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诗作《国庆节赞》
马一浮的眼光与胸襟,与旧知识分子不同。马一浮不赞成蔡元培教育的全盘西化,马一浮不与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合作。马一浮热爱中国文化,热爱新中国,对集体化的“公社”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就是“大道之行”的“天下为公”——“公社肇基,大同合辙。”
中国从解放初期的土改,分田到户,因仍不能提高生产力,解决农民的温饱,甚至出现富农,讨小老婆,重现解放前景象。遂组织互助组、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马一浮在诗中赞美说:“化行之速,如光与热。群众之智,群众之力。何以持之,形劳心逸。年谷屡登,府库充实。”
当年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乐观自信,“形劳心逸”,虽然辛劳,但感到自豪快乐!
公社化从1958年到1983年的25年间,从平整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水库,改善水利灌溉,农业产量提高,实现了半机械化。
马一浮诗中说道,新中国为什么在百废待兴中,全国人民能够同心同德——“百度咸新,全民一德。”能够迅速“移风易俗”,力争上游,是凭什么——“孰为之则”?
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天下无私,符合天道。天道感化万物十分神速,所以快捷得难以捉摸——“夫唯无私,所以不测。
国庆节赞
马一浮
百度咸新,全民一德。
公社肇基,大同合辙。
移风易俗,孰为之则。
夫唯无私,所以不测。
化行之速,如光与热。
群众之智,群众之力。
何以持之,形劳心逸。
年谷屡登,府库充实。
户有鑪鞴,人能冶铁。
建国大猷,万方是式。
居常则安,以战则克。
野老讽歌,千欢万悦。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二十岁赴美日欧游学。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新中国建立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马一浮先生:国庆节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