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1|回复: 0

崧厦喻光村的沿变略谈

[复制链接]

1292

主题

1766

帖子

769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7
发表于 2024-4-4 22: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崧厦喻光村的沿变略谈

丑集卷三(封面).jpg

崧城俞氏家乘

崧城俞氏,源出山东青州府,始祖俞以威,世居青州益都县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故称“青社俞氏”。


六世俞稠,字惠卿,登进士,仕唐睦州刺史,时值黄巢乱,率长子俞珣,隐居剡县东之五峰(时属新昌)。


第十一世俞文应,字子成,常游剡之游谢乡乌坑,见山水悠沃,遂家焉。


第十三世俞仕,字元孙,徙居上虞县百官。


第十五世俞夔,字良甫,由百官徙居,为崧城始祖。


山东青社俞氏,一迁至五峰,二迁至乌坑,三迁至百官,四迁至崧厦。


征秘书郎,不就.jpg

崧城俞氏世系

嵩城始祖俞夔(kuí,舜乐官),平生多积阴功,以道德自任。宋哲宗元符年(1098—1100)间,被征为秘书郎,未就任。配余姚毛氏。卒葬大家沥北,坟朝南,有墓碑。


子俞侁,字仲先,第十六世。由荐举入仕,以宋迪功郎致仕。生性至孝,父亲丧后,孺泣无岁月,人呼为“失心孝子”。


卒葬太平巷“时思庵”“致”字号地,即今大家沥北,南向高坟,有石围墙。古丈量册注云:“八十,迪功坟”。


大家沥坟颇高大,俗称“家山头”,后来成为清初俞木“俞氏六景”中的一景,即“三息阿”。


“三息”者,儒、佛、道三教同源,唯一真、天心、元神不灭,肉身皆为幻化,归于尘土。抱膝林阿,可以达观。


三息阿

百般妙趣无心得,三教原来总一真。

缘息天心气自息,定神太极道中神。

弗谖弗过弗相告,忘欲忘贪忘却嗔。

抱膝林阿真个乐,何须名利夺其身。

俞侁配赵氏,封安人,合葬。生二子,长子俞允,次子俞元。


第十七世俞允,字公佐,仕宋文思院判院。


“文思院”,唐置,宋仍之,掌工巧之事,犹现代冶金工业制造研究院。“判院”,执掌院事。


俞港派_红线.jpg

崧城俞氏分派

俞允卒,葬湖东潜家岙,墓有华表。配蒋氏,封安人,合葬。子四,万五、万十三、万十五、万二十二。横街、俞港、严巷俞氏皆本此。


弟俞元,字公辅。登宋进士,仕端明殿学士。卒葬苏家沥,真净庵亭子后。配李氏,庄简公(李光)孙女,封夫人,合葬。


各有墓志,俞学士墓志李知退撰,李夫人志李知孝撰。旧谱云:二碑留太平巷时思庵,后不知所考。


子四,万十一、万十七、万二十三、万二十五。女适进士赵爟。


俞元为“学士派”,大堂、北宅二派本此。


俞允为长子,尝任院判,故称“院判派”。而横街、俞港、严巷俞氏皆属院判派。


“横街”,似即下桥头横街,相对于东西大街而言,如下桥头四进台门门口的石板路,即为横街,后称“贤才街”。与大街形成“丁”字,一直一横。乐天斋门口的石板路,称“石道地”。住在石板路沿横街的俞氏,即为横街派。


巷桥派,即迁居严巷桥的俞氏兄弟,分为铭、用两房。


俞港,即以俞氏集、志、凤、昶四房所居而得名。


在元末明初,成敬自诸暨迁居嵩城俞港,俞港遂以俞、成二姓为主。


后复以俞港以“俞”姓人“口”为主,又在“俞”氏前加“口”,成为“喻港”。


据民国《松夏志》记载,喻港是一个小村,以俞、成为主,只80户人家,共416人。其中男211人,女205人。与唐嘉桥相邻,附于唐嘉桥村。


解放后,喻港写作“喻江”,“江”仍读“港”音。随着人口增多,分为前喻江、中喻江、后喻江。至公社化时,据《上虞地名志》记载,喻光大队已有297户人家,共1045人。


仅数十年间,何以喻光村家庭增加200多户、人口增加800多人?


倪夫根3_裁剪_压缩.jpg

九十四岁倪夫根讲述

清明早上,在新光村书记潘建中的引荐下,在向家住文昌路(原羊淘沥)九十四岁老党员倪夫根采访中了解到:


解放后,进行土改,因为人多地少,每人只分得三分多土地。不少人家仍靠杀羊、小贩维持生活,并把分得的土地让给了农民。


因为分田单干,存在着家庭劳动力有强弱、生产资料有多少、生产技术有高低的差距,全国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富农、讨小婆的现象,旧社卖田卖女陋习重现。


只有互助、合作,才是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响应国家号召,羊淘沥徐安良、俞悦康、徐炎朗、倪夫根四户,最早成立了“伴工组”。即是1954年的“互助组”。


1955年,为了发展农业的互助力量,提倡连组,羊淘沥连船弄成立有名的“十六户”光明社,寓意新中国如太阳光明,妇女徐云梅任社长。前喻江、后喻江集中组织成立了“中喻社”。


1956年,中喻社、光明社合并为“喻光”高级社,从两社各取一“喻”、“光”两字组成。


1957年,发生了“退社”风波,不少农民误听流言,思想动摇。以为单干可以轻松搞定,自在生活。合作太苦太累,没有前途。


其实正是因为单干没有出路,才选择了走集体化道路。


据倪夫根长者回忆:当时干部给大家打比方,退社就好像是弯腰起身前的蹲了一下,看上去身子比以前低了,但是站起来身体更高大了!


事实确如所言。所以坚持入社的农民仍然是大多数,农民的觉悟挺高的。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开始“大跃进”,喻光高级社成为喻光生产队。因为粮食分配存在一“大”二“公”问题,为此毛主席进行了纠正,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1961年,喻光生产队改为喻光大队。


由此可知,喻光村新增的家庭和人口中,一部分是新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一部分是因为与羊淘、船弄里人口的合并。


现在喻光、镇中、先锋三村合并成立的新光村,比以前更加发展壮大了。在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引导下,会更加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30 18:30 , Processed in 0.0589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