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9|回复: 0

果然哥白尼错了,开普勒来补救,但也是错的

[复制链接]

1542

主题

2043

帖子

910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103
发表于 2025-4-5 20: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普勒椭圆轨道.jpg

开普勒提出的椭圆轨道理论

果然哥白尼错了,开普勒来补救,但也是错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本身就是一种假设,可以说是与“地心说”抬扛的相对理论。


托勒密说是“地心说”,哥白尼说是“日心说”,两个人就相当于孔子时代的两小儿争日,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托勒密与哥白尼的理论都是偏于一端:一个认为地球为中心,一个认为太阳为中心。一个认为地球不动,一个认为太阳不动。其实当然都是错的!


因为日月星辰,既然都是天上的星体,由道而生,同一规律。一动百动,无所不动。岂有一个不动,一个大动之理。


托勒密与哥白尼的天文学理论之争,兴于明代,正好是利玛窦教唆徐光启偷盗国藏天文秘籍时期。


为了掩盖剽窃真相,故意把一部分天文学假托给“托勒密”,“托勒密”是一个虚构的假名,就是偷来的秘密,“偷来秘”;假托之秘密,“托勒密”。


托勒密的“日心说”,其实就是中国汉代的“浑天说”。因为所谓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其实就是剽窃中国天文学的翻译大成。


其封面就是《浑盖通宪图说》中的“浑象图”。


托勒密《天文学大成》.jpg

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封面

浑象图对比.jpg

与《浑盖通宪图说》浑象图对比

托勒密是古希腊人,古希腊没有冶炼技术,根据制造不出与明代一模一样的天文仪器,西洋人窃自中国,无可抵赖。


中国天文学,是天地皆在运动,无有不运动者。一旦如果不运动,那么天地也就毁坏了!所以中国的天文学称天道,尽蕴藏在《周易》之中。既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不妨来看孔夫子怎么说。


孔子在《系辞传上·第十二章》中说:“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孔夫子在说啥呢?“易”呀,“蕴邪”,“中矣”,“息矣”,“之乎者也”的,就简单的几个字翻来覆去。


这其实就是在给学生们讲天文学,孔子是老师,所以一句话后面常有语气辞,就是真实老师讲课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孔子讲解天文学的道理,第一句:“乾坤,其易之蕴邪!”


“乾坤”就是天、地,天以太阳为代表,地就是地球。“其易之蕴邪”!“邪”是语气辞,就是“呀”。“易”就是变化,古人称“日月为易”,“易”就由“日月”两字组成,上日下月。


地球也是在运动的,但是人站在运动的物体上,不易察觉,只感觉周围相对物体在运动。


孔子说:太阳、地球是在运动的,天道的规律就蕴含在太阳、地球的运动中呀!


看一句话的语境,仿佛是孔子在上课,有学生问“天圆地方”的问题,天是在运动的,可以从日出日落看到,人在地上,觉得四周没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地是静的?地是不动的呢?


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回答,而孔子学生记录下来,成为《周易》十翼的一部分。


山梁雌雉.jpg

孔子与学生


孔子说:宇宙之中一切都在变,“乾坤”(天地)能够变化,其中就是因为蕴藏的运动规律呀!


孔子接着解释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太阳、地球、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环绕排列,而变化确立就在其中呀!


言下之意,太阳、地球以及排列有序的众星,都是在运动的。


运动的规律是无形的,也就是天道的无形,是借助太阳、地球的变化来呈现的。从太阳、地球的变化中,就可以体会到天道的是在运动的。


孔子恐怕学生不理解,就打比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孔子说:假如太阳、地球毁灭了,那就不能见到天道的变化了。


因为天道本来就是无形的,是借助太阳、地球的变化呈现给人们看的。如果把太阳、地球毁了,那么天道的规律也就无从可见了。


孔子还怕学生不理解,再加深一步、反过来说:“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孔子说:“如果认为变化是不可见的,不能确定宇宙是运动的。也就是说:宇宙是不运动的。如果宇宙不运动,那就天地就不运转,乾坤就休息了,像人一样停止呼吸了,那么天地就死了,“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所以说哥白尼与托勒密都是在扯蛋,哥说太阳不动,托说地球不动,都是错的。


也就是说,明代天主教利玛窦偷盗了中国天文秘籍到西方,翻译加研究,搞了半天都搞不懂,对天道的变化没有正确的认知。要么执着于地球不动,要么执着于太阳不动,就不会想想地球、太阳都是在动的?西洋人的脑子就这么古怪!如果换成中国小孩,也早就想明白了。


好了,就算哥白尼的假设对吧!但是照哥白尼的推算是错的,这就有问题了,可见哥白尼的假设是瞎猜。


于是西方天文学的戏剧之中又出现了闹戏,出现了布拉赫的反对与开普勒的补救。


据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也认为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但是他并不同意哥白尼的理论。因为他经过仔细观测,得出的结果与哥白尼的理论并不一致。


而居然是托勒密提出的天文系统,几乎可以准确地预测出行星的运行轨道。为了达到同样的准确程度,哥白尼必须在他的天文体系中加入更多的同心圆,这使得他提出的天文系统变得复杂了。


这就奇怪了!在哥白尼著的《天球运行论》中,说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有误差,为了达到同样的准确程度,托勒密必须在他的天文体系中加入更多的同心圆,这使得他提出的天文系统变得复杂了。


现在哥白尼也必须在他的天文体系中加入更多的同心圆,使天文系统变得复杂了。


在《天球运行论》中,还夸奖哥白尼的日心说简化了运算,结果没多久就被打脸了。


布拉赫反而夸奖托勒密的方法好,其实托勒密的就是中国天文学呀!中国人没说地球不动,是西方人自己理解错误了。


但是布拉赫的助手开普勒想为哥白哥的理论找到新依据,好让“日心说”起死回生。


开普勤像2.jpg

开普勒

理由终于找到了,就是“偏日心说”,就是太阳不在正中,太阳是偏的,所以围绕太阳地球不是圆周运动,而是椭圆运动。


为什么要从圆周到椭圆?就是因为回归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不好计算。如果黄道是圆周,一日一度,一年三百六十度,那不是还多出五日余,怎么安排?以圆周计算,无法解决呀!


