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6|回复: 1

徐家林:崧厦的堕民文化

[复制链接]

1294

主题

1768

帖子

770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09
发表于 2024-4-1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崧厦的堕民文化

徐家林

  现崧厦镇先锋村、跃进桥社区,解放前称“坊里”属十三保,是崧厦堕民聚居区,旧时,他们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地位卑贱,生活艰辛,真是令人嘘唏再三。官规族约和乡风民俗给堕民定了十条苛刻禁忌:“一禁入学读书,二禁入仕途,三禁从事工商,四禁耕种田地,五禁与平民婚配,六禁高声说话,七禁昂首阔步,八禁聚众集议,九禁夜间喧哗,十禁成群结队。有句顺口溜“西瓜顶帽红滴子,堕贫是个玄孙子”,还有“堕贫吊田鸡……”等道出了堕民的低贱。

关于堕民的缘起,笔者曾多年走访,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宋将焦光瓒部之后裔,有的说是明初靖难之役抗命诸臣的子女。后者倒还有些道理,崧厦的堕民历来是高、谢、陈、应四大姓,其余宋、王、周、戈姓氏因家境困难来坊投靠,买“资库”营作堕民行业。


鲁迅在《我谈“堕民”》一文中把堕民称作“奴才”,“就是为了一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就是买“资库”,也就是他们产业,“资库”是他们的生活来源。堕民地位虽然卑贱,但由于许多人在富裕人家做活,生活有时比四民还稳定,所以便养成了一种依附主子,自甘为奴的意识。故而“资库”大小、多少,当时能衡量堕民的穷富。他们中也有吃香喝辣、盖楼建院的首户。一般四民的“资库”只能温饱。


堕民男性以吊田鸡、兑糖为主,有技术者做小镬糖,主要靠女的到“主子”家帮事取得犒赏,称“老嫚”,是传代的。她们懂得很多婚丧礼仪习俗,是一般四民干不了的。


婚事男女双方都有“老嫚”,各行其职,女方姑娘出嫁前的“开脸”,“老嫚”用细线绞去姑娘脸上汗毛,这是从姑娘到小媳妇的转点。“背马桶”新娘用的“马桶”必须由“老嫚”背着随轿进新郎家送到新房内。婚礼仪式开始前堕民要“谈郎”履行仪式。


丧事,“老嫚”主要职责是剃孝头,为孝子孝孙剃个光头。


满月剃胎头,满月剃头有许多习俗都要由“老嫚”来完成。


除外,堕民的行活还有很多,唱堂会、迎娶乐队吹打、抬轿、理发。据说剃头匠在清代曾有过皇封,剃头挑子前一头设有旗杆,上置一只锡制的“五岳朝天”,扁担为尚方宝剑。当年太平天国起义称“长毛造反”,为镇压太平军给堕民一个皇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凡留长发者,格杀勿论。”


凡是浙东一带的堕民见面时用“七头”对话:你是“老沙”,对方一点头,那话匣子就打开了。如,走叫“鸡毛掸”(帚),菜叫“挂灯结”(彩),汤叫“来何倪”(汤),肉叫“天堂地”(狱),狗叫“巴不能”(够),猫叫“子丑寅”(卯),眼睛叫“秋波”(暗送秋波),来叫“死去活”(来),去叫“油盐酱”(醋),水叫“不三不”(四),鱼叫“摆死”,虾叫“倒爬”,蟹叫“横爬”,鸡叫“钻巴”,羊叫“爬山”,猪叫“木驼”,酒叫“酱水”,吃叫“造啃”,好叫“尖子”,不好叫“逃走”,钱叫“阿联”,油叫“滑丝”,香烟叫“喷浪”,衣服叫“披丝”,马桶叫“翁松”,他人爸叫“羊头”,他人妈叫“八满”,没有钱叫“联张马活”,菜不好叫“拗蛤逃走”,上厕所叫“摆溜”,兑糖叫“泼联”,糖叫“满口”,办婚事叫“扮新粉”,办丧事叫“倒挂”,剃胎头叫“削小青”,不聪明人叫“癔蠢头”,四民叫“贺老头”,偷东西叫“把”(bǒ),死人叫“抬罗”,拿红包叫“把(bǒ)矮包”,不懂理叫“清寿”,小气鬼叫“刮老成精”,不要骂他叫“可抽海”,快走叫“冲”等等。


旧时堕民在穿衣、居住、婚配等许多琐碎的日常生活事项方面受到很多苛刻的限制,尤其是婚配还是“凤生凤龙生龙,老鼠生来打地洞”的理念。2001年从户籍上发现七十岁以上的女性嫁到跃进桥的大多是慈城、临山、泗门、小越、百官横山弄、沥东纂风、梁湖王家堡、郎桥等地的“老沙”。如今这些地方的姻亲关系十分密切。


