       《纪花园坝》 花园坝在四都横山相近。离闸头约里许。径路曲折不可认。无花园遗址。上河港面不甚阔,而下河如之。坝底皆用石堆砌。上筑以泥。左右车盘基石各一若对峙……。
        图示9: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4.jpg

        由于这二个地名的出现,触动着在下亦如时光穿越,重启脑海里一甲子多以前的尘封记忆……。因为,其时本人身为农夫(第三生产队)。曾经日出而作,夕阳晚归每每于此。所属生产队里的田畈,距以上近在咫尺。仅隔一水,便是当年闻名遐迩的花园畈花园里。
        该近十来亩大的“花园里”,三面被水环绕。原临路处,于大门二侧是棘刺笆加竹篱墙护围着。故是一处少有难得的,独具地理位置的风水宝地。于六十年代初(或五十年代末)时,因为,难以彻底清除干净原废墟上的碎砖瓦砾等,而不宜于灌水为稻田。随之便被开垦全部种上了桃树。而成为“桃园里”。几十年以来,每逢春暖花开季,呈千态万姿;秋暑盛夏间,便果实累累香。于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村集体经济中旱涝保收之一。

        遥忆时值盛夏酷暑农活紧,抢收抢种累之岁月里。在于南北向百多米长的,名“长肋里”田畈间。待插秧、打稻或耘田到田塍头末端的稍歇辰光,则有年青同道,会趁机脱光裸身入水去爽身凉快。其中也有人会使一个“灭头功”深潜,消无声息地往对岸桃园里,去“享受”几个桃子解解馋(当然,也时而会有被斥或被逮住的)。唯有吾不善于水的“旱鸭子”,会百无聊赖地独坐着想入非非;
       “看人家会泅水多好唉?偶也口渴嘴馋着呃!……”
       “河对岸的这块三面临水汇头地上,为何仅存地名‘花园畈’‘桃园里’?原主人是谁?又去了哪儿呢?…… ”

       于旁的花园坝,是在该桃园之北。呈东西走向。界河对岸和东侧,各为余姚地的汤下堰、龙舌里村。该河呈二拐成S形溇底。我方所属的南岸边(第四生产队)。五十年代以前仍存在有几处,混杂着瓦砾石堆的几许高台。于蔬菜地旺盛蓬勃丛中,间置有无碑无名氏的石椁棺或草包棺材。料想这些遗存残墟上,或许是与当年的花园畈名称由来有相关?只是于六十年代初时,为了扩大粮田种植面积,在“平整土地”运动中,被清理挖平改造成为水稻田。而彻底抹去了原废墟痕迹。
       记忆之中的当年,该花园坝处,尚剩丈余多的石坝脊。已全然没了如上古籍中所描绘的:“左右车盘基石各一若对峙……。”甚至于连设车盘基石的圆台基础也无。仅有一块块石板,铺在泥基路面上连通着二岸。
       往东仅百来米处,便是临邑余姚县中河乡地界上的黄明四堰。该处空旷在田野。是当年的后海头十六户地区百姓们(当年属慈溪,今余姚),长途跋涉挑着咸盐菜、虾籽、毛蛤等等土特产。经由韩夏镇、诸家桥、汤下堰,前往五车堰、双堰、五天、小越街等等集市上贩卖的必由之路。因该连通不远处的五车堰西横街,便也成为了当年“官路”上的一条重要叉道(大明时为防倭寇修筑的,自余姚临山卫所经高桥、五车堰、小越上乘岭到上虞县城丰惠之间的驿道,被后人简称为“官路”,而流传至五十年代。)。路右拐不远处便有一石桥,便是进入邻邑后龙舌村的通道。
      图示10:注:该图来自朋友圈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5.jpg

       沧海桑田。还有在位于本村中心的旧名“杨(梁)家道地”里。五十年代初时,也仍然能见到,该有残墟处的碎砖瓦砾堆叠着。于蔬菜地的绿茵悠悠之边缘旁,夹杂有星星散散的坍塌草泊(由稻草编簾包裹)棺材。甚有白骨凛凛于外。时而蛇蝎蠕蠕,黄鼠狼乱窜。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东侧。在由原大村里往堰头的门前河石板路上,于途经这一段时,有一座二条石合并成的小桥涵。之下连通西侧一小型长几茭白的池塘(今大会堂后面临河处)。池西沿岸,排一长溜高低错落的无碑铭石椁石棺。传闻:该处原为大户人家的荷花池。内里和上述唐家桥下的花园畈花园里般,也是“长毛造反”辰光被一把火烧光了的?也有人揣摩:这些石椁石棺内,都是原主人和其家眷后人们遗骸?……。
       也是从那时候起,这一块近五、六亩大,处于村中心的原风水宝地上,陆陆续续地被垦为蔬菜地,或置棺柩作坟茔用。多少年以来,该被村民公认为是孤坟野鬼的“不顺溜”处,再也无人敢在此动土置屋了。直至六十年代末,村里拆了斗水庙和半河塍里的祖堂屋,挪用二处的部分材料,在此先后造了大会堂和五金厂。于八十年代之后,才被村民们陆陆续续地认可,成为了阳宅基的首选地。

