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清王知介《朱氏重修宗谱序》
在清顺治年间,崧厦寺前王知介为好友朱祥麟作《朱氏重修宗谱序》,原文如下:
朱氏重修宗谱序
“以今天下之不理,则无异故族谱不修,而宗法坏也。夫古王者,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于是有合食之典,有大小宗之制。一道同风,九州共贯。是则由乡而暨国,由国而暨天下。有递及之势,有胥贯之情。未有族不理而乡效,乡不理而国效,国不理向天下效者也。
昔者明君察相知其然,以天下之不效而责国,以国之不效而责乡,以乡之不效而责族,卒未靡有不效者也。如建瓴水,如发弩机。如钟钟,如鼓鼓。执要(捩)枢,发迩见远。蔑有不于乡求之,即蔑有不于族求之者也。
吾乡之有朱,邑右姓也,厥(其)先南渡有仲始府君(朱汝疆)者,自鄞县徙居崧里(朱宗初),其后遂以繁昌。自宋迄明,自明迄(今),将五百年,所其间伟人杰士,鸿儒耆德,项背相望,未易枚举。
然自瓯宁(知县朱德辅)、连城(县丞朱一诚)二公外,卒以零落湮灭。何?谱法坏也!谱法坏,奈何旷而不修也,或修而不详也。旷而不修,修而不详,则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虽时有记忆……”
图片中个别字认不清,用括号括出,如“执要(捩)枢”的“捩”,不能完全确定,所以用同义字“捩”代替。
有的括号内字作为注解、说明,如“厥(其)”,“厥”的意思是“其”。
如“南渡有仲始府君(朱汝疆)者”,桂林朱氏始祖为朱汝疆,随宋高宗南渡而来,以植桂卜居蔡林,名为“桂林”。
据《上虞桂林朱氏族谱·修族谱序》记载:“(朱)珏子美,仕至湖广参政。美二子,长曰汝弼,次曰汝疆,俱仕高宗朝,随驾南幸。(汝疆)隐居上虞之孝义乡,遂家而籍焉。”
兄弟即伯仲,兄朱汝弼为伯,弟朱汝疆为仲。王知介以“南渡有仲始府君”雅称之,故在括号中标注为“朱汝疆”。
其为先来者,成为崧厦朱氏大族(右族)。
后来者,“自鄞县徙居崧里”,是朱宗初,所以在括号中标注“朱宗初”。
“宗初”二字,疑不是本名,而是谱名,“宗初”,即是最“初”始迁之祖“宗”的意思。
清朱旌臣乡试朱卷
朱宗初在鄞县属十六世,在崧厦镇第一世。传至朱旌臣,从鄞县始祖朱振算起,是二十七世。从朱宗初算起,则为第十二世。
鄞县始祖朱振,在北宋建隆(960-963)年间,从嵊县徙“居宁波府鄞县小溪村”。“小溪”原为“光溪”,因朱旌臣在“道光丁酉”参加乡试,为避“道光”讳,故改“光溪”为“小溪”。
朱宗初迁居崧厦,时约在明宣德、正统年间(1425-1449)。
“南渡”朱氏与“鄞县”朱氏是分别两支,不是同一支。古文难读,容易误解,故特为标注。
桂林朱氏虽在蔡林,不在嵩城之内,但自宋至明,已有三支迁到崧镇,分别住在西朱沥、朱家沥、后喻江三村,今属新光村三镇中片、喻光片。
桂林朱氏“其后遂以繁昌”,当然包括在明代中叶从鄞县徙居“崧里”的朱宗初后代。
“崧里”是崧厦里的简称,包括嵩城和嵩城旁边。如崧厦何氏迁居崧厦,也称“崧里”,其实是在嵩城边上。后来何氏发展至牛市街庐江弄一带,属于嵩城里了。
桂林朱氏早迁嵩城的在宋代,迟迁嵩城在明代,所以分别叙述:“自宋迄明,自明迄(今),将五百年。”这是指桂林朱氏家族历史。
“自明迄今”,“今”是指清朝顺治(1644-1661)年间,包括朱宗初始自鄞县迁来(1425-1449),但不是“将五百年”,而是仅二百余年。
朱祥麟,字天石,是明末清初的崧厦书画家,爱好收藏古画,不事产业,晚年生活穷困。
从其修养经历来看,朱祥麟祖上也是富有人家。朱祥麟要求王知介作谱序,可见序中所言:“自瓯宁(知县朱德辅)、连城(县丞朱一诚)二公”,即是朱祥麟的祖上。也就是从桂林迁居嵩城的崧镇朱氏。
明初瓯宁知县朱德辅与连城县丞朱一诚,与朱旌臣祖上无关,而与桂林朱氏有关。
因为朱旌臣的四世祖朱朝言,在明季任广东南雄府仓大使,署福建闽县知县。在《松夏志》中不在崧镇朱氏八贤之列,可见朱朝言并不住在镇上。
同样,瓯宁知县朱德辅与连城县丞朱一诚,也不在朱旌臣家族简历中,可见朱德辅、朱一诚与朱旌臣家族无关。
再据《解读清崧镇朱旌臣乡试朱卷》考证,朱旌臣是在清代初中期才搬到镇上居住的。朱旌臣家族在崧厦三百多年的繁衍,传到朱旌臣十二世,也只有三四个堂弟、胞弟。
由此可知,朱祥麟的崧镇朱氏源自桂林朱氏,王知介为朱祥麟所作的《朱氏重修宗谱序》,是桂林朱氏族谱的崧镇分支。即朱德辅、朱一诚在崧厦的二支世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