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厦新光村航拍(局部)
古代新光村所属的四个社庙(一)
一、嵩城庙与双枫庙
社庙,就是土地庙,又称“土谷祠”。社庙供奉是土地菩萨,即地方保护神。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土地,属于某一位民间形成共识的菩萨管理,这一位菩萨最大,所以统称为“大王菩萨”。
因此,相沿成俗,附近村庄的百姓,出生与死亡,都会到社庙去报告。每年的大王菩萨生日,则为组织演戏庆祝,烧香拜神,欢天喜地。
嵩城庙的袁崧,即是崧厦最大的大王菩萨,是崧厦九社廿三姓的大姓,每年轮流执掌举办庙会。
嵩城庙
廿三姓之外的小姓,则以相近村保地域为围范,共同信仰供奉同一座庙里的菩萨。这一位菩萨,也称“大王菩萨”。
因此,虽然都称“大王菩萨”,但具体菩萨的姓名、神号是不一样的。
不能因为嵩城庙里供奉的大王菩萨是袁崧,就认为徐家思湖庙、前庄五龙庙、寺前双枫庙等供奉的也都是袁崧菩萨。
思湖庙供奉的是春秋义士鲍叔牙,五龙庙供奉的是唐代温大元帅菩萨,双枫庙供奉的通济侯朱孝义相公。
新光村由原喻光村、镇中村、先锋村三个自然村组成。据采访,喻光村的羊淘沥(里),以倪氏、徐氏、王氏、俞氏为主。俞氏属于崧城大姓,社庙在嵩城庙。潘氏也是崧厦名姓,社庙在嵩城庙。
羊淘沥王氏源自寺前,社庙自在寺前双枫庙。倪氏、徐氏不在九社廿三姓之列,属于小姓,故社庙也在寺前双枫庙。
羊淘沥徐岳生师傅讲述
据《松夏志》记载:“双枫庙,在六都寺前。旧名‘丫虬庙’,建在濒海沙地(在塘外),明季被潮冲坍,移今处(在塘内),庙前有双枫,故名。
庙左为朱通济侯殿。侯唐人,生平以‘孝义’闻,故所居称‘孝义村’。殁(死)后,里人奉为‘社神’。凡有疾及疮毒者,祈祷则愈。
清俞际化《桑王庙碑记略》:‘文学朱孝义,神(桑王)义弟也,以医有奇效,封都巡检防御使,今称通济侯庙。’”
《松夏志》记载双枫庙
崧厦早前分三个乡,孝义乡、宁远乡、新兴乡。新兴乡就在沥海一带,沥海、南汇都是新涨沙地,属于新兴起来的地方,所以称“新兴”之乡。
就象现在沥海新开发起来,称为“滨海新区”一样。
宁远乡是靠近曹娥江一带的村庄,如八都孙家渡、黄家堰、贺家埠、谭村等等都是,“宁远”,寄寓江潮洪灾得以平息,得到久远安宁的生活。
孝义乡,就是以通济侯朱孝义而名,崧城一带都属孝义乡。
孝义相公,又称“小二相公”,是音同字不相的俗称,其实就是指“孝义相公”。
后来因为沥海九庄判官庙里也一个菩萨,叫“小义相公”,那个菩萨很小,但也很灵验。
崧厦孝义相公菩萨与沥海小义相公菩萨,每年都要按时出迎,民间称为“迎礼拜”。其实就是古书中记载的“社火”活动。
因此,为了区分两个菩萨的名号,崧厦双枫庙的菩萨又称“大义相公”,沥海判官庙的菩萨叫“小义相公”。
据《松夏志》备注说明:参考清光绪《上虞县志》与《县志校续》,“朱通济侯殿”,原作“朱小二相公殿”。文学“朱孝义”,原作“朱小二”。名称殊不雅驯,且失钦崇之谊,所以据《记略》修改。
所以,也由此了解为什么《松夏志》把“文昌塔”,记“在六都嵩镇北”;以及把“六贤祠”,也记“在六都嵩厦松陵书院左厢”?可能就是因为羊淘沥、船弄里的社庙在双枫庙的缘故。
洋淘沥与船弄里,属于崧厦九都。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