       时年,也曾有好奇年青人在闲聊时相互议论着:
“村里会啥会有“后木桥”“何家木桥”名字的呢?它们上面明明铺着的,都是厚重的大石板呃!”……
        “刹克么笃格(蔑视性脏话:近似沪语“赤哪!”)!奈小后生都晓得啥西哦(意:你们什么都不懂)?……”
        “最早先辰光里。村里除了闸头堰的之外(其实也难拆),其它所有环绕四周的十来座桥上,都是铺木板的呃!。”
        “为啥原因?……是一旦遇上了有危情,便有值更夫会在小岙山高头(即原来堰闸南侧的小山岗,名“卧虎岗”上)‘嘭嘭嘭嘭’嘎敲锣示警!”
       “随之便立马有人,会负责差人拖掉所有的四周木头桥板的……”
       “阿拉村庄里,究(只)要守住闸头堰和小岙山高头,就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喔!”
       “‘长毛’‘土匪’等等等等,想来扰攘阿拉‘闸头杨何陈’村庄?甭想!……”
       “……但也是‘贼出关门了’唉!”
       以上这些,都是村里一位原先闯过码头见过世面的耄龄者,在于旁听闻之后的倚老卖老式插嘴。
       其最后的一句“贼出关门了唉!”——是否意蕴着:是由于曾经受到过先前,亦如杨(梁)家道地里般的浩劫过之后,村里四周的桥上才换成了木板?以免遭再一次的祸祟重现。后人们已无从揭晓。
       图示11: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6.jpg

       亦如上所叙般:“唐家桥”,不会无缘无故地姓唐?“花园坝”“花园畈”“花园里”也不会是空着唠叨被冠名的?“杨(梁)家道地”上的废墟究竟等等等等?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经归于尘埃。也成为了永久之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冬记 于 2023-5-12 12:39 编辑



