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115|回复: 0

水木黄昏:父亲与酒

[复制链接]

1293

主题

1767

帖子

77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04
发表于 2023-7-31 10: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酒.jpg

黄 洒(网络图片)

父亲与酒

水木黄昏

父亲是二千零一十六年农历六月初三傍晚走的,那一年父亲九十六岁。听侄子立明说,这天吃夜饭的时候他还喝了半杯黄酒。


父亲太喜欢喝酒了!


说起父亲喝酒,其酒史可谓长矣。


曾经听父亲自己说,他的酒龄要从三岁时算起。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祖父都会喝酒,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了。那时候农村里老酒都是自家用糯米酿制的,村人都叫“老白酒”。在大人们喝酒的时候,他们用筷头蘸着给父亲吮一吮,久而久之,慢慢地父亲有了感觉,所以每当大人举杯之时,父亲也就嚷嚷着要喝。他说,有时候甚至也会偷偷地去酒缸里用手指头蘸着尝一尝。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亲由于身处在这良好的酒环境之中,终于学会了喝酒。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就知道父亲喜欢喝酒。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正值国家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粮食相当紧张,我家吃口又多,连肚子也填不饱,哪还有酒喝?诗人李白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可是父亲既无“五花马”更没“千金裘”,所以,只得硬生生将喝酒之事搁在一边了。后来,慢慢地终于熬过了三年暂时困难,农村经济形势和粮食生产形势都有所好转,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地好过起来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开始伺机喝酒。所谓伺机,其实一年当中机会也就那么几个机会,要么家里来了会喝酒的客人了,父亲就宁可平时节约,此时,会叫我拿着酒瓶子到村小杂店里去买一斤三毛三分钱一斤的黄酒招待客人,趁此机会,父亲他自己也可以潮一潮,润润喉咙过个酒瘾。在饭前,父亲会把瓶子里的一斤黄酒装在蜡酒壶里,然后再从碗架上拿出两只尖脚小酒盅放在客人和他自己面前,待开饭了,其余人开始吃饭,父亲就把蜡酒壶里的酒洒在尖脚小酒盅里,和客人浅斟慢酌,细细品味。除来客人的时候买一斤酒喝几盅以外,还有就是每逢四时八节,父亲也就会抓住时机买一斤酒喝两盅。再就是过年的时候,父亲会叫母亲煮上一淘箩糯米,自己酿制米酒。为了多喝几盅,往往会在酒酿里面多放些井水,多出些酒,大家称之为“大水白酒”。


再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好转,父亲从伺机喝酒进而到择机喝酒,所谓择机喝酒就是除了有客人或过年过节的机会买点酒喝以外,还会选择其他恰当的机会点酒,譬如说在漫长的春耕生产或者夏收夏种的农忙时节,就会在中途或者后期的时候,杀一只自家养的鹅,或者买上两斤条肉开个荤腥,然后买上一两斤酒喝上几盅,提提精神,消除农忙带来的疲劳。或者大哥二哥在村前那条浦里抓得了几只田蟹,或者抓来了鱼虾,父亲也会想着去买一斤酒。在这有酒的时候,父亲总不忘给奶奶洒两盅,给大哥也洒两盅,试想,一两斤酒,几个人喝,还能喝到多少?况且大家当时处在喝酒的饥渴状态。隐隐地还记得父亲有时候说:“这一点点酒吃得正当是老虎舔蜉蚁——觉也觉不出。”


喝酒几乎成了父亲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再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粮食生产形势更加好转,父亲也完成了他的一生中的该做的几件大事,诸如建造房子、子女们婚嫁、奶奶终老送上山等,生活上没有其他的负担了,这时父亲就有机会有条件喝酒了。从这时候开始,父亲喝酒就无须“伺机”和“择机”了,每天早中晚一日三餐照牌头都喝上几盅。父亲爱喝酒,在亲戚朋友圈里是小有名气的,所以,凡有亲戚或晚辈前去探望,必带的就是酒。开始是以瓶为单位送,后来慢慢地以箱为单位送,或者以坛为单位送了。家里的酒日渐增多以后,父亲会叫我按照酒的生产日期先后次序,从下往上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他的床边。这个时候,他会对我说:“以前是很想吃酒,但是没有钞票买酒,也没有粮食做酒,现在是任由我吃也吃不光,现在与过去相比,唉,真的是没话可说的了。”


