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71|回复: 1

“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复制链接]

1291

主题

1765

帖子

76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2
发表于 2021-7-3 06: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海带.webp.jpg

​海带、紫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现在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然而在半个世纪前,海带却是稀罕物,海带原本分布在日本和俄罗斯海域,那时中国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海带。


而现在,中国成为世界上产海带的第一大国,紫菜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三。


这些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这首先归功于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


曾呈奎.webp.jpg

曾呈奎

曾呈奎是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海藻学研究和海带栽培业的奠基人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1年,曾呈奎毕业于厦门大学植物系。1934年,于岭南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2年,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担任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由于他的出众才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美国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都希望他留下。但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并没有冲淡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946年12月,曾呈奎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藻类学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际藻类学会主席。


1945年曾呈奎在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潜水做海藻栽培试验.webp.jpg.jpg

1945年曾呈奎在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潜水做海藻栽培试验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辈的爱国传统影响,科学思想的启迪,使我决心用科学救国、强国。”曾呈奎说:“我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为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志。”


“中国海带之父”

1909年,曾呈奎生于厦门,自小生活在农村的他目睹人民的艰苦,便给自己起号“泽农”。立志要“为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他确实做到了。海带和紫菜,就是他奉献给人们的两道美味。


海藻除了做食用之外,在医药、纺织、国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用途。


但遗憾之极,在当时的中国,这还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海洋植物.webp.jpg

20世纪初,就读于厦门大学植物系的曾呈奎,看到人们经常采集海藻充饥,由此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


从此,他开始在这片蔚蓝中,实现他变沧海为桑田的“泽农”理想。


要研究海藻、种植海藻,必须先摸清家底,掌握我国的海藻资源分布的种类和数量。


所以曾呈奎决定从“厦门的海藻”开始研究,随后他从海南岛、东沙岛开始,沿着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一路考察,足迹几乎遍及我国沿海的漫长海岸线。


在许多海滩和海底,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这些标本成为中国最早的海藻资料。


曾呈奎还培养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有计划地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


开展了中国海藻资源和分类区系的研究,发现了几十个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和一门藻类(原绿藻门)。


976年曾呈奎带队进行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资源综合调查.webp.jpg

1976年,曾呈奎带队进行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资源综合调查,这一切努力,铺开了他引导人工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成功之路。


海带人工养殖难以扩大规模,主要卡在育苗上。中国早期养殖海带,采用秋苗培育法,但生长期短,还有杂藻威胁。在海上培育秋苗,生产力也极低。


经过观察,曾呈奎采取海带夏苗人工低温培育法,成功地培育出了海带夏苗,一举成功。


曾呈奎还提出陶罐渗漏施肥法,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呈奎还亲自组织指导进行了海带南移试验,又一举获得成功。


晚年曾呈奎在实验室观察海藻标本.webp.jpg

晚年曾呈奎在实验室观察海藻标本

曾呈奎创新发明的海带“夏苗培育法”和“陶罐海上施肥法”,推动中国的海带栽培业迅速发展,使我国海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人工养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并从北到南迅速普及全国。


到1985年,中国年产海带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份比虾还高的海带,如今不仅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一道普通菜,还成为生产碘的丰富原料。


并进一步生产出种类繁多的药品、食品和饲料,形成颇具规模的海带工业。原产亚寒带的海带,栽培地区扩展到了亚热带,形成了大规模的栽培业。


福建省霞浦白鹭村海带养殖基地.webp.jpg

福建省霞浦白鹭村海带养殖基地

海带大规模栽培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科学家开发利用海洋打响了第一炮。


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紫菜、龙须菜等海藻的栽培,直接推动了以海藻栽培为主的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的兴起。


1978年,国际海藻学会主席率团专程来看望曾呈奎,并出海参观一望无际的海带栽培区,外国专家兴奋不已。


当天,他们就向国外同事发去电报,中国海带栽培神话是真的,是奇迹!


定名“壳孢子”一词

紫菜是曾呈奎奉献给人们的又一道美味。


紫菜.webp.jpg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紫菜的生长史和孢子来源是个谜团。人工采苗和养殖面临诸多困难,但它却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为了搞清紫菜的身世之谜,曾呈奎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深入研究。


50年代初得出结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壳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由此,他弄清了紫菜的全部生活史。


曾呈奎2.webp.jpg

而“壳孢子”一词由曾呈奎定名,得到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从50年代末开始,这一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紫菜年产量现已达一万多吨干品,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国。


收紫菜.webp.jpg

创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曾呈奎想让中国的海洋科学,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念头更强烈了。


1949年7月,曾呈奎和童第周参加了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趁此机会,他们向当时的分管领导竺可桢,汇报建立全国性海洋研究机构的想法,得到了竺可桢的全力支持。


1950年3月9日,获国务院批准。195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宣告成立。童第周任主任,曾呈奎、张玺任副主任。


它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熊熊烈火,并且迅速地形成燎原之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webp.jpg

1954年1月1日,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科院领导。


1957年9月1日,再次更名升格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1月1日,又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第一任所长是童第周,曾先生是副所长。自1978年起,曾先生任所长。1984年,因年事已高,任名誉所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海洋所全体海洋科技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也凝聚着曾呈奎先生和老一辈海洋科学家的心血结晶。


从“科技帅才”到“奖掖后学”

曾呈奎既是一位海洋战术科学家,又是一位海洋战略科学家,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学重大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曾呈奎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与美、英、法、德、日、加等,在海洋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上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普查。


60年代,他和29名科学家一起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70年代,他和一些科学家积极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调查研究,被采纳。


1975年以周培源为团长、曾呈奎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美,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jpg

1975年以周培源为团长、曾呈奎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美,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见代表团,并与曾呈奎亲切握手。


80年代,他密切关注正在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提出了中国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设想设想。


国家科委启动了以曾呈奎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该项目以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


90年代,针对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他提出了开发我国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科技战略构想。


他的学术成果如山一般高,37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


曾呈奎院士生前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办公室.webp.jpg

曾呈奎院士生前,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办公室

他的一生桃李满天下,为我国海洋界培养了100多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仅两院院士就有8位,成为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际知名科学家。
曾呈奎海洋科技奖,这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


曾呈奎海洋科技奖

“曾呈奎海洋科技奖”,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设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具体承办。


2008年,经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每两年评选一次。


在海洋科学研究的茫茫征途中,曾呈奎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进的方向,指明了研究者前进的道路。


2005年1月20日,带着对海洋科学的深深眷恋,满含着对祖国人民的殷殷真情,96岁的中国海洋科学界泰斗曾呈奎走了。


曾呈奎晚年.webp.jpg

“身体有用的器官捐献给社会,骨灰撒入大海,所有书籍和资料全部捐给中科院海洋所。”这是曾呈奎临终前的遗言。


他的夫人张宜范女士说:“他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生前说:'我是大海的儿子’。”


2019年6月18日,是曾呈奎先生110周年诞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来源:转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1

主题

1765

帖子

76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2
 楼主| 发表于 2021-7-3 09: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海洋生物的生命,也是了解生命。人与万物皆有生命,宇宙之中充满了各种生命,都需要我们去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9 22:12 , Processed in 0.0667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