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镇中片王家沥
王家沥是寺前王氏的发家福地
新光村喻光片以俞、王、成、余、倪五姓为主,占到喻光片男姓的七成,王氏为大姓,排名第二。镇中片也有王氏,但已不成其为大姓。
而早在元明时期,王家沥与朱家沥(后称“西朱沥”)比邻而居,互为姻亲,朱、王是嵩城大姓。
为了查寻崧厦王氏的来历,翻了两天的《琅琊王氏通谱》,终于把寺前王氏、鹊子(雀嘴)王氏、嵩夏(崧厦)镇王氏、施家堰王氏等理了一遍,把崧厦王氏的来龙去脉查清楚了。
琅琊王氏通谱
原来寺前王爚(yuè ,耀)在迁居戒德寺前之后,第二、三代为了生活,先是到鹊子里海边晒盐,之后又利用滩涂种田植麻。因为辛苦操劳,第三世王继唐,年五十四而亡,葬在葬鹊子村父坟旁。第四世王继唐次子王明,年四十四而亡,葬在本里蔴地大坟,都属于盛年而亡。
最不幸的是王继唐的长子王祖珉,字华甫,行祖一。家里利用两代的积蓄,为王祖珉纳粟当了一名提领官,因尝以私憾困人。在元泰定(1324-1328)初年,总管王克敬听说王祖珉豪纵不法,不但抄没了王祖珉的家产,而且把王祖珉及妻、子全都安置到河南,进行劳动改造。王祖珉的五子是:宗诚、宗谅、宗谊、宗诚、宗谨。
王爚生一子,王彦礽。王彦礽二子,王继唐、王继嵩。
王继嵩后来世系不明了,可能在鹊子里晒盐太过辛苦,失了后代。
所以王氏的传承香火的大任就交给了王继唐,王继唐配曹氏,生一子,王祖珉。继配朱氏,生二子,王明、王祖华。
在长子王祖珉全家被抄,安置河南之后,父亲王继唐,伤心带劳累,五十四岁去世。
寺前王氏世系
这时的重担又压在了王明身上,据《琅琊王氏通谱》记载:“明,继唐次子,字祖诚,号德达,行祖二。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十月初一日生,官国子学禄,元元统二年(1334)甲戌四月十九日卒,年四十四。葬本里麻地大坟。
配张氏,赠孺人。子一,宗谦。继黄氏,子三,宗让、宗文、宗礼。女一,适倪。侧室袁氏,子二,宗武、宗庠。”
王明娶了三房媳妇,生了六子一女,家庭负担可想而知。因为操劳过度,不幸中年病亡。这时家中失了顶梁柱,犹如天塌一般。
作为祖母的朱氏,更觉肩上如负重担。所以就想到借重朱氏家族的力量,来为四孙子王宗礼提供发展的基础,所以王宗礼就朱家沥旁边的王家沥耕作发展了。当然,当时还没有王家沥的名称,只称“朱家沥南”。随后朱祖母还为四孙子定了一门与朱氏联姻的亲事。
王宗礼是崧厦王氏家族中承先启后极其重要的人物。据记载:“宗礼,明四子,字节夫,行宗四。元泰定三年丙寅二月初二日生。至正间,婺贼冯辅卿为乱,尝率乡民保障里闾。明初,举为提领。永乐十四年丙申九月二十日卒,年九十一。葬朱家沥南原。配朱氏,子三,光祖、荣祖、亮祖。”
所以崧厦王氏之后的发展,大都出自王宗礼这一支,而且有王宗礼的后代,又重新回到寺前,成为寺前王氏一派始祖。
那王宗礼不是有六兄弟嘛,其他五兄弟发展情况怎么样?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记载:
“宗谦,明长子,字益夫,行宗一。元皇庆元年(1312)壬子十月二十六日生。赘居十三都黎姓家焉。配即黎氏。”
据《上虞县志》记载:“十三都:浦口、郑村、俞村、傅村、石塘、潴湖、王家汇、大湖岙、花垦。”十三都在今上浦,上浦有个王家汇的村,可能就与元代王宗谦赘居十三都有关。
王宗谦为何赘居十三都?也有家庭条件有关,家中兄弟多,房屋少,经济条件弱,为减轻家庭压力,一般会选择做上门女婿。
王宗谦是原配张氏的儿子,再来看继配黄氏的三个儿子,也就王宗礼同母三兄弟,长兄王宗让,仲兄王宗文,自己王宗礼。
先看王宗让记载:“宗让,明次子,字退夫,行宗二。元延祐二年(1315)乙卯正月初七日生。庠生(秀才),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五月十二日卒,年五十六岁。附葬父茔次(紫微里麻地父坟旁)。
配张氏,子一,仕贤。女一,适单。”
麻地在哪里?是在鹊子里?还是寺前?具体位置不清楚。但从王氏四代经营,在寺前、鹊子里都有祖屋,如果读书科举,自然是寺前的环境比鹊子里优越,靠近嵩城的寺前比临靠海的鹊子文风盛。所以王宗让应该是在寺前读书、生活。
再看王宗文记载:“宗文,明三子,字仁夫,号晹谷,行宗三。善草、隶书。配张氏,子一,诗同。女二,长适贾,次适郑。”
王宗文生一子,名“诗同”,有对发扬文化的寄望。字“克兴”,是能兴的意思。
来看王诗同记载:“诗同,宗文子,克兴,行载三。配氏,女一,适郑。”
王诗同没有生子,生了一女,“适郑”,嫁到了郑家,王诗同二姑也“适郑”,是不是元代联塘郑家已经成村。
而王明、王祖华、王宗让、王宗文父子两代都娶配张氏,由此可见张湖张氏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形成大家族了。张湖之名,有其缘由。
因王诗同没有儿子,三兄弟中王宗文这一支就断了。
再来看侧室袁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情况,长子王宗武,次子王宗庠。
据记载:“宗武,明五子。早卒。”
