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民科魏文魁拖垮官科徐光启
魏文魁是明河北保定府人,是一位自少爱好天文学的布衣老人。因为受到徐光启的打压,《明史》的抹黑,不要说生卒年月,连籍贯都被写错了。
《明史》称魏文魁是:“满城布衣魏文魁。”其实应该是“蒲城”。清谷应泰编的《明史纪事本末》是正确的,记载:“蒲城布衣魏文魁。”
《明史纪事本末》在前,修《明史》在后,照理参考过《纪事本末》,不知为什么还是写错,可见编者对魏文魁其人并不在意,十分轻视。
据《明史》记载:在崇祯四年(1631),魏文魁“著《历元》、《历测》二书,令其子象乾进《历元》于朝,通政司送局考验。”
魏文魁虽是一位民间隐士式的人物,但因为曾帮助天文学家邢云路(字士登,进士)编著《古今律历考》,而且大都出自魏文魁之手。可见魏文魁“家世星历,测候有年,兼习隶首算数”。
由于家学渊源,魏文魁从小练就的观星推宿、算盘计算的童子功,成年之年,让他对宇宙“天行运数,日薄星迥。参差互异,分秒极微”掌握能力,迥超常人。所以不但是理解能力、写作才能、推算能力,都对编著《古今律历考》,游刃有余。
比起四十四岁进中秘书读书、四十五岁才开始啃天文学的徐光启来,一个是少年熏染,中年精研。一个是半路出家,“老年学绣绷”。其经历、专注、学识、才能,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只不过因为徐光启当于大官,就成了“官科”。魏文魁是布衣,所以仍是“民科”。
像现在网上有人动辄以“民科”相讥,以自显高明,其实十分愚陋。因为官科并不一定正确,民科并不一定错误。
官科、民科,只不过所处地位不同而已。并不是官科就权威在手,真理在握。
上回说到《明魏文魁三度遭受不公正的抹黑》,所以魏文魁的《历元》、《历测》二书,都被剔出《四库全书》,成为孤本,差点失传。
幸好有南京图书馆收藏明崇祯二年(1629)的方一藻刻本,得以在二○○二年《续修四库全书》时,影印流传,一睹真容。
魏文魁拟奏考定《历元》疏稿
否则,魏文魁的一生心血与才学,毕生研究的中国天文学科技文化,终将付之东流,化为尘埃,不为世人所知。而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坚持文化自信的先贤志士魏文魁,也将以守旧落后的丑角形象,残留在历史的古纸堆里,永远得不到清白的真相。
《明史》说魏文魁学识浅薄,不懂郭守敬《授时历》法要义。“文魁学本虑浅,无怪其所疏《授时》,皆不得其旨也。”
《明史》编者的结论,很显然是以徐光启的结论为标准的。当年魏文魁命子进献《历元》时,受到崇祯皇帝的重视,由通政司送历局考验是否正确。历局负责人是徐光启,极力指摘魏文魁有七处错误。历法严密,一处出错,处处皆错。薄薄的一本《历史》,就有七处错误,那还有历法价值吗?只能丢弃。
其中第一条就是“论岁实”,也是修改历法最为关键的一条。以《授时》为基础的《大统历》出现交食误差,其实就是因为太阳运动造成的岁首误差。只要纠正冬至岁首时间,整部历法就都正了。
因为历法的全套算法本来就没有问题,只要稍微扭正一下,历书就又准确了。
那么,既然现行的是元郭守敬时的岁差计算法,需要对岁差进行调正,这十分正常。
但是呢,徐光启反而用郭守敬的岁差计算法,来反驳魏文魁新算岁差是错误的。
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奇怪!
徐光启像
徐光启到底是郭守敬的保守派?还是西洋人的改革派?
现在打出维护郭守敬正确的旗号,来指责魏文魁离经叛道,不守传统历法的规矩。这分明就是比魏文魁还要保守的保守派嘛!用现代话说属于“极右”了。
然后,又口口声声说“中国旧法”如何不好,“西洋新法”如何好,要把旧法统统打倒!那就是所谓的“极左”了。
一个人上演两个角色,无缝切换,都成了明代“影帝”了。
好了,我们来看徐光启是怎么说的:
“其一,岁实自汉以来,代有减差,到《授时》减为二十四分二十五秒。依郭法百年消一,今当为二十一秒有奇。而《历元》用赵知微三十六秒,翻覆骤加。”
赵知微是金代天文学家,主持《重修大明历》,他测量所用的回归年冬至时刻是: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三十六秒。郭守敬测量所用的回归年冬至时刻是: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
郭守敬曾考查汉代以来的历书,发现每代回归年日影在退缩(减少),所以根据汉代到元代的岁差数据,平均除了一下,大致就是“百年消一”,也就是一百年减一秒。
徐光启说:到了现在崇祯时,过了三百多年,就应该减去三秒多,四秒不到。所以应该是:“依郭法百年消一,今当为二十一秒有奇”,才对。
太阳本身是在微妙运动的,太阳的轨道也是圆周,所以圭表测量,或有进退(多少),两代人都测量,相差数秒,是正常的。一丝不差,才不正常。
所以徐光启一面借郭守敬理论打倒魏文魁,一面又借西洋人之手打倒郭守敬,这样分二步走,就达到历法西化、历法错误的目的了。徐光启真是阴险狡诈。
但是推算历法是否准确?也有一个标准,不是谁有权推说了算,就是以推算日食、月食时刻为准。
真所谓:“善人可欺,天不可欺。”结果,徐光启吹嘘的西洋新法经常测不准日食、月食,虽然多方狡辩,欺骗崇祯,一会儿是这个理由,一会儿是哪个理由。崇祯多次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可以修订好《崇祯历书》?徐光启总是吱吱唔唔,推说还在研究之中。
既然早就十分肯定西洋新法很好,那就推西洋新法推出来吧,怎么拖了几年还需要研究呢?可见西洋新法也没底呀!崇祯不是好忽悠的,从崇祯对徐光启的责问中,其实对徐光启是不满意的,也知道西洋人靠不住。
因此七十二岁徐光启,在崇祯的责问、魏文魁的反驳、诸多反对声中,抑郁而终,一命呜呼了。这一年是崇祯六年(1633)冬天。
而在崇祯七年(1634),进行了一场预测日食比赛,西洋派失败,魏文魁获胜。关于这一事件的真相,网上有很多考证文章,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分析。
关于徐光启反驳魏文魁的其他六条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下回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