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24|回复: 0

怀念远去的垛柱

[复制链接]

1348

主题

1825

帖子

80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013
发表于 2024-6-11 16: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垛拄1_压缩.jpg

怀念远去的垛柱

天下有我

在华夏数千载农耕文明的浩渺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双手,缔造出了一系列既实用又高效的农具。在我的记忆深处,垛柱无疑是那一抹独特且不可或缺的风景。它看似朴素无华,却承载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与无穷智慧,是世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更是他们聪明才智的璀璨体现。


垛柱,在不同的地域和方言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称呼,如担柱、担棒、短柱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它们的核心功能却如出一辙:为农民分担挑担时的重量,使挑担变得更为轻松。这种实用的农具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垛柱,主要用于日常物品的挑运;另一类则是专用的毛竹垛柱,专用于背运毛竹。尽管它们都是坚硬的木棍制成,但由于用途的不同,毛竹垛柱在制作方法和外形上与普通垛柱有着明显的差异。


通用型垛柱,通常是一根与使用人肩部齐高的木棍,质地坚实且富有韧性。它的直径大约四至五厘米,上部稍宽,下部略窄,采用质地坚硬的木材精心制作而成。在制作过程中,人们需先用锯子将木棍截成与使用人肩部齐高的一段,然后在顶端细心打磨出一个与扁担外形相近的凹槽。接着,在离顶端四五厘米的地方,巧妙地削出一个长约十厘米并逐渐向下倾斜的平面。当削到距离木棍外圆二厘米深时,便形成了一个带扣头的凹槽。这个凹槽的作用极为重要,它能让挑担人在行走或休息时,将扁担稳稳地卡在上面,从而大大减轻肩部的负担。完成凹槽的制作后,制作者还需用木工刨将木棍刨得光滑不扎手,这样一根完美的垛柱便诞生了。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垛柱的着地部位嵌上一个铁箍圈,以防止长期使用造成磨损而使长度缩短。


而毛竹垛柱的制作则更为精细。它的头部外形与普通垛柱截然不同,以适应背运毛竹时的特殊需求。毛竹垛柱不仅要求质地坚硬,而且木棍的其中一头需要有自然形成一个Y形的形状,这样才能在制作过程中巧妙地形成一个稳定的Y口,以便在“垛”着休息时稳稳地叉住一捆毛竹。因此,在选材和制作过程中都需要格外用心,确保毛竹垛柱能满足背运毛竹的特殊需求。


垛柱,这个看似平凡的工具,却是他们劳作中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轻松地完成繁重的搬运任务,还让他们在艰苦的劳作中找到了信心与力量。有人说,垛柱就像是使用者的第三只脚,让他们在行走山路或上坡时能够稳稳当当。上坡时,他们可以借助垛柱的辅助,像使用拐杖一样帮助前脚往上踩;下坡时,紧紧握住垛柱拄着地,可以让前脚保持平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三角支架是最为稳定的结构,而此时的垛柱便成为了人的第三只脚。


此外,垛柱还具有其独特的妙用。有时,由于其长短和大小适中,握在使用人的手中,就像一根哨棒,可以当作防身或反击的武器。在乡村的山间小路上,偶遇恶犬或有毒蛇类的攻击时,垛柱便能成为农民们的临时防身之物,让他们在危机关头化险为夷。虽然这种用法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垛柱确实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然而,想要驾驭垛柱并非易事,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对于初次尝试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使用垛柱的技巧首先体现在“挡”的方面。挑担时,担子在右肩,垛柱就放左肩;反之,担子在左肩,垛柱就放右肩。安放时一定要定准方向,也就是说安放肩上的垛柱必须和扁担成直角。如果偏了,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碍手碍脚,影响挑担的效率。放时,还要把斜坡形顶端扣头与扁担严密卡住,否则也会失去作用。因为卡不妥当,挑的担子会晃来晃去不安稳。


其次是“垛”的技巧。这需要使用者对担子的重心了如指掌,才能将垛柱稳稳地搁在扁担的重心位置,使担子稳稳当当。而生手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会让担子前倾或后仰,难以保持稳定。因此,掌握“垛”的技巧对于挑担人来说至关重要。


