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1040|回复: 0

潘韩村文化礼堂前言

[复制链接]

1544

主题

2046

帖子

913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133
发表于 2020-11-17 11: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jpg

前 言

嵩城之南,月林世家;正德宣诏,韩铣忠义。潘氏乃朱熹学生,庆元从五夫迁来。韩怌原元初高士,渡江自绍兴归隐。比邻而居,文武兼备。


与刘伯温为友,令倪元璐造访。江南水乡,人文荟萃。棋布石桥十余座,历数乡贤上百人。八百年文化传承,新时代潘韩开篇。



和孝潘韩全景图(侧)_副本.jpg

潘韩村由潘家、韩家合并而成,位于崧厦中心区域。东依百崧公路,西邻长海公路,南接工业园区,北靠崧厦古镇。三联公路穿村而过,浙东运河贯通南北。水陆交通便利,村中河道纵横,自然环境宜人,是古今人文荟翠之地。


宋淳熙十五年(1188),潘友端兄弟受父潘畤之命,在五夫凤山之麓建“月林书院”,为上虞最早书院。潘友端主持讲学,受徒日盛,并请朱熹讲学。


庆元二年(1196),伪学禁起,钱塘令潘升孙携父友端、叔友恭、从弟履孙避居赵村。为江潮所溃,定居嵩城,即今潘家。


嘉定七年(1214),伪禁稍弛,潘友端兄弟追理旧学,迁“月林书院”于所居之东。为崧厦最早书院。


嘉定七年(1214)秋,建潘氏“四贤祠”于所居之南,三间两侧舍,祀中书舍人潘良贵、显谟阁学士潘畤、宣教郎潘友端、奉议郎潘友恭。门前设有石鼓一对,故潘家称“石鼓”。


元初,韩怌推辞元朝聘任,从绍兴渡江而来,隐居黄家堰。其子韩棣之,迁居嵩城之南,与潘家相隔一河,即今韩家。


至正中(1341-1370),潘翔任丹阳尉,归建观澜楼,与刘基(伯温)、魏寿延、俞诚诸公为忘形交。刘伯温来游嵩城,住宿观澜楼。


明正德元年(1506)冬,韩铣任韶州府同知,征连州峒寇。时贼势猖獗,韩铣受命兼程,驻西山村。贼夜劫营,韩铣督兵奋战,贼益围之,部将劝突围,韩铣叱之,力战而亡。


正德初,韩铣殉节连山,上司未为请恤,子韩沇哀痛几绝,曰:“为子不能明父之节,大不孝也。”乃上京陈情,褒命始锡。


正德十一年(1516)四月十五日,诏书表彰韩铣:“捐躯报国,本臣子之素心。锡命推恩,乃朝廷之令典。”


“临危血战,不忍偷生。将收讨逆之功,却遂求仁之志。匪加褒宠,曷励臣工。兹特赠尔为中顺大夫、广东韶州府知府,锡之诰命。仍录一子,送国子监读书。于戏!生无不死,惟得死于忠义,斯足矣。”赐建“忠义坊”。


忠义亭.jpg

忠义亭

明季,潘志讲授朱子理学,居敬穷理,循循善诱。倪元璐未第时,造庐请谒,执礼甚恭。时会稽陶周望昌明王(阳明)学,潘志相与讨论往复,其精到处恒为陶所心折。


明末,潘承耀讲授《伊洛渊源图》,讲贯精详,后进奉为泰斗。倪元璐赠诗,有“济美千秋誉凤毛”、“绛帐传经敦品格”之句。


潘韩村是八百年的文化传承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今乡贤上百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桥梁众多,有古石桥十一座,为上虞乡村桥梁之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5-13 17:56 , Processed in 0.0671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