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301|回复: 0

王一醇:章家沥王氏溯源

[复制链接]

1291

主题

1765

帖子

76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2
发表于 2022-3-30 14: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章家沥王氏溯源

王一醇

据口口相传,崧厦街道章黎村章家沥自然村王氏先人来自崧厦寺前。曾听爷爷讲过,他小时候(清末民初),每年清明节,都会跟随大人去寺前王家宗祠——永思堂祭祖。据寺前村耄耋老人介绍,永思堂位于寺前东大路左侧,溇底北面,坐北朝南,前进7间,后进5间,正堂为抬桁结构,东西厢房将前后两进连为一体,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永思堂现为寺前农贸市场和村老年活动室所在地。


以前章家沥王姓村民的家具、农具上写有“山西太原”的字样。王氏一脉离开山西太原,几经辗转,其中一支迁徙至诸暨银治。据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王庸敬编撰的《王氏通谱》记载,“王樟,字世美,由诸暨银治徙居上虞严家岙。爚,樟五子,字文郎,宋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年)闰八月初五出生,由上舍出身,除籍田令,历右司员外郎,提举浙西常平茶盐事。忤(冒犯南宋宰相)贾似道落职,安置临海。宋亡不仕,遂隐居(上虞县)宁远乡紫微里。元元贞二年(一二九六年)正月十二日卒,享年七十三岁,葬(崧厦)戒德寺前东河口,为寺前王氏始祖”。其字“文郎”二字与二零零七年在寺前村发现的王爚墓碑碑文“宋平章兼枢密院文郎王公之墓”记载相同。从碑文具名“十二世孙贻楷立”,推测这块碑是在始祖卒后二百五十年左右所立。


王氏为寺前村第一大姓,族内分为东房、西房、灿房、中房,而中房又分为前房、后房。据《王氏通谱》记载,“文郎之子承祥卒后葬鹊子”(今崧厦雀嘴村)。那时地广人稀,为什么寺前人卒后葬在雀嘴村,可能是承祥的儿孙此时已移居雀嘴里,家人死后就近安葬顺理成章。至于承祥离世时间,正常情况下,比父亲文郎晚一个代际年份,即二十七年左右,文郎卒于一二九六年,其子承祥大概卒于一三二三年前后。


明宣德年间(一四二六年—一四三五年),建造五龙庙时,雀嘴王氏已是姜、王、金、陈、吕、范六族中的一族。两者结合分析,寺前王氏裔孙定居雀嘴村已有七个世纪。


章家沥历史最悠久的一排平房和四幢楼房皆坐西朝东,似乎是在告诫子孙后代,王氏的根脉在东面寺前村。从房上柱子、桁条皆为杂木,猜测这几排房子建于明朝晚期。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王氏定居章家沥大概已有四百多年,期间繁衍了十五六代。虽然章家沥王氏不及雀嘴里王氏历史悠久,但也是五龙庙一族。


以前常听老一辈讲,章家沥王氏先人以下海张网篰为生,那时雀嘴里必须留一条八尺宽的通道,以便章家沥人网篰篰架能抬出运进。由此猜测章家沥王氏有可能从雀嘴里转迁而来。


据《槎浦王氏宗谱》记载:为避元末战乱,王氏一部由越城江桥迁至道墟蛏浦。王氏六十三孙由蛏浦转迁至上虞宁远乡槎浦里。树大分枝,后來族中分为东房、道房、前房、后房四个房头。十七世孙道和公在槎浦河畔建了一座宗祠,名曰“孝思堂”。槎浦王氏与槎浦潘氏一道建造了东游仙庙。乾隆己亥年(一七七九年),王氏八十一世(槎浦王氏十九世)孙王凤翙中了举人,官至(广东)和平县令、惠州通判。推算王氏定居槎浦河畔年份,即八十一世减去六十三世,乘以二十七(平均代际年限),为四百八十六年,一七九九年减去四百八十六年,即一三一三年,至今已近七个世纪。


槎浦王家曾有大小王家之分,早前槎浦河西岸称为“西王家”,因人口较多,俗称大王家;槎浦沥底东首,那时只有几户人家,称为“槎浦东王”,俗称小王家。


以前章家沥与小王家仅有一条小路相隔。现在若没人指点,外人及当地年轻一代已难以分辨。一九五一年土改时,小王家并入章家沥。现在章家沥王氏,既有来自寺前王氏,也有属于槎浦王氏,其中绝大多数为寺前王氏后裔。


写于2022年3月下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4-29 23:20 , Processed in 0.0591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