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片内史路
北造船,南打铁,新光村的手工业互补
新光村的范围,就是半个街道的街区,一半属三个社区,一半属新光村,互相穿插,融为一体。
新光村南至先锋村,北到船弄里,属于解放前的手工业发达地区。
北面的船弄里造船、贳船、修船不亦乐乎,造船、修船就是手工业,贳船则是商业、交通。也就是以手工业带动的商业、交通。
因为造船、修船,自然也带动了木材行业。同样,造船需要铁钉,修船需要麻丝之类,自然也相应带动起来。
在我小的时候,先锋村还有打铁和紬(chóu,抽)麻丝的手工业。
我住在牛市街,属六居委,向南走过嵩城庙,就是先锋村,居民属七居委。七居委会里有我很多的同学,有姓谢的,姓高的,姓俞的,姓陈的,算起来总有十来个,虽然过去四十多年了,现在还能报得出姓名。
我到谢同学家去玩过,房子还是很宽畅的,地上放了一块钉板,密密麻麻、整齐地排着铁钉,长长的铁钉上面尖尖的。就像现在古代电视剧看到的受刑躺钉板的那种,看着就慌人,那没那么大!
钉板旁边放着裁切过的一堆麻绳,我问同学这是做什么的?他说是紬麻丝,还坐下来比划着紬了几下。我也好玩,坐下来紬了几下。
方法很简单,就是捏住一把麻绳的根部,用力向钉板向下一发,麻绳就嵌入铁钉中,再向后一抽,就像用梳子梳头一样,麻绳被铁钉越梳越细,成为了丝柔的麻丝。
先锋村的前村长高四九告诉我,他们家以前就是紬麻丝的,这活由他老婆干。
原村长高四九
紬麻丝也是体力活,紬长了就能感觉到,腰酸胳脯疼。但比起捣田挑担的体力活,还属于比较轻便的。
以前的木船是由木板拼接起来的,天长日久之后,因摩擦、碰撞、震动等原因,木板的连接处最容易破损。
破船的修理,填补破缝的材料叫“油灰”,又叫“油石灰”,是由桐油、石灰、麻丝三样东西搅拌而成,是上好的填缝剂。桐油具有较强的粘性与抗腐蚀性。石灰是生石灰,具有坚性。麻丝具有柔韧性,起互相牵连作用。
喻光片船弄里
据资料,制作油灰,先将麻丝用手搓软,剁成寸长,放到桐油和石灰中,搅拌均匀。干了加桐油,稀了加石灰。然后取出,用锤子或秤砣不断地捶打,越柔软越好。直到用手去捏不粘手,才算捶打合格。
修船先要剔除破缝的腐木,清理干净,然后才填塞油灰,按实抹净,油灰干燥后再刷桐油,反复刷几遍,可增加防腐度。
修船和造船,还有离不开的就是铁钉,铁钉有一手托长,四方型的,前尖后粗,最后有个弯钩。这种船钉,俗称“棺材钉”,因为钉棺材板也是用这种钉子的。这种铁钉用铁锤用力敲下去,木材连接的牢固性强。
我小时候读书时,先锋村还有打铁铺,就开在嵩城庙通往跃进桥的内史路边,路边搭了一个简单的棚棚,有炉子,有铁凳,两个男子系着布裙,你一锤,我一锤,叮呤铛啷,打得非常有节奏。我站在路边的木栅子外看着,一个拿大锤,一个拿小锤。大锤长柄,小锤短柄。大锤用双手锤,小锤用单手锤。小锤用右手,左手把铁钳,铁钳控制铁钉的角度,每一锤下去后,铁钉都会变型,都要作调整。
因此,拿小锤、调整铁钉的应该是主手,拿大锤的是副手,大锤力量大,用来打出大致型状,小锤即接着补上一锤,作为定型。所以也是一项技术活。
火红的铁条打了几下之后,逐渐退温变硬,所以又得放到煤烧的火炉里加温,换一根火红的钳出来打,所以有“趁热打铁”的成语。
我反正没事,就这样呆呆地看着,脑子里也没想什么。打铁师傅看我看了这么久还在看,大概是开玩笑,用钳子掷出一根发烫的铁钉来,我一躲,我手里拎的一个袋子,碰上铁钉,“嘶”的一下,就洋(融)化了。
现在想来,先锋村这个打铁与紬麻的手工业,就是与船弄里一南一北的互补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