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32|回复: 0

清代崧厦新光村的“俞氏六景”(二)

[复制链接]

1292

主题

1766

帖子

769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7
发表于 2024-4-11 19: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太公台门5_裁剪_压缩.jpg

乐天斋旧楼

清代崧厦新光村的“俞氏六景”(二)

俞木的六景诗,就是俞木的悟道诗,境界非凡。所以六诗一出,和者众多,但都难以超越俞木的原作。


来看俞木的第一首六景诗《乐天斋》:


书窗恬憺已多年,喜得通明天赋缘。

回薄古今随念至,蹉跎岁月为因缠。

功名富贵终如梦,道德文章孰罔愆。

何是何非何足辨,心知无病即神仙。

六景诗1 标点2.jpg

儒林散士六景诗

古人常说“乐天知命”、“知命乐天”,但真正能做到乐天的很少!因为只有心安才能得乐,心不能安,就不能乐。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也是因为“我心不安”,希望达摩传授“安心法门”。


有一句成语叫“心安理得”,反过来是“理得心安”。“心安”是因为“理得”,“理得”才能“心安”。否则就会心生疑团,我心不安。


“书窗恬憺已多年”,“恬憺(dàn,安)”,是内心安然的状态,无牵无挂,身心自在。


“恬憺”,又写作“恬澹”、“恬淡”,但还是“憺”用辞最为恰当,直指内心安然。水摇为“澹”、味薄为“淡”,都是用水波、味道作比喻。


“恬澹”也是比喻,比喻内心的适道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说。道是什么?只有俞木自己身心体会,但具体说不出来那个形象。


《黄帝内经》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恬憺虚无”,就是比喻成道的状态,人与天地合一,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即“真气从之”了。


俞木说自己在书房静坐修道已经好多年了,“书窗恬憺已多年”。


道行怎么样呢?


“喜得通明天赋缘”,“通”,是指通天彻地。“明”,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通明”,就是已“明明德”,已经通透、明白了天道之意。


“天赋缘”,是指先天赋予的本性,天性喜欢修道,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缘分。就像苏东坡所说的“书到今生读已迟”,言下之意,前几世也是读书种子,一生一生读下来的积累。


俞木所说的“天赋”也是指前世就有修道根基。


当然啦,这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现代科学也搞不清楚,每一个人天赋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薄古今随念至”,“回薄”,是指循环相随,变化无常。古今的历史,总是乱极生治,治极生乱,而追究动乱的原因,就是一念之差,思想、观念的原因。思想归于正道,国家就太平。思想歪曲了,国家就乱了。


国家由人组成,人由思想左右,思想就是观念,心中的一念、念念。


所以俞木说:古今的历史演变都是随着思想变化而来的,“回薄古今随念至”。


“蹉跎岁月为因缠”,蹉跎岁月,人世得失,各有前因,莫可强求,皆是因果相缠。


俞木在诗中都是儒、佛、道三教宗旨的融合,用平常的文字写出。


俞木这一句诗,是在自解,也是劝人,好像有一种劝解堂兄俞得鲤的意思。


俞得鲤读书很好,文人气息很浓,比较执着,有一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望。


但俞得鲤数奇,屡考不中,在内心有一种苍天不公的不平,他是临终前仍作诗感叹:“上苍赋我不风流,科场苦尽难消恨。”含恨而终。


而俞木则认为:“功名富贵终如梦”,非常超脱。


并且认为多写“道德文章”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有的文章写错了,迷惑、误导了后人,也是有罪过的。“道德文章孰罔愆”,“罔”是迷惑,“愆”是罪过。


所以理学也好,心学也好,玩弄新名词,新概念,自己没有悟道,凭想象写出来的“道学”,结果误导了学生,杀人慧命,那是很严重的罪过。


因此,道不可说,不在名词争执当中。“何是何非何足辨”,争辨的都是戏论,不足道也。


道在体悟,如心饮水,冷暖自知。“心知无病即神仙”。


百病由心起,烦恼也是病,无病无痛,轻安自在,就是活神仙,夫复何求!


所以,俞木属于崧城第一流的人物。读了他的两首诗,已为他的学问修养倾倒。后面几首诗,下回接着讲。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1 00:57 , Processed in 0.0493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