父亲一生做事认真,从不马虎,同样,喝酒也不随便,很讲究。


一是在冬天里,他从不喝冷酒,非得把酒温热了再喝。特别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冬天的早上,待母亲烧好早饭,父亲起床后,下得楼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酒壶里舀好酒温在汤罐里,待他洗漱好以后,酒也热了。有时候家人把汤罐里的热水用完了,父亲就会不厌其烦地在锅里放上水,把灌上酒的蜡酒壶放在锅里,然后,钻到灶膛里烧几把柴火,酒就热了。这时候他就会边喝边说:“总是热酒吃得爽快。”


再是,父亲喝酒很注重仪式感。父亲一直来喜欢用蜡酒壶装酒,喜欢用小酒盅嘬着喝酒。家里有两把一大一小的保管得非常好的蜡酒壶,没有客人来的时候就用一把小的酒壶,家里来客人了就用大酒壶,过年客人多,两把蜡酒壶轮番上桌。过年的时候,米酒做在酒缸里,开饭前,父亲把酒缸里的米酒用带柄的搪瓷杯子轻轻地舀出来慢慢地倒进蜡酒壶里,然后再拿到大灶的汤罐里进行温热。早年的时候喝酒用的是尖脚的外面带有花纹图案的很有些年代感的、容量大约在一两左右的小酒盅,蜡酒壶的细长的壶嘴出口很小,洒出来的细细的酒柱正好落进这尖脚小酒盅里。父亲洒酒的动作非常轻慢,手势非常的稳当,当洒到六七分满的时候,拿着酒壶的右手略微往右一转,酒壶嘴就会略微上翘,酒就不出来了,刚刚好。有时候因为客人坐在父亲的对面,距离较远,父亲就把酒壶擎得高高的,稳稳的把酒洒进客人的酒盅里,这一动作,现在想起来很有点像茶馆里表演洒茶的茶艺师的动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父亲这了得的洒酒功夫也非一日之功啊!


父亲就喜欢这样,或自己,或与客人一起洒一盅嘬几口,有时候还砸一下嘴巴,看他很是享受。我总觉得父亲不是在喝酒而是在品酒。但后来,随着瓶装酒的普及,父亲喝酒的仪式感也随之被慢慢的淡化,甚至于到后来就不复存在了,完全由酒瓶代替了蜡酒壶,饭碗代替了酒盅,酒盅变成了酒碗。但是,父亲慢斟慢酌的仪式(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而且一直保留到喝完他人生最后一口酒为止。


其次是,父亲虽然爱喝酒,但不是什么酒都喝,而独爱喝的是黄酒和自己酿制的米酒。一年中的春、秋、冬三季喝的完全是黄酒或者自己酿制的米酒,夏天偶尔喝点白酒通通气,但他觉得喝白酒会上火,也不太喜欢,而最不想喝的就是啤酒和红酒,他以为“啤酒太淡,好像在吃井塘水,红酒根本不是酒,有一种特别的气味,该得钞票没有酒的味道。”所以,父亲的一生是钟情于黄酒和自酿米酒的一生。由于长期经历过九十多年的喝酒实践,所以父亲对黄酒和家酿米酒的优劣也很是在行。他曾经说:“酒的好坏不用嘴巴尝,看看颜色,嗅嗅气息自然就晓得这个酒好不好。”


还有是,父亲喝酒很自律,从不喝过量之酒。清代诗人袁枚在《十九日梅坡招孟亭南台再集得观字》一诗中开首两句曰:“有酒我不饮,无酒我不欢。”意思是我很喜欢喝酒,但我不会贪杯,不会喝多。父亲也是这样,“话起吃老酒,喉咙头里翻筋斗”,他一向能喝会喝喜欢喝,曾经听他说过,“我年轻的时候一餐两三斤黄酒是随便吃吃。”足见父亲的酒量。他虽然酒量好,但在我的记忆中,从没看到他有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的时候,最多也就喝个七八分,表现得说话多一点而已。年轻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而不得多喝,后来,条件好了些以后,他却舍不得喝,所以也不多喝。到了晚年,酒有了,酒多了,多到喝不完,但父亲依旧有节制地喝酒。父亲在七十岁左右的时候是一天喝两斤左右,每餐六七两;八十岁左右是每天一斤半左右,从不过量;九十岁左右每天一斤,一日三餐每餐三两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酒量逐渐递减,但还是爱喝,还是没有过量地喝。