旧时尽管禁堕民入学就读,但这里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唱班在丝竹乐器伴奏下演唱许多折子戏,吹打乐器演奏无数曲子。村中乐队十几支,有大批民间艺人。虽然不让参加地方上的迎神赛会,但一年一度的“迎礼拜”却十分闹猛,“小敲”、“流星”之外还有十二支炮担、十二支铳,集中在谢氏祖堂内外自奏自乐,场面壮观,不少周边地区的百姓赶来观看。每到这一天村中的“广福庵”内一定要高挂祖传国画——“灵山老母”,据传画为唐伯虎所作,画中猴子的双眼随人而转,活灵活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4

主题

1768

帖子

770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0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堕民文化”的湮没

《上虞日报》 记者 俞立青  2008年7月15

  提到“堕民”一词,对于上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人来说会很模糊,据一位老者讲,现崧厦镇先锋村、跃进桥社区(解放前称“坊里”属十三保),就曾是崧厦堕民聚居区,而“堕民”在旧时就是指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生活艰辛的一类人。解放后,由于“堕民”带有浓重的封建残余思想,随着封建糟粕的剔除,“堕民”也就成为过往云烟。不过如今当我们把“堕民”与其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一袭文化相联系,由此延伸出“堕民文化”,却可以在重新寻找上虞民间文化遗留的路途上多点余味,正如收集“堕民文化”长达五十多年的“菊花老人”徐家林所言:“尽管早前‘堕民’生活低下,但深究‘堕民文化’,却让我无不感叹其的精深。”

提起流传在上虞的“堕民文化“不得不提徐家林老人,小时候他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堕民”的各种生活习俗,一直琢磨其中所包含的与一般老百姓不同的生活细节,“也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留意周围‘堕民’的生活,记与心,写与纸,打算等到成熟的时候,把它整理成册。”徐家林老人说。


说起崧厦镇一带关于“堕民”的缘起,徐家林老人曾多年走访查找线索,但由于众所纷纭,始终没有最后证实,“有的说是宋将焦光瓒部之后裔,有的说是明初靖难之役抗命诸臣的子女。”不过在徐家林老人看来,他倒认为后者更有道理些,“因为崧厦的‘堕民’历来是高、谢、陈、应四大姓,其余宋、王、周、戈姓氏因家境困难来坊投靠,买‘资库’营作堕民行业。”


据徐家林叙述,一般“堕民”男性以捉田鸡、兑糖为主,有技术者做小镬糖,但主要靠女的到有钱人家帮事取得犒赏,称“老嫚”,她们懂得很多婚丧礼仪习俗,是一般“四民”干不了的活。婚事男女双方都有“老嫚”,各行其职,女方姑娘出嫁前的“开脸”,“老嫚”用细线绞去姑娘脸上汗毛。新娘用的“马桶”必须由“老嫚”背着随轿进新郎家送到新房内。婚礼仪式开始前堕民要“谈郎”履行仪式。除外,堕民的行活还有很多,唱堂会、迎娶乐队吹打、抬桥、理发。


“堕民文化”中,让徐家林老人最为惊叹的是,他们在互相交谈中用的行话(俗称为“七头”),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家在解放后划入镇西乡二村,在儿童团与他们长期相处,发现他们在交谈中的‘七头’很新鲜,因此自然引起我的关注,退休后任跃进桥居委文书,与他们接触了解更多,曾收集过许多‘七头’,他们行话蕴藏着极深的文化底蕴。”


过去凡是浙东一带的“堕民”见面时用“七头”对话:你是“老沙”,对方一点头,话匣子就打开了。比如,猫叫“子丑寅”(卯),菜叫“挂灯结”(彩),眼睛叫“秋波”(暗送秋波)等,它都采用了成语、歇后语作为行话,内涵极为深厚。


“旧时尽管禁‘堕民’入学就读,但他们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唱班在丝竹乐器伴奏下演唱许多折子戏。吹打乐器演奏无数曲子。村中乐队十几支,大批民间艺人。虽然不让参加地方上的迎神赛会,但一年一度的‘迎礼拜’却十分闹猛,‘小敲’、‘流星’之外还有十二支炮担、十二支铳,集中在谢氏祖堂内外自奏自乐,场面壮观,不少周边地区的百姓赶来观看。”徐家林老人介绍。


如今,随着历史洪流的冲刷,“堕民”早已成为过去,同样“堕民”所包含的文化也渐渐褪去,而对于“堕民文化”的消失这让老一辈感到遗憾,借此文能对深远的“堕民”文化有所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4 03:46 , Processed in 0.0633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