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吴融村
这是一篇清代描写会稽吴融山水风光的美文,证古论今,描绘详尽,是一篇研究绍兴孙端吴融人文历史的好资料。文章收于钟氏家谱之中,作者钟之英,字庆山,他为考证吴融钟氏来历而特地创作的,查阅了《嘉泰会稽志》等史书。
文章的重点在最后一段,钟氏的后代能够昌盛,一是靠祖宗的积善行德,二是靠吴融的山川地理环境好。但是《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品德修养,祖宗已往靠不了,风水运转靠不住,只有培养“厚德载物”的胸襟,“以培元植本为心”,则家庭一会和睦兴旺的。这便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原标题只有《地望》二字,今为便于理解,题目添加了数字。原文整理、标点如下:
会稽吴融地望记
钟之英
窃维竞秀争流,郡称名胜。地灵人杰,俗尚敦庞。我钟氏由虞帝之乡(舜帝庙下,在官阳之前,相传为帝故里),迁唐贤(吴融)之里。在堰之北,海塘之南。古称上亭乡靖志里,七都三图。按《嘉泰会稽志》:乡凡十有四,上亭其一也,在县治东北二十二里。管里三,其一曰靖志,统上许、淳墅为三也。
形家者(风水师)言:地脉来自称山,山去里二十余里,雄踞海滨。脉落平阳,隐隐隆隆。随水西行,约二十里,有墩,曰镇地墩(一名绣衣墩)。高盈丈,广五亩,俨然一小山。由是折而西南行,计三里许,而成居址,古号芙蓉村。唐子华(吴融字)寓于此,地以人著,遂名吴融。
会稽钟氏家谱
东接市廛(chán,居民区),为孙端(注一)镇。界以见龙桥,为明季余贵张贤臣建,详载郡志。桥之北有潭,名新河潭,波澄如镜。潭上有墟,土人呼为“凤凰头”。自三世暨五世祖墓在焉,吾族发祥实始于此。桥之西南,为大畈湖,周广十余里,源接贺家湖(本名庆湖,为鉴湖东尾。避汉安帝本生讳,改今名。详谢承先贤传,俗呼贺家池)。北水顺游,南水逆激。春涨波骤,往来如织。盘旋村口,势若朝宗。西顾而入,蓄聚于吴融村。
中而为溇者十,曰东盛溇(俗呼大东畈溇,在村东偏,古植芙蓉繁盛,故名)、东畈溇、新池溇、后潢溇、厚交溇、后钟溇、乌林溇(在乌竹园旁,俗呼乌鳢鱼溇)、西溇(古有马氏牡丹台门,甜瓜古井,水碧味甜,大旱疏井则雨)、荷溇、南钟溇。为溜五,为墩二。为庵五:曰见龙庵,改建马氏祖庙。曰万盛庵,明季改建钟氏社庙。皆祀汉太守东莱刘公,以祈田谷。曰宝善庵、清洁庵、水月庵。为桥二,村之后,曰文新桥。桥北有潭,曰顾公潭,俗呼库溇。岐(歧)分章部溇,始迁祖季昌公墓在焉。
绍兴吴融村
水幽澜静,沃野千亩,为一村蓄水之库。萍花岸柳,点缀成文。潭产美鱼,蟹舍渔灯,时映江畔。北水南流,徐达村中。合东来诸水,交汇于东园(古名乌竹园,为马太君奁地,有仁慈公墓),绕抱而西。架木为桥,卧波束水(咸丰二年,改建石桥)。桥之北,为“至德堂”宗祠。桥之南,为“可师堂”宗祠。纡潆盘转,南出文昌阁。阁居坤方,咸丰丁巳(七年,1857),族伯雪樵公(钟兰,字纫香,晚号息巢老人)倡建。登阁则诸山如拱,诸水汇流。游目骋怀,有应接不睱之势。
村中巨族,惟钟与马。世缔朱陈,依为唇齿。吾宗自元至正间,卜居于此,迄今五百余年。室宇相望,人烟辐辏。生齿日繁,风俗朴厚。虽克昌厥后,本祖宗之积累,然山川毓秀,其宛延磅薄之气,亦有以钟乎人。《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凡我后昆,毋弃德恃地,而以培元植本为心,则吾族之隆,岂有艾云。庆山识
注解:
注一,孙端:“端”,原文作“断”字下面加“土”字,查无此字,故改今名“端”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