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40|回复: 0

崧厦俞氏宝贞庵清德姑传

[复制链接]

1348

主题

1825

帖子

80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013
发表于 2024-5-23 2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贤才路_压缩.jpg

崧厦下桥头方井头(贤才路)

崧厦俞氏宝贞庵清德姑传

上回写过一篇《崧厦宝贞庵与文昌塔》的文章,讲到与俞氏节妇有关。宝贞庵有两处,经查,崧厦有两位载入上虞史册的德妇,一位在明朝初期,一位在清朝乾隆、嘉庆时期。


据康熙《上虞县志》记载:“宝贞庵,在县西北六十里,嵩镇北。僧彻虚建。”


康熙早于乾隆,因此据此推测,这一座“宝贞庵”,应该是纪念明代的那位节妇的。


据光绪《上虞县志》记载:“宝贞禅院,在县(丰惠)西嵩镇中市北,明末建。岁久倾圮。光绪二年(1876),俞姓捐修,易名‘保镇’。”


“明末建”,应该也与明代的节妇有关。“光绪二年,俞姓捐修,易名‘保镇’。”看上去与两位德妇都可以有关联。


到底这一条记载是记录同一座庵?还是把两座庵混在一起记录了?


如果是同一座庵,那么可能性不大,因为下桥头沿街是连片的住宅,自宋至明,俞氏家族发展壮大,人多地少,都不得已向外边迁居。因此不大可能在房屋拥挤的地方,留一块空地,在明末等僧人来造“宝贞禅院”。


如果是两座庵混在一起记录,那么我认为,“宝贞禅院”住持是僧彻虚的可能性为大。而“宝贞禅院”之前,则是“宝贞庵”。在明末,僧彻虚改建为“宝贞禅院”,就是后来俗称的“塔庵”。这样逻辑比较顺。


就像潘韩村原先的“节孝庵”,现在改为“节孝寺”,都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再理顺一下,后来改名“保镇庵”的,之前应该就叫“宝贞庵”,而不称“宝贞禅院”。


塔庵与保镇庵的前身这样区分开来,那么,就与《崧城俞氏家乘》的记载吻合了。


下桥头中街北首的宝贞庵房屋,原先是俞云会(字际昌)的祖屋。俞云会生有四子一女。四子外出经商,女儿清德姑为照顾父母,誓不嫁人,在家清修,其住宅即“宝贞庵”。


清末动荡不安,为祈求崧镇太平,俞氏后人遂改名为“保镇庵”。



民国崧厦街市截图

清德姑,是俞氏贞孝女的道号,名字已失传。《上虞县志》与《松夏志》写作“清得姑”。“德”者,“得”也。虽含义一样,但以“清德”为雅。


清德姑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崧城俞云会的独生女。俞云会生有四子,从小读书,长大后皆外出经商,远客他乡。依于父母膝下者,仅清德姑一人。


清德姑自幼聪颖,随诸兄弟读书,能识文章大旨。对于古代的《闺范》、《女箴》,心窃慕之。及看到木兰从军、提萦上书的故事,更知女子善尽孝道,而能远迈男子。


既长,父母为清德姑择婿,清德姑眼泪汪汪地说:“我四兄弟皆远出不归,堂上父母春秋年高,如有不豫之忧,谁为侍奉?且平日早晚问安服事,又让谁担任呢?女儿依于父母膝下已习惯了,愿在家服侍父母百年,诚不愿嫁人。”


