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33|回复: 0

上虞建置沿革

[复制链接]

1296

主题

1770

帖子

77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21
发表于 2018-11-10 17: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县境图.jpg

北隔钱塘江河口与海盐县相望


第一节  隶    属

1972年至1978年,县内先后出土了陶鬶、陶盉、石犁等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生活。夏帝少康时属于越。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上虞县,属会稽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25~56)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


隋开皇九年(589),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


唐初,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


唐武德四年(621)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八年州废。


天宝、至德年间(742~758),属会稽郡。


乾元元年(758)后,仍属越州。


贞元元年(785)分会稽复置上虞。


长庆元年(821)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


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


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越州为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


清承明制。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直属于省。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24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解放初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

   

附:上虞县名考


古籍中对上虞县名来历记载不一。《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虞通娱——编者注)。”光绪《上虞县志》按语:“《水经注》述上虞命名之义,本《太康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晋书·地理志》亦云。虽与《路史》‘舜之支庶或食上虞’之说皆无确据,未可臆断其是非也,存之以备考。” 《十三州志》与《郡国志》记载:“夏禹与诸侯会事于此,相与虞乐而名。”光绪《上虞县志》按语:“《十三州志》及《郡国志》移虞舜之迹属之大禹,则百官桥诸迹又何以称也,其说妄诞,姑录之而附辩焉。”


今人又有“上虞”之名来源于古越方言的“方言说”,此说认为“这类地名,在字义上无法解释,是浙江境内很特殊的方言地名”,“必须对古代吴、越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解释。”又指出,对“古代吴、越语言影响的地名,历来曾有不少人作过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这是必须澄清的。晋《少康地记》对上虞县名的解释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少康地记》说:‘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暂且不论尧舜等人物是否存在,在那个时代,对中原来说,浙江远在荒外,把中原的传说搬到浙江,这本身就是十分荒谬的。”(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9月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有“上虞”地名,他在《卜辞通纂》中写道:“上(虞)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40日以上,当在3000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据《水经注》‘渐江水’下‘江水东经上虞县南’……则上虞之名,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见《卜辞通纂》475页595~602片甲骨)如果此说成立,则“上虞”之名在建县前早已存在,至秦置县时用作县名。


7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如余姚河姆渡遗址)证明,宁绍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样古老。从而改变了那种认为此地在远古时代和黄河流域相比,是“生产力低下”的“荒服之国”的传统观念。《尚书注疏》“舜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孟子云,尧崩,三年丧毕,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子而之舜;狱讼者,不之尧子而之舜;讴歌者,不之尧子而讴歌舜。”这里的“南河之南”是否就是现在的上虞一带,查不到根据,但其“舜避丹朱”的记述与晋《太康三年地记》却是吻合的。


上虞境内有关虞舜的古迹和地名几遍全境,舜庙、舜井、百官桥、舜江(今曹娥江)、舜山、陶灶、渔浦湖(今白马湖)、百官镇、象田村、虹漾村等。因此,如果尧舜等人物在历史上的存在不被否定,那么,关于上虞县名来历的诸说中“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的可信性、合理性较大。因此,“上虞”之名的来历当是“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上”即舜,“虞”即娱乐。当然,这一推断正确与否仍有待于新的历史资料验证。



第二节  县    境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虞县志校续》记载,县境自唐中叶徙治今所(指丰惠镇)从无赢缩。县在府治东120里,东西广53里,南北袤130里。其四至为:


“东23里至青贤岭、东北22里至孙郎桥、东南45里至钱库岭余姚县界”。


“南70里至覆卮山、西南65里至三界市嵊县界”。


“西30里至曹娥江西岸、西南65里至三界市、西北70里至黄家堰,堰外为曹娥江,隔江为会稽县界”。


此县境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末年《重修浙江通志》记载,实测面积1023.84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5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5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2村划归余姚县。


由于曹娥江河口与钱塘江河口滩涂不断淤涨,从1969年开始,先后围涂16万余亩,县境因此扩大。现县境东西最宽处46公里,南北最长处60公里,总面积1427.5平方公里。其四至为:


东与余姚县界。自岑仓堰向南经五车堰、马家堰、皂基坝、长坝、夏家岭、青贤岭、老鹰尖、酱缸盖、钱库岭和糜家山至悬岩(今属余姚县)。


南与嵊县界:自覆卮山向西经清潭村、三界镇(属嵊县)、上虞茶场、凤尖山、大雷山峰至天峰山。


西与绍兴县界:自驻跸岭向北经汤浦岭(属绍兴县)、林家村、广陵村、泾口(属绍兴县)、贺家池(南北中心线)、蛏浦至曹娥江河口中心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6 15:09 , Processed in 0.0581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