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03|回复: 0

嵩城始祖潘友恭二位妻子的墓志铭

[复制链接]

1294

主题

1768

帖子

770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09
发表于 2023-12-9 2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友恭妻李氏墓碑1(调整).jpg


嵩城始祖潘友恭二位妻子的墓志铭

潘友恭是嵩城潘氏的始祖,与兄友端、侄升孙、子履孙从五夫迁至嵩城之南,名石鼓潘家。


潘友恭少年才俊,风度翩翩,年届弱冠,便由父亲潘畤作主,为他聘定了一门远在河南商丘谷熟的亲事。新娘是奉议郎王琮的女儿,王琮父亲王洙为朝议大夫,祖父王甡(shēn)为光禄大夫,三代的书香。王琮为官清正,敬重潘畤的才德,与潘畤为道义之交。王琮的夫人姓潘,潘与王结亲,仿佛又多了一分亲缘。


淑人王氏,从小接受家教,知书达礼,事亲甚孝,父母十分爱她。结婚那年,年才十九,新婚燕尔,与丈夫潘友恭相敬如宾。她把在家对父母孝顺,转化为对公婆的孝敬,因此潘畤夫妇也十分喜爱这一位新妇。她与娣姒、长幼之间相处,肃穆没有间言。待下宽而有节,为人简静庄重,恭敬节俭,诚实守信。对于洗衣、做饭、缝补的妇功不少松懈,从不贪图华丽服饰的享受,所以为人谨微避嫌,安贫节约。


而且又有妇女所难能可贵的修养,她喜欢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略通书中的大义。她常对别人说:“我尝自己反省,每一天下来,从上到下,幸无一失,然后退下来休息,才心中少觉安稳。”潘友恭在给老师朱熹的信中说:这就是读书人“日新其德”的修养啊!


潘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职经常变动,初为袁州(江西宜春)分宜主簿,到福建莆田知兴化军;主管台州崇道观,改湖北提举,又改湖南提刑;知广州,任广东经略。王氏为照顾公婆,一路跟随奔波,不幸在南海感染疾病,医治无效而亡。年仅三十三岁,儿子潘履孙才十三岁。


失去了倒茶端饭、嘘寒问暖的贴心儿媳,年老的潘畤夫妇万分悲伤,挥泪痛哭,过时而哀。中年丧妻的潘友恭,失去了体贴入微的贤内助,失去可谈学问的红颜知己,自然是不胜其悲。潘履孙痛失良母,永失母爱,更是痛哭流涕。


潘友恭夜不能眠,回忆十五年来,一家人和睦幸福,往事历历,泪不能止。他披衣坐到桌前,含泪提笔,给老师朱熹写了一封书信,希望老师能给妻子王氏写一篇墓志铭。


远在异地为官的朱熹,接到学生潘友恭声情并茂的书信,也为学生的丧妻感到伤心。潘友恭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学生,潘履孙也是自己的学生,潘友恭有这么优秀的一位儿子,与王氏从小教育是分不开的啊!王氏贤德媳妇的事迹,值得表彰,值得刻石传之后世。


于是,朱熹为王氏写了一篇墓志铭。潘友恭含泪叙述妻子的平生已甚详明,朱熹全篇采用,作为墓志,最后加了四字八句对王氏的感观和评价作为墓铭。这一篇《潘氏墓志铭》收录在《晦庵文集》中,幸亏因为朱熹文集的传世,才让我们得以了解王氏的贤惠和潘友恭的深情。


以上略为翻译碑文大意,原文如下:


潘氏妇墓志铭

宋·朱熹

新海门尉金华(祖籍)潘友恭以书来,曰:“友恭少受室于谷熟(河南商丘)之王氏,于今十有五年矣。与之俱从家君以适南海,而不幸疾病以没。二亲哭之,过时而哀,友恭亦不自胜其悲也。惟王氏妇自居家时,事亲孝,亲爱之。年十有九而嫁,移所以事亲者事舅姑(公婆),舅姑亦爱之。处娣姒(兄妻为姒,弟妻为娣)、长幼之间,肃穆无间言。御下宽而有节,为人简静庄重,恭俭信实,于妇功不少懈。然不务为纂组华靡之习,所以谨嫌微,安贫约。又有人所难者,喜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诸书,略通大义。每语人曰:‘吾尝自省,终日之间,承上接下,幸无一失,然后得以退休而少安。’此意日新而未已也。


淳熙丙午(1186年)某月某日卒,年甫三十有三。今将以其柩归葬会稽上虞之徐山,惟先生幸哀而与之铭,则犹足以少慰也。王氏曾祖甡(众生并立),光禄大夫。祖令洙,朝议大夫。父琮,奉议郎。母孺人潘氏。王氏归友恭,生子曰履孙,用家君奏补将仕郎,年十有三矣。”


予昔从友恭尊君(潘畤)湖南公游,见其施于官者治。友恭兄弟皆来学,见其饬于身者严。履孙七岁,侍立王父之旁,见其视听专一,而进趋有度。今读友恭之书,而以是质之,知其妇之贤,不疑也。为之最其语,而铭之曰:


越江之浔,徐山之阜。

孰藏斯丘,恭叔之妇。

匪妇则然,是实良友。

我铭畀之,百世其久。

数年前,因协助整理潘韩村文化资料,故对宋代类史料文物尤其关心,据“归葬会稽上虞之徐山”,可知墓碑在五夫徐山。


据《名邑古地,璀璨新镇——驿亭卷》记载:“潘友恭夫人墓志碑,在徐家岙村。潘友恭为江淮宣抚司干办,祥雅沉静,学从朱熹,深造理趣。有女嫁丞相史(弥远)鲁公。”


潘畤有女名友松,嫁丞相史弥远。潘有松与潘友恭为姊弟或兄妹关系,所以在“有女嫁丞相史(弥远)鲁公”之前,应加“潘畤”二字,以免误解。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亲笔题写的墓志铭,意义非凡,所以我一直心心念念想见到此碑,但一直没能发现。


欣闻《上虞金石碑刻集》出版,当夜就倚在床上捧阅,当翻到《宋故通直郎潘友恭妻李氏墓志》时,内心格外高兴!以为此就是朱熹为潘友恭妻所作的墓碑,那是有相当的文化、历史价值的!


现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真是太好了!



于是早上起来,对照两篇碑文,结果发现,这一篇是潘友恭后妻的“李氏墓志”,并不是前妻“王氏墓志铭”。


看来朱熹为学生所作的王氏墓志,只能存在于《晦庵文集》中了。而李氏墓志,记录“石尺寸不详”,可见其只有碑拓,不见石碑了,真是可惜!


五年工夫,修成一书。感谢编者的辛苦付出,为上虞的金石碑刻保留了珍贵资料!捧着沉甸甸的书籍,让人感受到了文化厚重的分量。


出于对石碑文字的兴趣爱好,我特地又细读了一遍,发现碑中文字有四处识别有误,并且标点也应作适当改动。碑文附录如下,供今后再版时参考!


宋故通直郎潘友恭妻李氏墓志

嘉定七年(1214)三月

宋故通直郎潘友恭之妻李氏,绍兴上虞人,故参知政事庄简公光之孙女。父孟传,今(注一)朝请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妣曾氏,赠宜人。隆兴二年(1164)六月丙辰生,年二十有八,归于潘氏。嘉定六年(1213)十有二月辛亥,终于余姚官舍,享年五十。明年(1214)春三月乙酉,合葬于徐山。子男一人,履孙,迪功郎,监绍兴府支盐注二仓。孙男一人(伯广),女二注三人。


李孟传,字文授,李光五子,号磐溪。父遭秦桧逼害,谪宦岭南时才六岁。奉母居乡,刻志于学。少从朱文公熹讲学,有声,天资爽迈。以父李光遗表,恩补通仕郎,铨中授右修职郎衢州江山丞,累官正议大夫,直宝谟阁致仕,赠银青光禄大夫。


李孟传生于绍兴六年(1136),卒嘉定十二年(1219)。配曾氏,合葬姜山之原。生子三,知易、知先、知至。女五,三适宣抚使干官潘友恭。


李氏二十八岁嫁潘友恭,五十岁病故,父李孟传尝在世,故碑文称“今朝请大夫”。“会”与“今”相近,但与繁体“會”相差其远。


第二年春三月,“合葬于徐山”,应是与夫潘友恭合葬。从墓志名“宋故通直郎潘友恭”可知,潘友恭亦于1214年前去世。


“子男一人,履孙。”则为王氏所生,非李氏所生。“迪功郎”,是宋代初级官员之职。古代如父在朝为官,政绩优秀,其子可恩补成为公务员。如李孟传恩补通仕郎,潘履孙为迪功郎皆是。潘履孙负责监管“绍兴府支盐仓”,盐税是宋代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绍兴盐业,始于越国,盛于汉代。宋代绍兴府有钱清、三江、曹娥三场。钱清盐场在萧山与山阴交界处,三江与曹娥盐场皆属会稽。


在绍定元年(1228),宋理宗即位之初,国家盐税下降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的稳定,宋理宗颇费踌躇。


李知孝深知上虞风物之盛,遂上奏,曹娥江是天然的盐场,潮涨积滩,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可罢上虞、余姚海涂地,创立盐灶,既可开源增收,又可平定盐价。宋理宗准奏。因此,上虞沿海(前海、后海)的煮盐产业不断兴旺起来。


到清朝乾隆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多,把曹娥场一分为二,以江为界,江西为曹娥盐场,江东为金山盐场。


经营盐业是一项肥差,容易中饱私囊,监管盐仓需要清正廉明之人。潘履孙从小接受清潘家教,又是朱熹学生,做绍兴府支盐仓监官,正是合适人选。


以前只知潘履孙是理学家的后代,不知道他做什么工作?通过宋代墓志的发现,让潘履孙的履历丰富了起来。


总之,家风家教,都与贤妻良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注释:

注一,今:原作“会”,误。 今朝(截图)_添字.jpg


注二,支盐:原作“又监”,误。 支盐仓(截图)添字2.jpg


注三,二:原作“三”,误。 女二人(截图)_添字.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4 01:05 , Processed in 0.0587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