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97|回复: 0

明徐光启为熊三拔篡改《简平仪说》

[复制链接]

1291

主题

1765

帖子

76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2
发表于 2024-3-5 08: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正面)

明徐光启为熊三拔篡改《简平仪说》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活了五十九年的利玛窦死了,所以信教得长寿,没有这回事。


这一年,徐光启还在上海吴淞老家,为去世的父亲守制。


这一年,熊三拔新任中国天主教教主,接管对徐光启等中国官员教徒的管理,并检查其对教会使令的执行情况,进而发布新的指令。


这一年,李之藻在北京生了一场重病,利玛窦说信教可以得救,于是李之藻就入了教,做了新教徒。并接受新教主熊三拔的管理。


信教就是麻烦,就相当于在自己头上多套了一个紧箍圈,接受别人的念咒。又像自己在自己脖子上自勒一根绳索,让别人牵着。拉紧了绳子,喘不过气来。松一松,还觉得爽快。喂一点,更是摇头摆尾。被人一刀宰了,还说是“上帝旨意”。


被洗了脑,精神被麻醉,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甚至会连是非都颠倒,连基本的羞耻都不顾了,说谎、偷盗、恶骂,像是入了魔一般。成为了别人的奴隶,处处不得自由。人生就像一条狗,狼狈而生,憋屈而死。


上回说到《明熊三拔剽窃中国简平仪知识产权》,逻列了一下欧洲当时的情况,葡萄牙像现在的美国,是霸主,意大利还是小弟。意大利水手为了混饭吃,许多移民到葡萄牙做航海员。


而利玛窦最早学习中国文化,也是通过看了葡萄牙文的“若干历本和表册。”其实就是葡萄牙人翻译的中国历书和表册。


因此,后来在利玛窦的遗物中,发现利玛窦用过的《葡汉字典》残本,这应该是真实的,说明利玛窦初到澳门,就是利用《葡汉字典》学习中文的。


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十岁的徐光启又要为新教主熊三拔进行包装,披戴光环。伪善的天主教喜欢包装成“科学教”,因为在文化昌明、科学发达的中国,只有把自己打造成热爱文化、精通科学的形象,才能与中国饱学的儒士并立,进而凌驾于中国儒士头上。


而这一切伪装,窃取、篡改、伪造是主要手段。


徐光启为熊三拔包装的道具,就是“简平仪”,简平仪是“平仪”的简化版,成为“平仪”的半成品。


为什么要改成半成品,成品不好嘛?一来制作半成品简单。二来可以借机把中国天文仪器的精妙处删除,把中国天文科学废了。三来可以冒充是西洋来的新发明。


所以看看清朝西洋人把元朝郭守敬的天文仪器都毁坏,还重新制造的天文仪器是多么单调、简陋,就知道天主教徒是什么德行了。


当然,也不排除西方人头脑不好使,只能学到这样半成品、半吊子的程度。


平仪是怎样的呢?李之藻在《浑盖通宪图说自序》说:“平仪,其制约浑为之,刻画重圜,上天下地,周罗星曜,背绾瞡筩(视筒)。貌则盖天,而其度仍从浑出。取中央为北极,合《素问》中北外南之观。列三规为岁候,邃羲、和候星寅日之旨。”


从李之藻的描述来看,平仪分正反两面,正面有好几重圆圈,上面的圆圈代表天,下面的圆圈代表地,整个圆环象宇宙(天),天空的星宿都包罗在内。


平仪仪面图.jpg

平仪正面

平仪的反面(背),“背绾瞡痌”,“瞡筒”是天文望视筒;“绾”,是贯通、联系。即是指背面画着天文望视镜测量、计算刻度,以联系、贯通平仪正面的天文测量、计算学习。


仪背图.jpg

平仪背面

由此可见,这是一仪两用的天文培训的演示仪,并不是可拿来实测的天文工具。


但是徐光启却说这个天文培训用的演示教具,具有小型天文台的作用,可以随时随地拿来测量日晷,确定太阳高度,真是太奇妙了!