                                      〈三〉尾    声



      以往浙东地区的堰和坝,虽名称有别但功能与同。都为双向八字形斜坡。即既能拦水,又可以用人力拖曳船只通过。但凡内河航运繁忙要道,允大船重载过堰坝处,多以泥基为垫底物。俗称“泥坝”(如赵家坝、驿亭坝、五夫长坝、临山坝等)。凡纯靠人力双手拖拽船只的(非以绞盘或电动机),都为石板铺砌的“石堰坝”。旧往虞北乡间水网纵横。出门多桥多堰。故多二、三千斤以下载重量的小农船。以方便在该类堰坝上拖动往来。
      但是“石坝”,可以一劳永逸几乎无需维修。而“泥坝”,则需要依使用频繁程度时而补充些许,来自于河湖潭底处的“坠胶泥”抛洒于上。因为,当年船只多为木制。湿泥润滑系数高,与木船底使软接触利于拖曳。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如木船般:在过石砌堰坝头时,因木软石硬接触,会导致剧烈磨擦而损伤船底板和结构,缩短船只使用寿命。
      图示12: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12.jpg
      古人们,以把堰坝作为乡村(地)名的甚多(也或许是由村名命堰坝的)。以用建材直呼其名的鲜有。比如位于原夏盖湖南向边缘上的,和原上妃、白马湖相连的“石堰”“穰草堰”。其实,古堰坝多为就地取材或泥或石料所成。如上例“穰草堰”,想必最初是因临危救急,是以就近可随手所及的芦苇麦杆草等等,拌和夹杂着淤泥作为堵材,筑堤或截流后为名的?本人,曾经也有过同样的一次经历:
      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交时期。秋后某日。在经由一昼夜台风横扫过之后的盖北海涂堤塘,象似被遗弃于在杭州湾南岸的一爿锯齿?因危及已成型多少年了的几千亩滩涂陆地。其时,作为人民公社里的基干民兵中之一员。便受命于此状态下紧急集合,奔向廿来里地外的犬牙交错般坍塌处。面对现场被肆虐过之后的台风余威,仍然在浊浪翻滚百般汹涌之中。海涂里白茫茫一片:只闻耳畔风声嚣,空旷之中了无物。
      但,唯有见着先行到了的人群,已身背棉花杆排成长队,纷纷在往各堤塘的决口处抛掷。企以该一捆捆的棉花杆,起到替代钢筋般作用:夹杂拌和于仍在接连倒坍着的淤泥之中,能堵上决口?以固岸保塘临时救救急……。
      八十年代前后。连贯浙东杭甬运河二岸的,曹娥江边赵家坝和曹娥坝,先后摒弃了用人力绞盘车坝的历史。改用电动机拖拽铺设在钢轨上的船舶过坝。于后,随着城乡村道和公路建设的推行,使陆上汽车、拖拉机运输逐渐繁忙。而内河航运水路运输日衰。再加上体制改革,人民公社和大大小小生产队解散。分田到户之后集体化生产消失。农用化肥普及等等因素。导致船只使用频率日渐式微。各处堰坝渐成废墟直至消失。
      虞北地区,虽然历经几十年的围涂,杭州湾堤岸向外推离了十几里远。但是,致今仍然属于沿海。古时候三面临水,则与之更为“亲密”。于历史上,因系水是攸关到各方生存的关键问题。千百年以来,尽管上、下河流域的沿途百姓们,为此而纠结,纠缠纷争不息。但是,最终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程度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渐次递进发达,导致老旧的水利设施功能淡泊逐步退出,而各类矛盾纷争也掩旗息鼓。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经由几番土地改革,把原来沿袭了几千年的一家一户土地私有制度,翻天覆地般变更为集体和全民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集体化大生产。运行组织起来人多力量大之优点。经半个多世纪光阴,历届政府筹措并投入了巨量资金并天量人力。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致如今,应势利导改造自然,科学管理天人合一。才使得现代人们,再也毋庸如历朝历代先人们般那样:日夜操劳,多仅为果腹……。
       打开北斗卫星地图。便能见到老家虞北的海涂地面上,有二条南北走向的深褐色粗细并行阔线。待通往杭州湾半途处时便成合二为一,成为如今上虞港装卸码头旁边的东进闸。于半个多世纪前,本人曾参与了该其中的一条,和邻邑交界(当年属慈溪今为余姚)边上的海涂里掘河。
       时年,寒暑烈日之下,曾现千军万马……。由于是盖北和盖东二个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出勤居多(谢塘、禹丰二公社人也参与),又出于地理位置在夏盖山和上虞海涂之中最东,而被称为“盖东(北)河”“东进闸”。  
       该人工河,连通了东西走向的解放塘(旧名莲花塘、太古塘)河后,纳入内里谢塘街以南的河道水网之中。当年主要功能是为了排涝:使得在于后的年月里,原夏盖湖地区的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忧,如古人们所曾经遭受过的那样,由于台风暴雨倾盆后再现:“憨烟一万梢”“人如鸟失巢”般惨象。
       沧海桑田。特别是新千年来临后,上河流域曹娥江口门大闸的建成。更是增加了一条:虞北地区向外海排涝的重要通道。它和东向四、五十里地外余姚下河流域里,六十年代所成的临山五洞闸;近年来新修的的姚西排涝(第泗门地区)工程遥相呼应,将会左右浙东平原上的后人们,于在往后不寻常年月里会所遭遇到的命运。
      十来年前。一条化巨资建成的,东西向横亘于在虞北平原上的,“曹娥江引水工程”又建成启用。它自上虞崧夏地区曹娥江边的吕家埠开始,逶迤几十里之后连贯更远的余姚、慈溪二邑。完善并确保了沿途人们于日常间里之所必需:即能够保障三邑沿途人们永远喝上清洁水。
      因为本村的闸头堰,处于在该引水工程中的上河流域之最末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经由了脱胎换骨般改造:把闸基掏深到横山的岩基上,和上河一侧的几里远河底都挖深了1~2米。几乎与下河流域里的河底持平。成为了向下流输水的关键性中段枢纽工程。从此以后,源源不断的曹娥江水,亦如清泉般地鸿均于在浙东大平原上。可以无节制地供虞、姚、慈三邑之间的几百万民众享用,长绳系日永无止境。
      那怕是虞北平原上,今后仍然会有似1967年般旱象:近半年无雨,导致禾稻悉数焦枯……;而也毋庸出现诸如:百姓欲解渴,需掘河底三尺之处……这样的囧况。
      图示13、14: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13.jpg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14.jpg

