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124|回复: 0

古代诗中记载的杨梅

[复制链接]

1293

主题

1767

帖子

77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04
发表于 2023-6-5 17: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诗中记载的杨梅

杨梅历史悠久,在2200多年以前,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水果。据西汉陆贾《南越纪行》记载:“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随后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其中就有“梬枣、杨梅”的记载。


最早称颂杨梅的是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他在《杨梅颂》的四言诗中称:


“宝跨荔枝,芳轶木兰。

怀蕊挺实,涵黄糅丹。

镜日绣壑,照霞绮峦。

为我羽翼,委君玉盘。”

古诗简奥,翻译成白话:


杨梅的珍贵超过荔枝,清香胜过木兰。


肉蕊结成的果实,涵黄糅红。


在如镜日光的映照下,绣缀岭壑,山峦犹如披上美丽的彩霞。


请借我一双翅膀,飞上枝头,把杨梅采摘下来,装在玉盘,送君品尝!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尤其喜爱杨梅,称荔枝、葡萄皆不及杨梅,他评价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吴越杨梅,以会稽为最。


如明王象晋在《群芳谱》说:“杨梅会稽产者,为天下冠。”而会稽杨梅,则以驿亭“二都杨梅”为最优。


天造地设的生态环境,加上丰富的含硒土壤,让二都杨梅的鲜洁别具特色。


据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记载:“杨梅,为越中果品第一。案《嘉泰志》及《万历志》,盛称山(阴)、会(稽)、余(姚)、萧(山)而不及虞。今虞产(杨梅)盛于他邑,产不一处,首推北乡杨家溪。白色,曰‘白沙杨梅’。”



《嘉泰志》全称《嘉泰会稽志》,是南宋嘉泰元年(1201)修成的绍兴志,共二十卷。施宿等撰,陆游父子参与修订,陆游并为之序。二都杨梅在宋代已获“越中果品第一”称号。


“二都杨梅”得名由来已久。宋熙宁三年(1070),宰相王安石变法,颁行保甲法,将上虞划分为14个乡,乡以下设都、保,共分24都,236保。时镇域属永丰乡,领二都9个保,三都6保半,四都9个保,镇都4个保。


二都包括冯家、徐家、应家、任家、杭家、杨家溪、黄倪严、孙家塔、刘家、横塘庙、徐家岙、赵岙、倪岙、岭下王、郑岙、上岙、大岙、西徐岙、王家埠、赵埠、马慢桥、华家岭、沈家、贾家、鲁家眺、下闸、茅家溪、经家湾、孝闻岭等29个村。


这些村均产杨梅,而品质以杨家溪周围的8个村为最好,故冠名为“二都杨梅”。


“杨梅”的名称,据《开宝本草》记载:“杨梅生江南、岭南山谷。其树像荔枝树,而叶细阴青。果实似水杨子,生时青,熟时红。其肉在核上,无皮壳。四月、五月采摘。南人腌藏为果,寄至北方。”


《开宝本草》,是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赵匡胤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详校,并参以《本草拾遗》等书,所汇编的一部官方药典。


“腌藏为果”,即是记载在唐宋时期,已经对杨梅进行蜜饯加工,便于长时间保存,可以从南方寄至北方。


明朝宰相徐阶《咏杨梅》诗云:


“折来鹤顶红犹温,剜破龙睛血未干。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

“太真”是唐明皇宠幸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讲得就是快马加鞭向长安运送荔枝的故事。


徐阶称赞杨梅比荔枝好吃,说如果杨贵妃当年品尝过杨梅,进贡的就是杨梅,轮不到荔枝了。


杨梅进贡最早在什么时候?史无明载,但从陆游《六峰项里看采杨梅连日留山中》的诗来看,杨梅在南宋可能就成为贡品了。陆游诗云:


“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

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

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

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项里”,是项(羽)王之里,在山阴西南二十余里,地多杨梅。


“筠”,竹子的青皮。“细织筠笼”,就是用细篾编织竹笼,里面铺垫狼萁草,有避震防震作用,再轻手装上优质新鲜杨梅,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狼萁草(具有通风、遮阳、防尘、保湿、驱虫、杀菌效果)。


杨梅通过运河水上交通,快速运往“上都”——京城临安(杭州)。杨梅或送入皇宫,或送给达官贵人,或在京城销售,三者都是杨梅的消费渠道。


又到了杨梅成熟季节,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今皆远胜于往昔。即使是远在天南地北,皆能享受这一年一度的美味杨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3 00:28 , Processed in 0.0499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