母亲一向多病,清德姑长年衣不解带服侍,和汤调药,无微不至。一夕,母病加剧,急请郎中救治,郎中束手无策,告之无力回天。


清德姑号哭呼天,焚香祈祝,割股肉和药以进,母亲服后,疾病若失。众人都说是清德姑孝感所致。


此后,清德姑长斋诵佛,弃锦绣服,穿纯布衣。在家代理兄弟之职,主持家庭事务,内外肃然,没有闲言。这是清德姑的淑德待人,所以无不信服。


嵩城庙每年举办灯会,纪念嵩城大王菩萨袁崧,在东晋为保境安民,抵抗孙恩侵掠上虞沿海,而英勇牺牲。后世百姓岁岁纪念,称“袁公祠灯祭”。


崧厦九社廿三姓轮流主持,俞氏是崧厦大姓,自在轮值之列。每轮到俞氏值祭时,必按户派捐,以充经费。


清德姑积有平时帮人做针线活工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慷慨捐助五十两银子,让主事人存在钱庄生息,以资补助。她的深明大义,是庸庸只顾自己的人所不能相比的。


清德姑享年八十,以不字终。去世那晚,异香满室,恍惚中见童男女接引而去。


道光三年(1823),弟俞焱呈请学政杜堮,给“贞孝迈伦”匾额。同治年间,侄孙俞轸法以行廉禀请大府具题,钦旌“贞孝”,建坊入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同邑金城干撰《钦旌贞孝俞女清德姑传》,并评价说:


上虞是大舜故地,“孝思所遗,万世则之”。其男子代有以孝闻者,无论已。曹娥孝女之后,若包女、朱女及县志、郡志所载者,不能更一一列举,女德之传世代流芳,清德姑是善继德音哉!“其荣膺旌表也,固宜。”


《上虞县志》记载:清德姑“父卒,时年十四。家食维艰,兄外出业贾,弟尚髫龄。”与金城干传略有差异,金传称:清德姑“幼聪颖,随诸兄弟读书。”可见家境尚裕。


《松夏志》记载与县志同,下附志传原文,供大家参阅。


钦旌贞孝俞女清德姑传1.jpg

钦旌贞孝俞女清德姑传

清德姑者,际昌俞公女也。公有子四,皆经商,远客他乡。依膝下者,仅姑一人。幼聪颖,随诸兄弟读书,能识其大旨。闺范女箴,心窃慕之。及观木兰从军、提萦上书故事,知女子善尽孝道,且远迈男子也。


既长,父母为之择婿,辄泫然曰:“兄弟皆远出,堂上春秋高,设有不豫,谁为侍奉?且平日晨昏定省事,又孰任耶?女依膝下惯,诚不愿字人。”


母向多病,姑衣不解带者累年,汤药之调,无微不至。一夕病剧,医者束手告辞。姑号哭呼天,焚香吁祝,割股以进,病若失。人咸谓孝感所致。


嗣是,长斋诵佛,弃锦绣,衣纯布。且代兄弟之职,主持家政,内外肃然,无间言。盖淑德所推,靡不信服也。


族中轮值袁公祠灯祭,每届值祀,必按户派捐,以充经费。姑积有针黹(zhǐ,缝纫)余赀(资),慨助五十金,俾司事存放,以资补助。其深明大义,尤庸庸者所莫能肩及也。


享年八十,以不字终。卒之夕,异香满室,恍惚中,见童男女接引而去云。同治间,侄孙轸法以行廉禀请大府具题,钦旌“贞孝”,建坊入祠。


论曰:我虞处重华(舜)旧址,孝思所遗,万世则之。其男子代有以孝闻者,无论已。曹孝女而后,若包女、朱女暨邑郡志所载者,不能更仆数,坤德之垂奕祀流芳,姑其善嗣徽音哉!其荣膺旌表也,固宜。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 同邑晚生金城干敬撰


21_俞清得_裁剪、红线.jpg

《松夏志》记载俞清得

“俞清得,云会女。父卒,时年十四。家食维艰,兄外出业贾,弟尚髫龄,独母在家,又多疾病。女矢志奉养,誓不远离,以母病未痊,因割股进,疾若失。


嘉庆二十三年(1818),母殁,女年逾五十,哀毁,几不欲生。道光三年(1823),弟焱呈请学政杜堮,给‘贞孝迈伦’额。十八年(1838)旌,享寿八十。卒之夕,异香满室,恍惚中见童男女接引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7-27 18:12 , Processed in 0.1514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