父亲是一个如此爱喝酒、能喝酒的人,但他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东西,特别是吃酒,多吃不如少吃,少吃不如不吃。”其意思是:想吃的时候不要贪吃,吃多了反而会吃坏身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想吃就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特别是酒。这正与清人袁枚的“有酒我不饮,无酒我不欢”同在一个道理。父亲他如此爱喝酒的人,到九十六岁去世,一生没进过医院,没挂过一次吊针,这真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根本所在我想与他自律的饮食理念和行为是分不开的,特别体现在喝酒这个事情上。


父亲爱喝酒,也善于劝人喝酒,特别是到了条件好些了的时候,家里的酒也多了,这时候,有会喝酒的亲戚到来,非要让他们喝个痛快。有些个客人怕多喝难为情,所以喝得差不多以后就说“够了够了,不能再喝了”。这时候父亲就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把客人的酒盅拿过来且一边说:还只有喝了这么一点点酒,怎么会够呢?来来来,再洒满,再洒满。有的客人酒量确实也不怎么样,于是,两个人每人一只手捏着酒壶,一个要洒,一个不让洒,侬夺来,我夺去,甚至于有时候把蜡酒壶捏得变了形。其实,亲戚朋友谁会喝酒谁不会喝酒,谁能喝多少酒,父亲是了若于心的。我参加工作以后,偶尔回家,在饭桌上就和父亲一起喝酒,这时候,他就会拿出他以为最好的酒,两人对酌,有时候我觉得喝得差不多了,但是,父亲看看酒瓶里还有半瓶酒,他就会说“你看你看,就这么一点点东西了,我们两个人把它喝喝掉算了,来来来,我再给你倒上。”然后,就二一添作五,把瓶里的酒都倒在我俩的酒碗里。


父亲会喝酒,还善酿米酒。


度过三年暂时困难以后,农村粮食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待生产队晚稻收割以后,把从生产队分得的糯谷碾成糯米,酿制米酒的第一道工序是先要把糯米放在木制的蒸笼里蒸成糯米饭。用蒸笼蒸出来的糯米饭水分少,颗粒分明,色泽晶莹,粘性十足,香气扑鼻。糯米饭煮好以后,父亲会给我们象征性地尝几口,但不允许多吃,原因是糯米不多,因为糯稻产量低,在那个以填饱肚子为原则的时代,生产队不愿意多种糯稻,农户们也不会很奢侈地用糯米煮饭吃,所以各家各户从生产队分得的口粮里糯谷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仅仅是用来作酿点酒和裹几只粽子。还有就是一碗糯米饭可以出三四碗酒,在爱喝酒的父亲看来,吃糯米饭简直就是在浪费老酒,哪里舍得!


