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事司庙:八社共奉的塘湾社庙
社庙,就是土地庙,是一方土地、稻谷的保护神,故又称“土谷祠”。
坐在社庙正中的尊主神像,俗称“大王菩萨”。大王菩萨是谁?又不一定。譬如崧厦嵩城庙的大王菩萨是袁崧,他在东晋为保护上虞沿海而英勇牺牲,成为崧厦的地方保护神。
塘湾庙是俗称,正名“问事司庙”,供奉的是东汉太丘陈实。陈实因为品德高尚,处事公平,以诚待人,所以乡邻一旦有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请陈实判明曲正,而不是起讼上衙门打官司。
陈实相当于东汉的乡村义务调解员,把纠纷化解于苗头状态,避免了许多矛盾事件的恶化,维持了村民和睦相处的安定。
社庙的作用,一来供奉有功德的先人,既是一种永久的纪念,也是鼓励后人向前贤学习。
还有一个好处是联络感情,凝聚人气。读过晚唐王驾写的《社日》,就可以感受到古代农民的欢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作春社和秋社,大都选在农闲时节,既不影响农时,又可欢乐相聚。古代虽是小农生产,各自耕作,但通过社日活动,可以增进各个村落之间的相互交流。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观社》写道: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
王驾写的是春社,“鹅湖山下稻粱肥”,在春忙已过,欢聚一场,畅饮几杯,“家家扶得醉人归。”
杨万里写的不是春社,也不是秋社,已属于“冬社”了,“山农祈福更迎年”,接近过年了。
而崧厦、沥海共迎大义相公菩萨,是在夏天割早稻之前,则可以称为“夏社”了。
由此可知,社无定例,各随自便,四季皆可。
陈寿堂老书记
塘湾庙原有八社,自埩头二社分出之后,就剩六社了。据陈寿堂老书记介绍,六社是朱邵、郑家埭、庄里、塘湾、谭村、周家堰。
埩头陈氏从塘湾庙分出,据《虞邑西岑陈氏宗谱》记载,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间,族姓繁盛,创议独建于阳宅龙首,庙颜(名)‘德星’,外姓均无与焉。”

《松夏志》记载
埩头陈氏从塘湾庙分社的原因,一来是族姓繁盛,已有经济实力。二因路远,祈报不便。
埩头有一条河,称之为“龙”,阳宅沿河而建,龙首是陈氏,龙项是项氏,龙尾是邵氏。“德星庙”就建在龙首,为陈氏独建,外姓没有投资参与。
“德星”,是因为据《后汉书》记载,陈实上应“德星”,是德星下凡。
然后,虽是取名“德星庙”,但埩头陈氏很少有人知道,结果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初的社日中,杭府贡生戴盘新先生,请来做埩头村的塾师,当场提笔欲作庆祝联,询问德星庙尊主(大王菩萨)履历,陈氏长者俱掩口不能回答。
当时有国学生(秀才)陈凤翥,在书斋学习,也耳闻此事,内心思索。夜里做了一个梦,随后才搞明白。
此事由陈名高记录在《德星庙记》中,全文如下:
德星庙记
吾社之庙,向在塘湾,与普净寺邻。立社八,予埩村居其二。其名曰:“问事”。康熙三十一年(1692)间,族姓繁盛,创议独建于阳宅龙首,庙颜“德星”,外姓均无与焉。
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初,千秋寿诞,杭府贡生戴盘新先生,为塾师于我村,作庆祝联,询问尊主履历,俱各掩口不能答。时有国学生凤翥,在斋肄业,亦耳闻焉。即夕,梦尊主紫袍玉带,降临于前。谓之曰:“若欲知我乎,尔可问于尔族陈东即知矣。”一日,于庙中见之,聊问焉,东曰:“此即汉之文范公也。”是予所稔知者,考问其详,亦谟然无以应。其然乎?否乎?其即文范公之附体而答者乎!
稽之祀典,有以前哲令德之人,民所取法者,则祀之。若公之功德,世犹如桂树生泰山之阿,霑甘露,润渊泉。有不知其有与无者,如是其高且深也。其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明则为人,幽则为神。得祀千秋,夫复何疑。
史(《后汉书》)记,民有争讼,辄求判正,其明决取信可知。昔以“问事”题额,意或有取于此意乎!
圣祖仁皇帝(康熙)时,创立新庙,别颜“德星”,或公早有显灵于先人,时者以故名之耳。不然,以陈东之朴鲁,何知我公,而遽出此言也。公亦何梦告于凤翥,而有此一问也。
夫项里项氏,龙尾邵氏,皆以祖为香火主,而奉祀者。况公应德星之占,为陈氏千万世之祖。其保我子孙,馨香俎豆,不亦宜乎。敬志之,以为后之考核、奏封者之一助。
名高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