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29|回复: 0

史济荣 :古诗文里识金罍

[复制链接]

1297

主题

1771

帖子

772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24
发表于 2023-3-5 07: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罍山.png

古诗文里识金罍

史济荣

金罍本是青铜器,作盛酒之用,而本文所指,乃是金罍山。


金罍山在上虞古县城(今丰惠)一隅,从城中心往西南方向走,过登仙桥,跨玉带溪,抬腿即到。


山之南侧有一古井,口圆腹宽,深及丈余,井沿因磨砺而光滑,石壁缘岁古而生藓。晋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在疏浚此井时从井底捞出一只金罍,被认定是东汉魏伯阳炼丹之遗物。此后,此井就叫作金罍井(也叫八卦井、丹井),此山便叫金罍山。宋代起,山上建有“金罍观”,是祭祀魏伯阳的场所。


诗曰:


神仙杳然去,金罍埋古井。

井底流丹泉,芬芳复清冷。

此诗是清代王振纲(上虞梁湖人)所作,“金罍埋古井”说的就是这事。


缘于魏伯阳在中国的国教——道教中的崇高地位,以及金罍山的深厚古韵,这并不高峻的金罍山,几乎成了上虞的代名词。诗曰:


仪凤云飞密九韶,千年芳躅上吟豪。

井缘帝德因名舜,江为娥灵遂姓曹。

鼎转九回丹火冷,屐寒双齿眺云高。

寥寥往事非今日,笑倚南窗读楚骚。

这是元代雕塑家、诗人徐元璧所作。“井缘帝德因名舜,江为娥灵遂姓曹”这句诗常被引用,分别说舜井和曹娥江,这两者在上虞举足轻重。然后,这首诗的名字却是《咏金罍山》,“鼎转九回丹火冷”是说魏伯阳用鼎炉炼丹,金罍山的地位在诗人心中似乎比舜井和曹娥江更高。


再来看宋代赵子潚所作的《宰余姚道咏上虞山水二首》之一:


重华遗泽在东州,景物留奇聚胜游。

翠湿金罍山独秀,碧环玉带水交流。

赵子潚(1101-1166),字清卿,号澹庵,宋太祖六世孙,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因爱上虞的山水之胜,便安家在上虞。他奉命去余姚担任知县,回想因虞舜(重华)遗泽而闻名的上虞,有哪些景物可供回忆或再次聚游呢?首先想到的是金罍山之秀,以及山边环绕的玉带水之碧。


说到金罍山的秀丽景色,明代的谢谠也深有同感,作诗赞曰:


金罍山下百花明,云岳西头绿水生。

准拟今春多乐事,不妨长日驭风行。

明初上虞人,《永乐大典》副总裁叶砥的《金罍山》诗云:


亭亭金罍山,古有神仙宅。

汉魏伯阳父,骖驭藐八极。


山中鼎灶无灵迹,唯余九井澄寒碧。

丹光有时夜烛天,愽作绛霄霞五色。

谁云蓬瀛之路隔三万赊,珠宫贝阙在咫尺。

……


叶砥的诗总是充满了浪漫色彩,挥洒自如。此诗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出金罍山上的“井澄寒碧”、“丹光烛天”、“绛霞五色”的神仙境界,气势豪放。


葛启(字蒙吉,家在今丰惠)和顾琳(号云屋,崧厦西华人,曾任知州,画工山水)是与叶砥同时代的人。葛启因病退休时,顾琳作《送葛蒙吉启金罍归隐》诗相送:


峨峨金罍峰,乃在百山麓。

上干青云霄,下瞰千仞谷。

中有学仙侣,羽化心何速。

丹井忆神光,瑶卉春自绿。

我昔纵游赏,贪奇恣驰逐。

……

明明是退休回家,诗人却说是“归隐金罍”,这也说明了金罍山的地位崇高,要知道仅是丰惠周边还有许多名山,如:凤鸣山(也叫南山或百楼山)、长者山、萝岩山、坤山等。


与叶诗的“亭亭金罍山”不同,顾诗说是“峨峨金罍峰”,还用上了“上干青云霄,下瞰千仞谷”的句子,给人金罍山非常高峻、巍峨的印象,金罍山真的很高大吗?非也,这只是诗人的夸张手法而已。


明万历上虞县志《山川》篇,记述的第一座山:“西南二里,不数丈而高者,曰金罍山。”元人《金罍井记》云:“城南有小阜,特立旷野,广数十亩,四山环如画,魏伯阳居之,著《参同契》。”


高数丈是多少?另外的资料更具体点:三丈,即十米左右。至于广度,现在丈量的结果为12亩,实在很袖珍。金罍山之后有长者山,长者山海拔68米也不算高,两山相呼应,金罍山却就像八卦图中的一只鱼眼。


现在因东南两面修建公路填高了路基,金罍山显得更低矮了,几乎就是一个土堆。这土堆任谁也拍不出像样的照片,找来找去我的手机上倒有几张,那是为了拍石坎上的野蔷薇而留下来的。


这照片(题目上面图片)没能表达出山的全貌。就高度而言,那个“砺”字离地面1米多点,到石坎项部,大约3米的样子。石坎之上还有点缓缓的坡度,总的算来,最高处距离公路也就5、6米高的样子,还不如三层楼房高。

清代诗人王煦有诗云:

金罍之山小如砺,行幐乍憩蓬闭门。

伯阳魏子生不辰,委身去害与鬼邻。

“委身去害与鬼邻”是引用《周易参同契》中的字谜,即为“魏”字。此诗形象地指出了金罍山之小,“小如砺”即小得像一块磨刀石。有意思的是,上面照片中也有个“砺”字,这大概是与古人的心灵契合吧。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魏伯阳便是仙人。正因为魏伯阳曾在此修炼,山上一直仙气氤氲,历史上赫赫有名,在道教中地位很高。许多文人墨客登临此山,都是为寻访丹井、拜谒魏仙而来。


再如明代诗人杨柯的《金罍观》诗:


云牙飞去洞天开,丹井相招我复来。

欲问参同契中诀,乾坤门户即金罍。

云牙,即魏伯阳。“乾坤门户即金罍”是对他的高度赞扬。


吟咏金罍山的诗句还有很多。金罍山上还发生过许多故事,本人曾作章回小说《金罍山演义》详加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世事变迁,年久代湮,如今的金罍山如珍珠蒙尘,埋没荒野,往事已鲜为人知。本人与各同好,尚想发掘资料,追溯历史,还原前貌,为此山的再度辉煌力尽绵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7 13:46 , Processed in 0.0775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