所以就出现了西教徒开普勒的“转陀螺理论”,因为只有让地球摇摆转陀螺,才能让地球绕日的时间拖延五日多。


开普勒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惊世的奇思妙想,高呼:“全能的上帝,我终于发现了您的创世计划!”


全能的上帝,却创造出偏心的太阳,这个创世计划不完美呀!


其实开普勒的“偏日理论”,是明末利玛窦串通徐光启欺骗崇祯皇帝的那一套歪理,也是清初汤若望欺骗顺治皇帝的同样一套。


结果被布衣杨光先揭露之后,汤若望因此下狱,差点掉了脑袋,但因此一病而亡。


开普勒认为:“行星的运行轨道并不是绝对的圆形,相反,它们是沿着一种特殊的椭圆轨道进行运动;太阳略微地偏离了宇宙的中心;行星会改变它们的运动速度。具体说来,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当它们远离太阳时,它们的运动速度放慢。”


开普勒认为:地球运动是有快有慢的,是因为太阳不在中心,是太阳对地球吸引力所造成的。


这就是所谓开普力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很奇怪太阳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不把地球吸到以自己为中心的位置?而任其忽远忽近?


既然太阳不在中心点,地球围绕的不是太阳中心点,那还叫“日心说”吗?“心”是指中心,不是中心,怎么能叫“日心”呢?


还有太阳为什么是偏的?行星的轨道为什么不是圆的?太阳为什么是不运动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都是闭门造车的天主教开普勒们所不能圆满解释的,自然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其实地球的冬天与夏天,整个地球离太阳距离是一样的,只不过背对太阳为冬天,面向太阳为夏天。就象昼夜,面向太阳为白昼,背向太阳为黑夜。地球黄道是三百六十度,太阳赤道也是三百六十度。


而且中国天文的测定,地球与太阳就不在同一平面,有二十三半的交角,所以才导致南北两极太阳不能普照。


天上的星球都是在立体空间的,并不是在同一平面的,都有各自的轨道,也不一定是绕着太阳转动的。


西方天文学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用计时器计量,比如地球运动是否忽快忽慢?用时间一测量,马上就可以见分晓了。


夏至太阳行迟之误.jpg

夏至太阳行迟之误

在清汤若望在向顺治进献的《西洋新法》中,说与中国古代历法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有一条就是认为:夏至太阳行速慢。


理由是夏至白昼时间长,那一定是行速慢了。


杨光先提出反对意见:太阳与地球都是匀速运动的,不存在忽快忽慢的问题。


如果因为夏至的白昼长,就说太阳的运行慢。那夏至的黑夜短,是不是太阳应该运行快了呢!太阳运行在白昼慢、而在夜里快,有这样的道理吗?


由此可见,汤若望的逻辑、分析能力都有问题。


夏天的日长夜短,是因为太阳与地球照射角度而引起的,不是太阳的快慢问题,这是通过天文台观测就可以知道的,用刻漏计时也能得出数据,而汤若望偏偏认为是太阳运行快慢的问题。


由此可见,西洋天主教汤若望缺乏观测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存在颠覆中国正确天文学的故意。


因此后来康熙得知真相之后,龙威震怒,汤若望主持的钦天监五人斩首,汤若望气极而亡,天主教被禁止。


结果到了民国,信基督教的孙中山夺取了政权,奉耶酥教错误的天文学为正朔,真是异数。




附:


开普勒提出的椭圆轨道理论


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已经意识到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但是他并不同意哥白尼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经过仔细观测得出的结果与哥白尼的理论并不一致。


托勒密提出的天文系统几乎可以准确地预测出行星的运行轨道。为了达到同样的准确程度,哥白尼必须在他的天文体系中加入更多的同心圆,这使得他提出的天文系统变得复杂了。布拉赫也因此放弃了关于地球移动的观点。不过,他的年轻助手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1630)对此却持不同的态度。


1601年布拉赫去世以后,开普勒接管了布拉赫此前的天文观测数据。他开始研究为什么哥白尼的理论无法解释这些观测数据。很快,他意识到,从根本上讲,哥白尼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在他的理论当中有几处关键的错误。例如,哥白尼假设行星的运行轨道是绝对的圆形,它们的运行速度是恒定的,太阳是宇宙的绝对中心。开普勒发现,如果放弃上面提到的这些假设,哥白尼提出的天文体系要比托勒密提出的天文体系准确得多。


开普勒经过精确的计算得出结论,行星的运行轨道并不是绝对的圆形,相反,它们是沿着一种特殊的椭圆轨道进行运动;太阳略微地偏离了宇宙的中心;行星会改变它们的运动速度。具体说来,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当它们远离太阳时,它们的运动速度放慢。


——《从托勒密的球状天体到暗能量发现宇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5-4 19:14 , Processed in 0.0560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