徐光启记录了简平仪的十三种(首)用法,第一种就是:“随时随地测日轨高几何度、分。”好处就是:“测验之最急者,为随时随地求日轨高度、分。历家必须登台转象,未能简便。今用此仪,应手可得。”


怎么应手可得呢?“以上盘地平线,加于下盘南、北极线。”徐光启说,这个简平仪的下盘装有圭表,竖起一根圭表就可测太阳了。“次任用下盘一表以承日,令表端景加于日景线。”使表端的日影加在日景线上,看日影在上盘画有圆弧刻度的度数,就是当下太阳在轨道的地平高度。“次视埀线所加上盘圏周度分,即目下日轨高于地平度分。”


但既然称简平仪,平来就是平的,装一根圭表,就成立体了。随时随地测日影,其实也不是十分迫切,所以清初南怀仁给康造的简平仪,也没有装圭表,所以康熙皇帝镀金的简平仪封盖的盘面,也成了多余的摆设,反而影响对天盘星宿的观察。


熊三拔真是好省不省,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因为标准的圭表,是“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这个小小的模拟盘根本装不下。


圭表.jpg

圭表

即使缩小十倍,表高八寸,圭长一尺三寸,但现藏故宫博物院,铜镀金,清康熙20年(1681),造办处制作,星盘直径32.1厘米,约一尺。中心以下地盘日景线,仅半尺,再把表缩短一半,表高四寸,圭长六寸五分,也不止半尺,如何测日?



康熙二十年宫廷制造的铜镀金简平仪(背图)


再说,就算以古代标准圭表长度测日,也有误差。“首先,表影边缘不清晰,导致测得的影长存在误差;其次,圭的刻度单位仅能到厘,即十分之一分,不够精准。以冬至为例,假设日影长度的误差为一分,据此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就会存在半个或一个时辰的误差。对于天文历法来说,这是很大的误差了。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进圭表,将表的高度增加到四十尺,即标准表高的五倍,因此也被称为“高表”。因为表高增加,表影长度也随之增加,边缘模糊所造成的误差也就相对变小了。此外,郭守敬还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了景符。当太阳、高表顶端的横梁、景符正中的小孔处于同一直线时,圭面上就会出现横梁的清晰实像。如此双管齐下,终于使圭表测影的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


所以,即使真在简平仪中装有圭表,也只能起演示作用,测不了太阳高度。


说简平仪上装有圭表,可能是徐光启的望文生义,因为在介绍平仪的《浑盖通宪图说》中,李之藻提到“背绾瞡筒”,徐光启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测日的圭表,其实是误解。


当然,徐光启入了教之后,心思就邪了,故意为熊三拔吹牛神化。就像李之藻给利玛窦的吹牛,提到平仪带在身边,从北京到福建,“奉使闽之命,往返万里,测验无爽。”把这个小型平面天文演示仪器,当成了具备真实大型天文仪器的多种功能,其实是不可能的!


测量法义1_(红线).jpg

《测量法义》

其实平仪背面的刻画的,是《测量法义》中提到的首先“造器”,就是“其法先造一测望之器,名曰‘日矩度’”。


测日影的日矩度,比圭表更复杂、更先进,可以根据日矩度,对太阳的行度、距离进行各种计算的。


日矩度原理与怎样应用,这是作为天文学员最基础的必学技能,所以作为国家级天文培训教程时,就把日矩度刻在了平仪背面。而熊三拔、徐光启却把“日矩度”当成了“圭表”,可见他们对天文仪器根本就不懂。


而徐光启也没好好翻偷来的《测量法义》,还说《测量法义》是他经手翻译的,结果把书中记载明确的“日矩度”,在编写、篡改的《简平仪说》时,仍当成了“圭表”。显然露出了不懂天文仪器的破绽。


所以徐光启说:今用此仪,随时随地测日轨高几何度分,应手可得。既是撒谎,又是吹捧,一点都不诚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9 15:39 , Processed in 0.0816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