除了分担重量外,垛柱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方便挑担时休息。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农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休息。此时,垛柱便可以派上用场。他们可以将垛柱“垛”在地上,将扁担搁在垛柱上,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擦汗、喝水或者抽烟。有时候,他们还会将垛柱靠在墙壁或树上,让自己能够有个暂时放松的机会,稍微缓解一下疲惫的身体。


在浙东宁绍平原的姚江之滨,矗立着我深爱的家乡。在分田单干实施之前,村民们以生产队为单位,共同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稻谷成熟时,是村民们最为忙碌的时刻。沉重的稻谷担子,压得每个人的肩膀都仿佛要断裂一般。他们需要借助垛柱,才能将那些沉甸甸的稻谷搬运到临时的存放地点。每次挑着走的时候正是晌午,他们的肚子正好空空如也,却还要硬撑着走完那段漫长的路程。在挑谷的队伍中,男女老少、强壮与瘦弱并存。每个人的肩上都挑着沉甸甸的谷子,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地向前走着。他们的步伐虽然沉重,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每当大家停下来“垛”着休息时,他们会挺直腰板,享受着难得的轻松时光。那些头戴草帽的劳动者,会摘下草帽当作扇子,呼啦啦地扇个不停,带来一丝丝凉爽。而头脑活络的人则会开上几句玩笑,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暂时忘却了身上的疲惫。有的则会低声细语地分享着村里的新鲜事,比如谁家的儿子即将娶妻,哪家的女儿即将出嫁。这些闲聊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我仍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刚高中毕业不久,便投身于修河堤的劳动中。那时,村里还没有机械为动力的运输工具,连畜力车辆也没有,更别提汽车了。大队负责人推荐我加入青年突击队,专门负责搬运沉重的石头到修河堤的工地。有一次初夏的傍晚,队长要求我们二十位队员在晚上时分一起从公社供销社仓库挑运水泥到修河堤的工地。那段路程足有六七里远,每个人需要挑两包水泥,一包重达百斤,一担便是二百斤的重量。因为回来的时候已属于晚上,这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小挑战。


那是一个月色灰暗的夜晚,我们二十名突击队员排成一列,整齐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队长站在队伍前头,一声令下,我们便迈开了步伐。垛柱在前后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伴随着我们的脚步声,在夜空中回荡。那时的垛柱,就像战士行军时扛着的枪支一样,随着我们行走的步伐,一上一下地有节奏地摆动,既壮观又动人。


在行进的过程中,有几位队员还顺势哼起了号子,那高昂的声音与沿途树林中虫鸟的鸣唱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我们沿着乡间小路,在树丛下、河水旁蜿蜒前行。每当队长喊一句“垛一垛”时,我们就习惯性地取出垛柱,稳稳地立在地面,再稳稳地搁上扁担。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疲惫都随着垛柱的支撑而消散无踪。我们会摘下头上的帽子当作扇子轻轻扇动,或者用褂子布轻轻擦拭额头的汗珠。


短暂的休憩之后,我们再次将担子移至肩上,队员们齐声发一声喊“走”,这声音在夜空中飘向了远方。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齐刷刷地将担子卸下,把一袋袋水泥整齐地码放好。然后,我们带着满身的臭汗嘻嘻哈哈地说笑着踏上归途,虽然路途遥远且充满艰辛,但有了垛柱的陪伴,我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青春活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垛柱这种传统的农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普及,让农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他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肩挑背扛地进行长途运输,垛柱也因此失去了用武之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垛柱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好记忆和深刻体验。


它曾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辛勤劳动和艰苦生活的岁月。每当我们回忆起那些与垛柱相伴的日子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和怀念。那些日子虽然艰辛,但却也充满了欢乐和朝气。垛柱不仅是我们劳动的工具,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


如今,垛柱已经成为了乡村文化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虽然它已经不再是我们劳作中的辅助工具,但它的精神和价值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怀念那些远去的垛柱吧!它们曾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也是我们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我们与土地的深厚情感,也见证了我们在艰难岁月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虽然垛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的身影和影响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它们就像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风雨岁月的亲人和朋友一样,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每当我们回想起那些与垛柱相伴的日子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垛拄2_压缩.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7-27 17:55 , Processed in 0.0637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