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33|回复: 0

清代国家对教育官员的重视和表彰

[复制链接]

1542

主题

2043

帖子

910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103
发表于 2025-4-21 08: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溪县学

清代国家对教育官员的重视和表彰

我在整理《会稽钟氏家谱》第一卷中,看到钟氏家族自古至近代所获得的许多敕封,保存了历代的家族史料。家国一体,研究中国历史,与研究家族历史是连在一起的,国家的人才出自家族,家族的兴衰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


南怀瑾先生常说:现在人只知怪政府腐败,其实政府是一座房子,在房子里办公的官员,都是百姓自己培养出来的子女。政府腐败,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出了问题?其实是自己最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


家长自己的错误认知,强加给子女身上,导致了子女的认识错误。现代社会的许多错误认知,其实家长都有是责任的。


由此可知,古代国家为什么重视对良臣廉吏的诰封?诰封就是现在奖状,是家族、父母、妻儿所获得的国家荣誉,是一种精神鼓励,是引导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更是对全国官员、干部的一种鞭挞。


如果翻史书,都是高官大臣的敕封。如果翻家谱,则大都是小官、训导之类的奖赏。其实真实的历史,都是基层官员在发挥着国家正常运转的作用。


下面来看一份清道光八年十一月初九日给浙江宁波府慈溪县训导钟沅父母的诰书:


1-0133_慈溪县训导钟沅父母.jpg

宁波府慈溪县训导钟沅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钟廷镐乃浙江宁波府慈溪县训导钟沅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佐郎,锡之敕命。於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茅氏乃浙江宁波府慈溪县训导钟沅之母,淑范宜家,令仪倡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而作忠。兹以覃恩,貤封尔为八品太孺人。於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巨典。锡龙章之涣汗,用表荣施。”


慈溪县学,以北宋名臣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为慈溪县县令林肇所作《慈溪县建学记》(又名《慈溪县学记》)而闻名,至今得以保存。


王石安是一代文雄,作文气势宏大,纵横古今。他饱醮笔墨,一开篇就气势非凡地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不得了,王安石把教育提高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天下不可以一日而没有政治与教育,所以教学不可以一日而没有在天下存在。”


教育与政治同等重要,国家政权存,教育就必须存在,“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这是王安石所以能成为宰相,因为他具有政汉家的气度,思想家的眼光。



王安石像


那么,既然得出如此重要的论点,论据何在呢?接下去王安石就发挥他的史学才能了,可谓肆意汪洋。


王安石说:“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


这一段是王安石在称赞周朝,称赞周朝教育制度的完善,几乎没有一个领域不进行教育。周朝天下八百年,能够长治久安,是与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


而周朝之所以能够做到普及教育,又是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


周朝的国家制治是公有制,又称“井田制”。“井”是九宫格,是“九”的意思,也就是土地归公,百姓耕种,十成收成,九成归农,一成归公。十取其一,又称“什一之税”,所以形象地称为“井田制”。


王安石的思想是与孔子一样的,希望国富民强。可惜人类文化来说,其实是退化的,从公有制退化为私有制,于是国家没有教育资金,地方上连学校都造不起了!


王安石说:“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后世无井田之法”,即不再是土地公有,私有化之后,国家财政不足,而学校亦或存或废,不成系统。而治天下国家的人选,也不复皆出于古代六艺具备的学校。为老师教授学生,只剩下“讲章句、课文字而已”,礼、乐、射、御、数五艺,皆被废弃了。


北宋虽重视教育,但设立县学的条件,需满学生二百人,而慈溪小县,没满学生二百人,所以不能设县学。


后来林肇为县令,认为教育很重要,应该效法上古教育的方法,并说:“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于是,就利用人民捐助建造孔庙的钱,既造了孔子庙,又在其四旁造了学舍,中间的孔庙可以作为讲堂,于是率领县中子弟,聘请隐君子杜醇为师,兴办了慈溪县学。并请鄞县为县令的王安石撰写了著名的《慈溪县建学记》。



清咸丰九年重刻《慈溪县建学记》碑


钟沅,字玉渟,以廪贡生任慈溪县训导,时在清道光年间。


廪贡生,是秀才中的一等生,经岁考、科考两试成绩的优秀者。政府每月给廪食,廪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即成为廪贡生。


贡生,即是向国家推荐的预备干部,就像现在的“选调生”。


贡生选送送入京师国子监(太学)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贡生是正途出身,是比举人低一等、比秀才高一等的人才。


在明清两代,府儒学,设置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儒学,设置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儒学,则设置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负责教导所属学生,而训导的职责是协助县令处理事务,负责管理县学,指导学生学习,身体力行,对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把教谕比方是现代县教育局长,训导就是县副教育局长。清代训导为文官从八品。


因此,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有子弟能胜任训导,也属于出类拔翠的人物。



会稽钟氏家谱


而优秀人才的培养,又是家风家教与父母心血所凝。因此在给钟沅父亲的诰书说:


“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


这两句对仗的骈文是说:国家治理的运转,需要使用人才去担任职务,称职优秀的,记录在官员政绩册上表彰美德。不辞辛劳,奔走尽力而达到效果,上报功绩获得奖励,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接下去是给钟沅父亲钟廷镐的八字评价:“雅尚素风,长迎善气。”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雅尚”,是重视文化修养。“素风”,是崇尚朴素之风。既文雅,又朴素。“长迎善气”,为人乐天知命,忠厚和善。古人说:“积善之家有余庆”,如此则可谓“长迎善气”矣。


下面是归纳父亲对儿子的家教:“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为父躬身耕作,勤于家教。儿子能继承家风,宽大家声。钟廷镐获得移赠为修职佐郎的诰封。


最后是激励:“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钟沅母亲茅氏“淑范宜家,令仪倡后”。钟沅能够奉职没有过错,勤于教育而硕果累累。“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这其中都有母亲养育教导的功劳,自应不忘母亲鞠育之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茅氏“早相夫而教子”,培养钟沅出山,而移教作忠,“俾移孝而作忠。茅氏获移封八品太孺人诰封。


钟沅父母获得诰封,是钟沅夫妻诰封的移封,古称“貤封”,这是钟沅因移孝作忠,忠于职守,远离父母,不能晨昏服侍,以国家荣誉作为对父母的孝心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5-4 15:41 , Processed in 0.0729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