酿制米酒,在父亲看来是一件很是神圣而严肃的事情,父亲每次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全程参与。父亲把糯米饭蒸好后倒在大竹扁里捣散开,待完全冷却以后,再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拌上酒药。然后,把拌上酒药的糯米饭放进事先经过清水洗开水泡过的一只箩头缸里,用手摊平,再轻轻地在糯米饭的表面按几下,中间留一个浅浅圆圆的像碗口大小的小凹坑,然后,舀一碗清水,冲洗掉手上粘着的糯米饭粒,同时把冲下来的几颗饭粒和水一起洒入缸内,让缸内的糯米饭湿润一点,以利于发酵。为了使拌了酒药的糯米饭保暖,尽快的地发酵,要在酒口盖上用稻草编制的蒲团当缸盖盖好,如果是冬天环境气温低,再在酒缸的外面和缸盖上裹上一些破棉絮之类的,最外面还要裹一层稻草,然后沿着酒缸的外周缠上绳子。完成以上工序以后,就让缸里的糯米饭静静地待上七八十来天,慢慢地进行发酵。在这十来天里,父亲会经常到酒缸旁边转转看看,看看酒缸外面裹着的稻草是否被鸡啊狗啊扒掉,嗅嗅是否有酒的香气出来,感觉到父亲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奇迹的诞生。等到酒香味慢慢从酒缸里飘散出来,渐渐地由淡到浓,直到酒香弥散到整个屋子甚至飘散到整个台门内的各个角落,这时,拌着酒药的糯米饭已经变成了既充满着酒香又具有很浓的甜味的酒酿。父亲估摸着发酵的时间差不多了,就扒开稻草和破棉絮,把缸内已经结城板块状的酒酿用镬抢捣松,然后把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井水按与酒酿的一定比例放入缸内,这叫“放酒”。在放酒的时候尽可能地多放些水,以提高出酒率。通常在放酒之前,父亲也会用盛饭的铜瓢盛出一小碗酒酿给奶奶和我们孩子尝尝。仅仅就这一小碗,因为一碗酒酿可以出几碗酒,所以父亲很是舍不得让我们吃酒酿的。


酒酿放水以后,在酒缸口从新再盖上蒲团,酒缸周边裹上破棉絮和稻草进行保暖,让其继续发酵。这样,待上半月二十来天,一缸清纯上乘的米酒就诞生了。从蒸糯米饭开始到成酒,先后大约需要个把月时间,在整个过程中,父亲犹如一个初为人母者呵护一个新生儿那样精心、细心、尽责。


过年的时候,家里就用年前父亲亲手酿制好的这一缸米酒,用来招待客人和自己享用。在爱喝酒的父亲看来,过年过节是无酒不欢,有了这一缸糯米酒,过年才是像模像样的了。


待到正月后半个月,客人招待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如果酒缸里还有剩余的酒,再不处理,随着天气转暖就会发酸。父亲就会把这些舍不得喝的酒从酒缸的酒篰里舀出来,灌在经过开水冲泡消毒以后的酒坛子里。酒缸里的酒舀干了,再把酒糟滗干,一直滗到滗无可滗为止。然后把这些从酒糟里滗出来的浑浊的酒经过沉淀,把上面最清的酒也灌进酒坛里,灌好以后,在酒坛口先包上一层毛竹箬壳,用细绳子扎进,再把很细腻的黄泥土捣烂,变得很粘很粘,然后把它封裹在毛竹箬壳外面,这叫封坛口。这一坛酒叫做“冬包酒”,即冬天里酿制好灌装封包起来的酒。这一坛“冬包酒”一般非必要不开坛,遇到家有大事喜事,或者夏收夏种时候才开坛享用。


为了物尽其用,多喝几口酒,父亲还会在酒缸里已经被滗得很干的酒糟里再放进少量的水,在酒缸外面再裹上稻草让其再次发酵。这酒,父亲谓之“二汁酒”,这酒,酒精度很低,味道介于水和酒之间,绝对比不上“头汁酒”。当时粮食虽然宽裕了一点,但还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让父亲尽情用糯米酿酒、尽情地喝酒的地步,酿制“二汁酒”,这也是父亲的无奈之举。


这整个酿酒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父亲完全是凭着经验而为之,用的完全是传统的酿酒方式。父亲确实是酿制米酒的高手,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有些年头,家里造房子、孩子婚嫁、小孩出生后满月剃头等办这些大事喜事的时候,父亲会做上一二百斤的米酒,量多了,父亲会更加谨慎小心而为之,所以其成功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但毕竟父亲酿酒是凭“经验”,偶尔也有过失败,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酒药的质量问题,二是环境温度把握不准,如果酒缸内温度过高酒就会变酸,如果温度不够,就会造成发酵不充分,甚至完全不发酵,以父亲的行话来说,叫做被“冻死”了。


行文至此,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哭宣城善酿纪叟》,诗曰: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我将此诗稍作篡改:父亲天堂里,还应酿老酒。夜台无晓日,酿酒与何人?父亲,你在那边还在酿酒吗?现在条件都好了,不用再做“二汁酒”了吧?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第八个忌日了,作此短文,以示纪念。

                2023年7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2 22:55 , Processed in 0.0664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