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渡村塘湾邵氏来历
二渡村塘湾,除了寺前(普净寺)以陈氏为主,其他姓氏以张数第一,金居第二,阮第三,田第四,邵第五,诸第六,吕第七,高第八。
张氏迁自上虞章镇,金氏迁自崧厦达浦,阮氏来自曹娥江南北两岸;田氏来自山东,与小越田氏同源;邵氏迁自沥海后宅,诸氏尝不知其源,吕氏迁自崧厦吕家埠,高氏迁自崧厦蔡林。
邵氏为沥海望族,向居东门一带,随着后代繁衍生息,分为东门邵、中邵、后邵、前邵、墩前邵五宅。
塘湾邵氏出自后邵,始祖为第廿一世邵闻道,行方二,生于明万历庚寅(1590)年,“住塘湾张门”。
从邵氏“住塘湾张门”可知,张氏先于邵氏住在塘湾。邵闻道约迁于万历(1573—1620)末年。
沥海古属会稽,邵氏“代有闻人,世称望族”,始迁祖为朝奉郎邵轶,字廷献。据朱鸿儒谱序《绍邑邵氏续修宗谱》:“东陵侯(召平)之六十二世孙廷献公,扈跸南渡,卜居于会稽之弦歌乡,实为会稽始祖。”
金兵入侵,靖康之难。宗高宗迫不得已,于建炎元年(1127)南渡,北方大批臣民跟随而来,史称“扈跸南渡”。
第一世,“廷献公,讳轶,行十六。宋高宗南渡时,扈驾至临安(杭州),迁会稽县令,转朝奉郎。宦浙不久,见朝政多舛,潜隐于蛏江北之弦歌乡卜居焉。生一子,小四。
赞曰:‘棠泽遐长,洛阳发祥。扈跸南至,稽令流光。高山天作,弦歌为乡。种德百世,云礽永昌。’”
邵轶(廷献)随同宋高宗渡江而来,卜居于会稽延德乡,成为沥海邵氏姓祖。
谱中所称“弦歌乡”,乃是古典文学手法的形容,并非实指。
“弦歌”一词,出自《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为了拯救天下,周游列国,经常被人误解,遭受诸多磨难。
孔子身材高大,相貌像阳虎。阳虎侵害过匡(今河南长垣县)人,他们看到孔子乘车带着学生经过,以为是阳虎又来了。
于是重重围困,准备杀死孔子,以报旧仇。
孔子的学生十分担忧,而孔子神色自若,边弹琴,边唱歌,弦歌不辍。
后来“弦歌不辍”一词,就成为成语。表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
又,“弦”代表《乐》,“歌”代表《诗》。“弦歌”,代表了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
古代传统文化的六经:《诗》、《书》、《礼》、《乐》、《春秋》、《易》。
《礼》是行为规范,《书》、《春秋》、《易》是内在的政治、历史、哲学修养。
唯有《诗》可以高歌,《乐》可以弹奏,两者配合,最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感染大家。
所以谱中所书的“弦歌乡”,具有上面所指的双重含义,既指邵氏姓祖迁来沥海,开创家业,具有孔子一样困境中的乐观精神。
又指邵氏家族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把邵氏家族打造成为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弦歌之乡。
民国编著《沥海所志稿》的杨肇春,读过《绍邑邵氏续修宗谱》,所以他在《沥海所乡名沿革记》中表述:
“考沥海所,为旧会稽,属三十二都。毗连上虞。宋为‘弦歌乡’,元为‘太平乡’。沿至有明,为延德乡。今仍为沥海乡。”
沥海所其实是会稽的三十三都,不是“三十二都”,查南宋《嘉泰会稽志》、明《万历会稽志》,宋、元、明都是延德乡,没有称“弦歌乡”、“太平乡”的。(小舜江的庙下、川下村那边,属于“太平乡”。)
据《光绪重修邵氏宗谱序》记载:“会稽延德乡邵氏之有谱,创修于顺治丙戌(1646),嗣是康熙癸未(1703)、乾隆壬寅(1782)、至道光乙巳(1845),已四次修辑。”
光绪己亥年(1899),是第五次修辑。民国十九年(1930),是第六次续修。
民国修《绍邑邵氏续修宗谱》请丰惠朱鸿儒作序。朱鸿儒,丰惠大庙胡同人,前清举人,上虞贤达。曾任新昌(今江西宜春)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协助陈春澜在小越横山创办学堂,“春晖”两字,即出自朱鸿儒之手。两年后,陈春澜出资五万元的“春晖小学堂”开学。“春晖”之名,由此传扬开来。
朱鸿儒还协助陈春澜在丰惠西小街创设“春泽垦牧股份有限公司”,提倡实业,改良农田。朱鸿儒尝为陈作《陈公春澜生祠记》,主修《上虞大庙衖朱氏家谱》,协修民国《绍邑邵氏续修宗谱》,并作谱序。
朱鸿儒是一位思想开明的举人,反对军阀专制,提倡民族自强,传承中国文化,保存家族历史。朱鸿儒的思想见解,在序文中有所体现,是研究乡贤朱鸿儒的一份难得的资料。
今整理标点谱序如下:
民国邵氏续修宗谱序
今天下岌岌矣,保国乎,保种乎,曷先保族。族何以保?联之以情,虽千里犹一窒也。统之以系,虽万家如一身也。相系相维,而后历千百年如一日,谱之所关大矣哉!
原会稽之有邵氏,其始祖出自周之召康公。自召公封于燕,九世至惠侯。至四十五世臻,秦并六国,燕灭于秦。四十八世平,仕秦,封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东门。后五十六世驯,以世有封邑,故加“邑”以召为“邵”,此邵氏服姓之始也。再传东陵侯之六十二世孙廷献公,扈跸南渡,卜居于会稽之弦歌乡,实为会稽始祖。 其源远,其泽长。代有闻人,世称望族。
迄今子姓繁衍,分五宅焉。曰东门邵,曰中邵,曰后邵,曰前邵,曰墩前邵。虽仝居块土,而支分派别,生齿益众。遇之若不相识,可概也夫。以一本之亲,而视为途人,其如爱亲敬长之道何?昔孟子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是欲平天下,必自亲亲长长始。欲亲亲长长之实现,必自敦宗睦族始。况自民族主义厉行,而民族更不当忽视。民族强,而始可以伸民权。微特专制军阀铲除无遗,而一切之外侮足御矣。
民族盛,而后可以谋民生。微特工商事业发展可必,而一切之建设无论矣。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将何以善其后哉。是则谱也者,不独辨尊卑,详世系,而于族有密切之关系也。族也者,不独聚丁男,绵瓜瓞,而于国有密切之关系也。
今者邵氏之谱,自清光绪己亥重修,不过三十年,似尚可缓。顾此三年来,非但生卒不一,迁徙靡常。不有纪载,莫知所考。即潮流之变迁,与时局之转移,大有陵谷沧桑之感。然天不变,道亦不变。唯此“孝弟”二字,足以扶名教,而植纲常。苏氏明允曰:观于此谱,而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者。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兹廷献公以下,二十七世孙荫棠封翁,有鉴于斯,乃谋之族人。各出资财,亟为修辑,延鄙人襄其事。鄙人深叹当今之世,狂澜既倒,江河日下,犹有崇尚礼教,数典不忘如封翁者,殆亦中流之砥柱也。于保国乎何有,保种乎何有。是为序。
清江西新昌县知县癸卯科举人上虞朱鸿儒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