“宗庠,明六子,字育夫,行宗五。元致和元年(1328)戊辰七月生。因守祖墓,迁居鹊子里。”
王宗武幼小就因病而死,王宗庠因祖上有家产在鹊子里,就到鹊子里继承家产,兼守祖墓,向鹊子里发展了。
因此,鹊子里的王氏始祖是王彦礽,第二世是王继唐,第三世是王宗庠,之后都是王宗庠的后代。
元代寺前王氏迁居鹊子里的来历大致如此。
因此寺前王氏就剩王宗让与王宗礼两支了。
王宗让虽只生一子,王仕贤,但之后就多了。据记载:“仕贤,宗让子,字克载,行载一。元后至元四年(1338)戊寅三月初一日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闰四月十八日卒,年五十三。附葬祖茔次。
配严氏,子一,杰。继华氏,子四,昌、暹、赐、恕。”
而这时的王宗礼还在王家沥发展,要等数代之后,才有后代回迁到寺前村。
来看王宗礼配朱氏,生三个儿子王光祖、王荣祖、王亮祖的情况:
王宗礼、光祖、思文、王瑄
“光祖,宗礼长子,字孟熙,行蕺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为盐课司提举,赴任,卒于直隶张家湾(北京通州)。时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八月十七日,年三十六。其后迁上虞宁远乡,为寺前王氏始祖。
配范氏,子三,思文、思行、思义。女一,适钟。上虞宁远乡派。”
崧厦古代有三个乡,寺前六都那边属宁远乡,孙家渡八都、纂风那边属新兴乡,崧厦街九都附近属孝义乡。
王光祖生了三个儿子,因为父功祖德,加上自己才能进取,成为盐课司提举,到京都通州赴任,不幸年仅三十八岁,在年富力强之时,卒于直隶张家湾任上。长子王思文年少,次子王思行、三子王思义年幼,扶父柩随范母归里安葬,三子重归崧厦故乡,因为祖业在王家沥,所以仍在嵩城发展,之后有后代迁居寺前的,则又成为另一支派王氏始祖。
为什么说王光祖三子仍在崧厦附近发展?
可看记载:“思文,光祖长子,字序周,号耕隐,别号木斋,行辂一。明永乐四年丙戌八月二十一日生,天顺八年甲申六月十九日卒,年五十九。葬本都谢巷。配张氏,继徐氏,子三,瑄、连、球。侧室孙氏,子一,琥。”
“思行,光祖次子,字序思,号渔乐,行辂二。明永乐六年(1408)戊子三月初七日生,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闰四月十一日卒。葬卢家桥北。配经氏,子四,玑、珮、琦、玖。”
“思义,光祖三子,字序方,号云樵,行辂六。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十月二十七日生,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卒,年七十三。葬嵩夏镇陆家桥。
配何氏,子五,环、琰、玭、瑾、玠。”
王思文、王思行、王思义三兄弟,因为祖上积有家业,加上父亲为官,盛年而亡,因此看通了官场,开始享受人生。
王思文,字序周,号耕隐,别号木斋。三妻四子,读书吟诗。寿五十九,卒葬本都谢巷。嵩城是九都,九都谢巷,今不知在何处。
王思行,字序思,号渔乐。一妻四子,读书渔乐,不亦乐乎。可惜年仅四十,卒葬卢家桥北。卢家桥,今不知在何处。
王思义,字序方,号云樵。娶妻何氏,生有五子。寿七十三,卒“葬嵩夏镇陆家桥”。“嵩夏陆家桥”,今属新光村喻光片。
由此可知,喻光片王氏始祖为王思义,在明代与何氏即为亲家。
王思义是王宗礼孙子,喻光片王氏与王家沥王氏同一祖宗。
王家沥路门牌
王宗礼次子王荣祖,不像兄长人生迭荡,平淡生活,在王家沥勤守家业。配陈氏,生四子。卒葬朱家沥。
据记载:“荣祖,宗礼次子,字仲亮,行蕺二。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十月二十六日生,正统十四年己巳四月初八日卒,年六十五。葬朱家沥。配陈氏,子四,思信、思谦、思让、思逊。”
王宗礼三子王亮祖,则赘居施家堰,成为王氏施家堰派始祖。
据记载:“亮祖,宗礼三子,字仲先,行蕺三。明洪武二十二年己巳正月十三日生,永乐间,赘居施家堰。配张氏,子一,思理。施家堰派。”
由此可知,王家沥始祖王宗礼生三子,之后又分为王家沥、施家堰、寺前、喻光数派。
再来看上回提到的在王家沥隐居的征士王瑄与隐士王镡,其实他们俩是父子,是王光祖长子王思义的子孙。
也就是说,当王瑄从小听父亲讲起爷爷死于北京官场的悲痛往事之后,就对明代官场的险恶有深刻了解,所以就不想重蹈祖父覆辙,宁愿隐居乡村,吃穿不愁,乐得逍遥自在。不淘那个闲气,弄不好还得提前终结性命。
据记载:“思文长子,字廷璧,号桂轩,行冕七。明庠生。配钟氏,子三,镡、锦、镇。”
《松夏志》据清寺前王知介撰传记载:“王瑄,字廷璧。自幼博览群书。在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与郭彦安同膺荐辟,提举为官。王瑄超然不应,惟优游林泉,除庆吊外,绝不交一人、涉一事。
王镡,诗追陶谢,有琴名,飞龙令慕名召之,辞以疾,其独行又如此。”
由此可见,从王宗礼开始在王家沥创业,到王瑄、王镡父子隐居在王家沥,已经是四、五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