      古人曾云:“饮水思源,不忘桑梓。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又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南北朝诗人,庾信的《征调曲》中其一。
      今人。于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之下,也应该毋忘几十年之前的上般辈人们:曾经为治水而废寝忘食,为灌溉而绞尽脑汁过。
      例如。在组织起来搞生产,成立高级社的那时候。闸头村的,原私立东山惠民学校(后为村校)操场门口的河埠头旁。某日的午后,本村的几位年青人们,呃吆呃吆地在木船里捣鼓。把几件笨重又形状各异的大铁疙瘩儿。化了几天时间,逐渐地拼凑成为齐肩般高的一台机器。然后便由几膀粗腰圆小伙子们,轮流奋力摇动它的曲拐状手柄。于围观人群此起彼伏“加油加油”呼喊声中,伴随着几缕墨乌黑烟冲天而起,一阵阵“突突突”的振耳欲聋声,响彻了这沉寂千年以上的村庄上空。于瞬息之间里,一股白花花齐腰般粗的激流,自管子内喷向岸上……。该开天辟地般的大机器出现,于以后,便陆陆续续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种田人们“车水多用牛”的旧况。
       但是,仅靠一台柴油机器是不够的。而且本村庄田畈又是一分为二,各处于在上、下河流域里。机器船笨重不能过堰。而难以兼顾全村近千亩水稻田的灌溉所需。于是在1958年夏,发动了全体村民兴修水利。肩挑杠抬着日夜赶工。在村西首的上河溇底岸上(今村委会办公楼的后面),建了一固定的抽水机埠头。并自该处起一直往东:跨何家木桥过何家自然村;穿越学校后面田畈和杨(梁)家道地里;再过门前河之后,到半河塍里的原祖堂屋后以远……。如此这般地,一条千多米长横穿整个村庄的直线总干渠建成。从此,但凡需要用水时节,只要村西的抽水机突突突声响起。该总渠道内,便会日夜流水滚滚向东……。除了第二生产队的田畈全都在,斗水庙以东的下河而灌溉不到外。使全村庄里其它稻田,都能享受得到该总渠水的滋润。
      不几年后。因为随着抽水机大量国产化,使供应有所缓和。便又买了一台。于随后几年里,上河下河各有一台流动船装机,复盖并满足了全村的灌溉所需。
随之陆续推广并普及在近邻乡村。从此后也彻底更新了,沿袭民国以前几百上千年的传统灌溉方式。即虞北农民先前是用最原始的:单人用料(糞)勺子不停地掏水上自家田;或者是二人用吊桶起起落落着甩和吊;后来则是用需几人以上脚踏的木制横杠水车蹬踏(俗称“车水”);再进化到是家里须拥有十几或几十亩田以上的,只有地主富农家庭才置备得起的大型木制牛车盘(俗称“赶水”)。借用畜力助己灌溉的历史。
      六十年代中旬。由于新安江水电站的输送电到来。使村里的该二台柴油机也下岗了。原先抽水机船上换成电动的。于是,打水员们再也不用满头大汗地,用摇把手发动柴油机了。而只需拖拽一根带插头的电缆线,上岸后插入石砌埠头电杆上插座里,即合上电闸后就行。也因此,由原来“喝油”又“喷墨黑般乌烟”的柴油机器,发动之后所产生着,心惊肉跳般的“突突突……”声;而变成了“嗡嗡嗡……”,之间夹杂着皮带扣接头有节奏地:“噼咧……啪啦……”欢愉磨擦声。
       时年间。村里相继还另工成就了几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
       其一:就是在横山东首名“大岙”的山脚下(即今公墓地),和村前名“山水泉”的岙里(原学校河对面)二处,筑坝蓄水成库。用以可自流灌溉各处傍山脚下的几亩稻田。
       其二:在村东半河塍自然村的中段,新开掘了一条,由北向南连通五车堰(致和长江)的500米左右长人工河。用以解决该生产队的部分田块,由于处在和邻邑交界,而日常间里灌溉和排水都处于二难的困境。
       流年似水,光阴荏苒。如今山脚下,该二水库早已没了踪影;上述河道,几乎已成为一条沟?当年近千米长的亘村总干渠上,今儿已成了车来人往的村道;虞北平原上的人们,再也难觅到旧往家门口能常见古董式“堰、坝、闸”了!
       取而代之的是:稀有鲜见的水闸设施中,现代化闸门在人们的远程遥控之下,或排或泄启闭自如;广袤田野上,机声隆隆处,禾浪翻滚时。累累稻穗香,鲜见躬耕农……。
大千世界,浮光略影。今人,早已无了前人般那样所曾遭遇到的生存艰辛。而面对的是另一番困惑?……这就是历史: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和资源,使与之和谐共存才能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也必将永续恒久!
       图示15、16: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16.jpg



虞北平原堰、坝、闸探绎.jpg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2 22:13 , Processed in 0.0800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