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66|回复: 0

崧厦清朝开国功臣王世功的故事

[复制链接]

1542

主题

2043

帖子

910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105
发表于 2024-8-17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_王世功_标点.jpg

《松夏志》记载王世功

崧厦清朝开国功臣王世功的故事

上回说到港联村清初出现余君安、孙承忠两位骠骑将军,不由得让人觉得惊奇,江南水乡,偏安之地,怎么会出现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


后来在《琅琊王氏通谱》与《松夏志》对寺前先贤王世功的记载,这才找出头绪,由此得以联系起来。


王世功其实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传奇人物,从落落不得志,到成为镇边谋臣,再到成为一方重臣,在上虞属于绝无仅有的传奇人物。


而崧厦各大家族之间,迎往送来,互相联姻,数百年来,其实互相之间就是亲戚。因此,由此之故,或许余君安、孙承忠的出山,最初投奔、接携之人,就是王世功。


王世功在辽东,自己的兄弟、儿子都上战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寺前王氏在辽东出山,名扬家乡,自然投奔的亲戚、朋友、乡人自不在少数。


先来看王世功的传奇人生:


王世功,字九维,王诚第六子。自幼嗜读书,慷慨有大志。但屡试不售,及长,游于江淮间。父卒,客京都燕赵数年,不得志。


时同母幼弟王镇远在山海关,为总戎陈东明器重。王世功前往探亲,弟王镇远邀朋呼友,设宴款待,为王世功接风。王世功饱读诗书,久历风尘,见多识广,举杯畅谈,众皆倾倒。一时人杰刘方辈,皆与定交。不久被祖大寿招至幕中,为规画时务,游刃有余,受到重视。


祖大寿是明末清初掌握军权的人物,其人非常奇怪,明朝倚重他,清朝(初称“后金”)也借重他。祖大寿本质上是守卫明朝,但被清兵重重围困之时,又不得不投降清朝,复降复反,左右摇摆。


祖大寿(1579—1656),本名天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副总兵祖承训之子,吴三桂之舅。


祖大寿子承父业,从军多年,于明天启元年(1621),累迁广宁巡抚王化贞中军游击。次年,广宁卫被后金攻破,祖大寿逃至觉华岛。其后,督师孙承宗令其修筑宁远,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两次佐守宁远的战事中立功。


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督师辽东,擢其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


崇祯二年(1629),后金汗皇太极入塞攻明,直逼北京,祖大寿随袁崇焕入卫。袁崇焕下狱后,他在惊惧之下一度出关,孙承宗派人将其召回。次年取得遵永大捷,收复滦州、遵化、永平、迁安四城。


崇祯四年(1631),督兵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率兵围困,祖大寿在援兵溃败、城内粮竭的情况下,不得已投降后金,旋即回归明朝。


松锦大战中,他坚守锦州两年之久,于崇祯十五年(1642),再次力屈降清。清廷仍任命他为总兵,隶汉军正黄旗,但未予兵权。清顺治元年(1644),祖大寿从多尔衮入关,顺治十三年(1656)去世,赠镇国将军。


祖大寿一生戎马倥偬,波澜壮阔,其所指挥的关宁军坚守关宁锦防线,抵抗后金(清)多年,他两次投降(尤其是大凌河之降)都为后金(清)输送大批将领,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朝最缺乏的就是军事、文化人才,祖大寿降清后,清朝要求祖大寿交出军队中精英骨干,因此许多汉将、谋臣归属八旗,受清廷重用。


崇祯四年,清兵破大凌河,祖大寿出降,明军关外精锐尽失。王世功编属厢黄旗汉军。清初重视文化,在辽左修建孔庙,置博士学位,王世功应试补弟子员。


顺治二年(1645),王世功受到特旨召用,同秦端寰等二十人赴阙。顺治三年(1646),授晋州知州之职。一上任,即兴办学校,赡养孤独老人,清理奸弊,平均徭役,盗贼相戒不入境。修筑滹沱河堤,数万生灵获免水患之侵,百姓感恩遥祝不已。


历任九月,迁调广东道监察御史,旋升任巡按甘肃。陕西(秦)百姓苦于向汉中运粮,需千里陆行。王世功上奏请以湖北(楚)的粮食接济汉中,而以陕西赋税抵湖北税额,大吏同意王世功的建议,按其方案发公文执行。


王世功又兼提督临洮、巩昌两府学政,崇尚朴雅,罢黜浮华,士风为之一变。


遇凉州差官掳掠民妇,回族杀差官造反,甘州回族俱反。王世功在兰州,兰州回人买灯华亦聚众鼓噪。王世功把买灯华叫到公案前,责以大义,买灯华遂不敢马上发起动乱。


不久,兰州失守,王世功退守巩昌城。乱贼复纠集甘肃诸回部蜂涌而至,适逢总督孟乔芳来援,王世功率城中兵士出击夹攻,回贼败死几尽。甘肃、临洮等郡前后收复。孟乔芳赞赏王世功的才能,欲与深相结交。王世功特立独行,不愿结党营私,遂违其意。所以王世功平回乱的功劳,孟乔芳没有上报朝廷。


顺治七年(1650),督察长芦(在南京)盐政,巡视上江,免除空额,禁止私贩。安灶通商,齐洛商民称诵之。


顺治九年(1652),都察院甄别台员,王世功外放,任金华知县。王世功辞以祖籍在绍兴,应避嫌。上不许,遂赴任。金华自兵灾之后,官廨、公署皆被毁,王世功辅助知府夏之中,依次修复。并捐俸修缮学宫,完补城墙,修建弘济、通济二桥。又给资七宝寺僧,检理埋葬枯骨。王世功不辞劳苦,不吝捐助。其他还编纂《金华县新志》十卷,清理里中额外派役,革除钱粮火耗之弊,禁止官场馈送。百废修举,士民感服。


金华县新志叙.jpg

金华县新志叙

顺治十三年(1656),全国考核官员政绩,王世功被举荐为卓异,相当现在的“全国优秀公务员”,授予清世祖顺治皇帝特赐的锦袍、红顶子帽,以示褒宠(表彰)。王世功在金华任职十一载,慈爱惠民、简易,百姓称赞他真是“父母官”。


康熙初年,王世功擢升为昌平州知州,后以年老致仕。


王世功从一位明末乡村落拓江湖之人,成为清朝开国功臣,其数十年政事武功,扭转了明末的腐败风气,为地方百姓从了许多好事,为清初治理奠定了安定的基础。


由此可知,人才兴,则国家兴。明朝的灭亡,亡于天下人才被埋没。清朝的鼎兴,在于善用天下之人才。


因此,对于崧厦港联(锦港)成为骠骑将军的余君安与孙承忠,大致也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潮流中,经历了与王世功类似曲折而传奇的人生。


寺前老楼屋(裁剪).jpg

网络图片

现在寺前还保留的“察院厅”古迹,就是曾任监察御史的王世功故居。


康熙皇帝尝为晚年王世功御笔题写“擎天一柱”的赞语,匾额镶金悬挂在大厅中。


破四旧时,镶金匾额与五幅王氏祖像被付之一炬。《寺前王氏家谱》,则在文革时丢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5-4 23:59 , Processed in 0.0470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