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46|回复: 0

雀嘴村文化礼堂展示內容摘录 王一醇

[复制链接]

1304

主题

1778

帖子

776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63
发表于 2018-10-24 15: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雀嘴村文化礼堂展示內容摘录

王一醇

前 言

杭州湾畔,虞北海边,当初一块形似雀嘴的滩涂,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雀嘴里人。几经历史变迁,几经岁月洗礼,惊涛骇浪也没能阻挡前进的步伐。一路走來,大家守望相助,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如今我们把革命的传统、创业的精神、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乡情镌刻在文化礼堂。树高千尺离不了根,无论你人在哪里,故乡有你的不了情。凝心聚力,继往开來,为建设文明、富裕、宜居的美丽乡村,添砖加瓦,谱写新篇。


一、概 况

雀嘴村北濒杭州湾,东与前庄村一河之隔,南接联海村、章黎村,西与双埠村为邻,长海公路依村而过,村域面积约0.8平方公里。现有在册人口1986户5324人,下设10个村民小组,1个党总支和6个党支部,有村民代表60人,党员237名。


雀嘴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漁村,绝大多数村民以下海捕魚为生。村里曾拥有24对机帆船、716亩耕地和1182.1亩海涂田。漁业生产转型后,年轻一代继承老一辈人艰苦创业的传统,另起炉灶,艰难跋涉,再谋发展。


2006年8月,所有村民农转非,并参加了基本养老保养。随后80%左右的村民转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有部分村民已在城镇安家落户,村里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经过线改、厕改、坟改和填埋姜家沥、长池河、大沥底及现有河道清淤砌岸,五水共治,村容村貌不断改观。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二、村史村情

1、村史沿革

雀嘴行政村由东姜家、西姜家、汇头3个自然区块组成。据民国《松厦志》记载:汇头曾是东西横江的联合村。雀嘴村,古称鹊子,俗称雀嘴里。元、明、清隶属上虞县六都(宁远乡)。民国时期,由五埠乡管辖。1949年5月22日上虞解放,编为五埠乡11村、12村、13村。1950年6月,随五埠乡划归沥海区管辖。同年7月,村里成立新建乡(含前庄村),后改为一村、二村、三村。1956年与民桥乡、双埠乡合并为四埠乡,村里成立星旗、黎明、新光、先锋4个漁业高级社和勤海农业高级社。1957年撤销高级社,成立雀嘴漁农大队。1958年10月,更名为雀嘴漁业队,隶属崧厦人民公社漁业管理区。1961年10月,成立新建漁业大队,隶属四埠人民公社。1963年1月,建立新建漁业人民公社,辖星旗、黎明、新光、先锋、朝阳、海涂6个大队。1980年黎明队拆分为东升、长丰漁业队,新光队拆分为东风、长征漁业队,先锋队拆分为常青、东海漁业队。1981年6月,东升更名为东进,东风更名为海胜,东海更名为海丰。1983年实行乡村制,新建公社转型为新建乡,各大队转为行政村。1992年4月,新建乡并入崧厦镇。2006年4月,新建片9个行政村合并为雀嘴行政村。


2、姓氏文化

由于战乱、灾荒、避祸、移民、经商等诸多因素,导致人口流动,姜王两姓先辈历尽磨难,來到人地生疏的荒蛮之地,在杭州湾南岸一块形似雀嘴的滩涂上安顿下來,捕魚垦荒,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相传,雀嘴姜氏始祖來自富阳,但至今未发现文字记载。明宣德年间,建造五龙庙时,姜氏已是其中一族。由此可知,姜氏移居本村至少已有6个世纪。


王氏一脉离开山西太原,开枝散叶,几经辗转,一支迁徙越城江桥。为避元末战乱,一部由江桥迁至道墟蛏浦。王氏六十三孙由蛏浦移居上虞县宁远乡槎浦里,宗祠“孝思堂”。据槎浦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六十六世孙(槎浦四世祖),清一公厥嗣,众有四人,仕一、仕二、仕三、仕四。仕一居本县雀嘴村。经推算,王氏移居本村已有600多年。相传雀嘴王氏一支來自寺前。据清光绪王庸敬编撰的《王氏通谱》记载:王樟,字世美,由诸暨银冶迁居上虞严家岙。爚,樟五子,字文明,为崧厦寺前王氏始祖。


汇头自然村以金氏为主。据达浦金氏家谱记载:始祖胜宗公迁自山阴。达浦裕后堂怡三房十一世咸昭公迁前庄。子文德(1847-1904)及后裔居汇头。


据民国《越州阮氏宗谱》记载:南宋晚期,越州判官阮道夫为绍兴阮氏始祖。1276年长孙阮直23岁时,迁到肖金沽渚。越谱18世弘安(鸿恩),由沽渚十六沟移居雀嘴村塘外小丘,至今已有200來年。


村里还有陈 徐 吕 冯 郑 沈 李 高 章 朱 桑 周 何 谢 倪 张 潘 范 杭 顾 蒋 邵 俞 夏 丁 杨 应 严 孙 赵 钱 骆 吳 莫 甘 单 唐等姓。东石路、西石路将雀嘴里一分为三,王氏居中,居住东石路以东姜姓人家,称东姜家,西石路以西的姜姓人家称西姜家。后來的其他各姓,穿插其间,和睦共处。


3、渔业生产转型历程

数百年来,绝大多数村民除了张网篰,张虾子,放网以外,还有抲蟹,拾泥螺,钩蛏子,拦腰网,插跳网,放落出,牵水拦,放拉钓,抢潮头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沿江沿滩的谋生手段称为近海作业。“烂泥垫船底,麻袋当棉被”,“住房半间头,烧饭缸灶头”,是当时穷苦漁民的真实写照。


1953年村里成立互助组。1954年按照不同的捕捞方式,分别成立星旗、黎明、益山、新光、先锋、新民初级社,漁业生产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6年合并为星旗、黎明、新光、先锋4个漁业高级社和勤海农业高级社。星旗社俗称小篰队,专张虾子,有虾子船66艘,其中绝大多数在曹娥江上作业。黎明社亦称拾海队,从事抲蟹,拾泥螺,钩蛏子等,有木帆船16艘。新光社称为网篰队,专张网篰,有17艘网篰船。先锋社也称放网队,有12艘放网船和4艘跳网船。1957年冬,成立雀嘴漁农大队,开始建造大捕船,准备发展外海漁业生产。为了筹集资金,许多家庭变卖女人的陪嫁首饰。1958年春,成立外海捕捞队,派出24位老大去奉化、舟山学习取经。同时请來21位奉化外海老大,面授机宜。同年10月,漁农大队更名为雀嘴漁业队。在发展外海生产的同时,组织人员赴鄞县双岙养殖海带,利用滩涂资源开办盐场,各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1958年12月,雀嘴漁业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再接再励,1959年全村拥有大小漁船160多艘,大捕船32艘,机帆船一对。


1963年村里成立新建漁业人民公社。同时组建公社机帆捕捞队,大捕船全部落实到队。1965年机帆船全部落实到队后,外海生产加速发展,全村曾拥有24对机帆船。1985年冬,进行体制转换,机帆船全部落实到人。


1986年开始,机帆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发展24匹马力小机帆船。捕捞鰻苗期间,村里一度拥有218艘小机帆船。因漁业资源衰退,2003年前后,村里所有漁船限期拆解,漁民被迫转型。捕魚已成为村民难以忘怀的记忆。


面对下海无门,种田无地的严峻现实,年轻一代审时度势,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淡水养殖、打工、办厂、经商、搞运输……再谋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5-16 21:10 , Processed in 0.0464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