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19|回复: 0

叶韵:闲说丰惠

[复制链接]

1295

主题

1769

帖子

771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14
发表于 2019-11-20 2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说丰惠

叶 韵

丰惠古称上虞城。自唐长庆二年(822)从余姚分析复置上虞县,到1954年迁回故址百官,丰惠作为县治的历史长达一千一百多年。这里地处宁绍平原,南依四明山余脉,北傍杭甬大运河,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人文古迹数不胜数的地方。然而,古城“丰惠”的名字却与一位宁波人有关。


公元1224年,宁波人楼杓到上虞任县令。楼杓出身望族,先祖楼郁是明州的儒学奠基人之一,在宋代的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楼郁培养了一大批政坛、文坛的大家,如俞充、丰稷、袁毂、罗适、舒亶、史诏等,其中史、丰、袁、舒包括本家是甬上五大望族,这批氏族对明州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楼郁之孙楼异二任明州太守,造航海神舟,填广德湖,建高丽使馆,阻方腊军等,楼异都是重要的当事人。楼异之孙楼钥(1137~1213),南宋诗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


据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列传·名宦》(以下称光绪志)记载:“楼杓,鄞人,上虞丞淳之子,有楼钥《送杓孙随侍上虞》诗。”可见楼淳、楼杓乃楼钥之长子、长孙也。上虞是楼杓的第二故乡。他十五岁随侍当县丞的父亲,在上虞度过了青涩时光。当年离开祖父时,楼钥写了这首诗,对其寄于厚望。诗的头二句是:“阿斗生来十五年,未曾一日去翁前。”阿斗即楼杓,“杓”古代指北斗的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是说楼杓已经十五岁,其父在外做官,他是跟爷爷长大的,如今要去父亲跟前了,表达了爷爷对孙子的不舍。然而人生无常,三十五年后的宋嘉定十七年(1224),楼杓在知天命之年知上虞县事,当他踏上少年时常玩的酒务桥时,看到眼前苍老的古桥,就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俸禄决计修缮。


光绪志全文收录了袁燮以八十高龄撰写的《丰惠桥记略》。“侯以学从政,以政宜民。凡可便于民者,知无不为,不苟目前之安,图为久长之计。县市有酒务桥,周显德中(954-961)所建,岁月滋久,石或断缺,往来者凛然有压溺之忧。侯顾而叹曰,吾为邑长于斯,而吾民病涉如此,心可安乎。乃以岁计之余,捐金募工,伐石更造。以旧名额不雅,思易之。邑人沐浴膏泽,推原所自,请命曰德政。侯不许,曰: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桥之南北对峙,二轩虚敞明洁,爽人心目。爰请于起居舍人魏公了翁,书两大字以匾之。初侯兴是役也,复辇旧石为桥于翦水闸之上,东卧彩虹,西浮巨鳌,揽形势以环合,蓄风气之浑厚。侯秩满去,而是桥适成。邑人相兴言曰,令尹虽不言功,吾侪能自已乎?归功于天,令尹之志也;归功于令尹,邑人之志也。乃以德政名闸上之桥,而镵诸石,识无穷之思。”


侯是古时候士大夫之间的尊称,袁、楼两家本是世交,楼郁的学生、嘉祐六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的袁毂是袁燮的曾祖。袁燮本人是宋代的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桥记介绍了酒务桥摇摇欲坠的现状,还写了楼杓的为官处事和修桥起名的情形。酒务桥按楼杓意见改作“丰惠桥”,而利用酒务桥旧石另建的闸桥却在楼杓离开上虞后,按老百姓意愿称作“德政桥”,并凿石铭字。这些在光绪志均有记载,光绪志还说:“(楼杓)主义役法,禁产户诡挟,除浮财役钱。举行乡饮,常补葺学宫,建明伦堂,棂星门,又建丰惠、德政二桥。后倅临安。”由县志和桥记可见,不称德政桥是楼杓的高风亮节,而闸桥被称德政桥是民意的体现。楼杓三年知上虞县政绩显著,历史让他进入了《列传·名宦》而流芳百世。“后倅临安”的意思是说,楼杓离开上虞调往临安并担任副职,未说他在临安府丞任上有什么建树。但据史料,楼钥的子孙们虽未能继钥之后在朝廷担任要职,但承袭家风,以德行自励,在仕途上都有相当的成就。


因为县治回迁,半个多世纪来丰惠日渐冷落,以致今日还是旧城模样。号称八大街的东西大街、南街、西南门街等还在,集市仍在丰惠桥北岸周围。当地老人徐治国告诉笔者,丰惠桥就像旧时余姚城里的桐江桥,两层吊口楼傍河而建,千年来都是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其繁华持续到解放初很长一段时间。过去,这里有各种老字号商店,也有南货、水作、酒坊、糖坊、铜匠、镴匠、箍桶、棕棚、弹花、铁铺,还有酒肆、饭店、客栈、当铺、钱庄、牙行,岸上桥下人来船往,尤其是永丰桥下的船埠头,一清早就海螺声阵阵,熙来攘往。丰惠桥南的南街青石板街沿上,山民的山货一直要摆到桥顶两侧。还有“绷纱筛——钉碗哦”、“补缸——补甏哦”、“箍桶啊——打圈啊”、“磨剪刀——戗薄刀”,各种拖长腔的吆喝此起彼伏。老人给笔者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


原始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地名也是人叫出来的。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是笔者二进丰惠、看到至今仍然热闹着的丰惠桥集市时的感悟。正是因为有了楼杓的丰惠桥,才有了如今的丰惠镇。这里有一个演变过程,当年四乡八都赶市的百姓,一定是说去丰惠桥,因为丰惠桥就是市。慢慢地没了“桥”字,凡进城必称去丰惠。这就是今天丰惠的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4 15:35 , Processed in 0.0761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